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庸,古龙,鲁迅会怎么写"爸爸去哪儿
金庸:暮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时节。
川陕大侠郭涛带了长子郭石头,南下约战林志颖,不一日来到湖南郴州道上。郭涛放眼四下一望,但见一片山明水秀,不仅赞道:“我父子二人久居北国,所见但是戈壁黄沙,岂料江南风景,一秀至斯!”郭石头少年热血,无心观景,蹙眉道:“爹,像这样乌龟般走将下去,什么时候能寻到林志颖父子?倘若此次约战他二人不成,江湖上岂不是要说‘南志颖’将‘北郭涛’比下去了么?”古龙:郭涛也笑了起来,挖了挖鼻子。
他开心的时候就喜欢挖鼻子。“我没觉得你很残忍,我只是觉得你很傻。”
“为什么?”kimi的瞳孔猛地收缩。郭涛又笑了。
虽然他很丑,但kimi也不得不承认,他笑的时候很好看。“你确定把石头带走的人是森蝶么?”郭涛笑着问。
kimi的笑容瞬间凝固,握剑的指节也因为用力而发白。鲁迅:郭涛见儿子一掌退敌,不觉哑然失笑,道:“郭某大好男儿,竟与你这种人齐名!”眼看儿子越追越远,担心他年轻鲁莽,中了林志颖的圈套,更何况那kimi还未现身,他的“奥特曼的蛋神功”亦十分厉害,生怕儿子吃亏,忙也拔步追了上去。
2. 鲁迅 金庸古龙 钱钟书他们要是排名谁写的最好
文学怎么能排资论辈,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搞笑的话题。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有什么排名之说。武功很简单,拉出来比一比溜一溜就知道了,文学之事错综复杂,根本没法说出好与坏来。
一个金庸迷自然说金庸的好,古龙迷自然说古龙的好。中国老百姓十有八九没正真读过鲁迅的作品,仍然会说鲁迅的好。
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读不懂《红楼梦》,仍然知道《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这不过是一个宣传的问题,很难评判孰高孰低。
原来我们说“鲁郭茅巴老曹”似乎就是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大家排资论辈了,鲁迅第一的位子从未动摇,后来就是郭沫若,茅盾等人了。但如今别说是广大读者,就是文学界的学者,有几个同意这个排名?郭沫若的地位早