1. 心,古代书写字怎么写
心,古代书写字根据字体的不同,写法也各不相同,分别如下图:1、甲骨文:心是象形字,字形像包形的内脏器官。
2、金文:心在包形器官基础上增加动脉和静脉的入口管道形象,并在包形器官的内部增加一点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整个字形像人体内包形的泵血器官。有的金文简化血管形状。
有的金文省去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3、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4、隶书:变形较大,至此,泵血器官的包形消失、血管形状消失。扩展资料:“心”造字本义:名词,人体的泵血器官,从静脉接受血液并将其压入动脉从而维持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的流动。
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
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
凡心之属皆从心。《说文解字》白话译文:心,人的心脏,是属于土性的脏器,藏在身躯的中央位置。
字形像泵血器官的形状。也有博学之士说,心是属火的脏器。
所有与心相关的字,都采用“心”作边旁。
2. 古代“心”字的写法是怎样的
看图片
/zd/zi/ZdicE5ZdicBFZdic83.htm
心 xīn
〈名〉
(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 同本义 [heart]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溜,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胳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4) 内心 [inner most being;mind]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5)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6) 心中。心里 [in the heart;in mind]。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7)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mind]
心之官则思。——《孟子》
(8)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9) 思想 [thought]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0)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11) 精神 [spirit]。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12) 心绪;心情 [mood]。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13) 思虑;谋划 [calculation]。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14) 中心,中央 [center]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3. 中国古代对“心”的定义
就怕你看不懂! 心 [在汉语定义的范围内] 【心】1.有形之心:处在**左侧肺部之中,统称[心脏]。
属于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 2.无形之心:灵魂的另一个名字,也称[心灵]。
属于神主生成的非物质活体。身心健康的人就是指生命构造健全而灵魂也同样拥有完全神志的健康人。
3.在不同词组语句中生成新的含义,如:城市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组织核心;心情;诚心诚意;心神不定;心慌意乱;用心;随心所欲;三心二意;散心;处心积虑;关心等等。 [关注中]:古人对于心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大脑思维活动的重视,从这种智慧成果造成的语言体系上看就能略知一二。
再看早期出现的一种佛教揭示,对于心的理解已经十分深刻了。 自[一名京人]编注 (梵citta,巴citta,藏sems) 即具有缘虑作用的心王、心所等。
又称心法、心事。在佛典中,依派别或经论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指谓。
略如下述∶ (一)心王及心所法的总称∶相对于色、身而言。亦即不分心王、心所,广指能缘虑知之法,于五蕴中总指受、想、行、识等四蕴。
旧译《华严经》卷十载(大正9·465c)∶‘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大乘起信论》(大正32·575c)∶‘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 (二)指心王∶相对于‘心所法’而言。为精神作用的根本主体。
指六识或八识,此系就有虑知之法中,特将六识或八识称为心。若就五蕴分别之,心即识蕴,心所法摄受、想、行等三蕴,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云(大正31·705a)∶‘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
’又,《辩中边论》卷上(大正31·465a)∶‘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 小乘说一切有部谓心王仅有一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乃心王所摄,而不是六个独立个体。
此中,眼等前五识系指与五种感官相应之识,第六识——意识则对于一切事理都有思虑分别之作用。大乘瑜伽行派则谓心王有八,即于眼等六识上加末那、阿赖耶等二识。
据瑜伽行派所述,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又以第八识为所攀缘之对境,不断地进行思维度量,执为自内我相。第八识之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
瑜伽行派认为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现象之种子,并由种子显现行起(现行)而变现出一切现象。 (三)第八阿赖耶识的别名∶相对于此,前六识称为识,第七识名为意。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大正30·651b)∶‘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正31·701a)∶‘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此乃以心为积集之义,阿赖耶识有积集种子之义,故特以心为其别名。 另外,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二(末),谓心总有四种之别(大正39·218b)∶ ‘凡言心者有四义∶(一)真实名心,如般若多心,即真如理亦名为心故,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彼名干栗心。
(二)缘虑心,即通八识,彼名质多。(三)积集义名心,亦通八识,通能所积集故。
(四)积聚最胜义名心,即唯第八。’ 此中,第二、第三系以八识名为心,相当于以心王为心之义;第四唯将第八阿赖耶识名为心,即以心为阿赖耶识的别名。
第一之真实心,即指汗栗驮(hr!d)心。梵语hr!d,或译作肉团心、坚实心,原语系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
犹如树木之心,为万物所具有的本质,为中心之‘心’。亦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非为缘虑心。
另依《大日经疏》卷四所说,系指肉团心(心脏)而言。密教谓观想凡夫之汗栗驮(即肉团心、心脏)为八叶莲华,以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
◎附一∶印顺《如来藏之研究》第三章(摘录) ‘心’有种种统一的意义,所以在佛法的发展中,学者的解说,倾向于心的统一。 (1)如阿毗达磨论者的‘心王’说∶人心有或善或恶,或受或想或思等无数的作用,在分别的论究中,受、想等被分离出来,称为‘从心而有’,‘依心而起’的‘心所有法’。
‘心所’以外的,称为心(王)——六识。分离了‘心所有法’的心,近于现代心理学上的统觉作用。
从种种心所而论到所依的一心(六识中的一识),也会被误解为心体与心用。好在阿毗达磨论者不这么说,认为心与心所是同样的,只是总相知(是心)与种种别相知(是心所)的差别。
(2)如一心论者∶引用‘心遍行独行’,而以为不同的六识,只是一心的差别。 (3)如心性本净论者∶经上说∶‘心极光净,客尘所染’,依世俗的譬喻,而解说为‘性净而相染’。
心是内在的一心,杂染或离染,而心体是清净的。佛教界倾于内在的统一,是与世间心境相应的。
一般人的见解,总是这样的∶说到生死相续,就想到有一贯通前死后生者的存在,否则就不能说前后延续。说到从杂染到清净,从系缚到解脱,就设想为必有一贯通染与净,贯通缚与脱的存在。
这是世间的知见,为成立一心,或神我的意识根源。心染而有烦恼,烦恼除了而心还清净,‘心’就是贯通染净的所。
4. 古代的写怎么写
北宋版标准格式
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就这样写: 某某某,因*******,有夫*****,情愿立此休书,任其改婚,永无争执。恐后无凭,自愿立此文约为照。 立约人:(签名或摁手印) 年月日 如果是因为对方的原因就这样写: 某某某,有夫***,因其******,故立此休书休之,此后各自婚嫁,永无争执。恐后无凭,自愿立此文约为照。 立约人:(签名或摁手印) 年月日
林冲版休书
可用作军婚之用哈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年月日。
唐朝休书
唐·离婚协议: 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离婚协议(根据上述修妻版改编滴修夫版): 愿相公相离之后,重振雄风,再创伟业,巧娶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女。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七出之条
(古代休妻版)立书人蒋德,系襄阳府枣阳县人,从幼凭媒娉定王氏为妻,岂期过门之后,本妇多有过失,正合七出之条,因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愿退回本宗,听凭改嫁,并无异言,休书是实。 成化二年 月 日 手掌为记 (现代休夫版,hiahia) 立书人___ ,系___人士。因奴少年不经事,受汝花言巧语所骗,兼慕汝之才干,遂以夫妻相待。汝本当尽人夫之责,对奴怜惜疼爱,未曾料之汝竟不知其所以,无善待之心,反生诡戾,多有过失,其________正合七出之条。千般万瑞,奴晰晰在目,每念此,奴焚心彻骨,泪如雨下。但念及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愿将其退回本宗,并无异言,是以情愿立此休书。 愿相公相离之后,重梳发型、再刷皮鞋、巧打领带、选名牌衬衣,喷法国香水,用XX牌TT、开宝马之车,坐哥伦比亚飞船,娶窈窕之姿,聘高官之女,此相携遨游天际,切莫返回。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每当月明之时,奴家当偕帅过皮特、富过盖茨、才华出众、智慧超群,温柔体贴之新欢遥祝安康。恐后无凭,自愿立此为照。 立约人: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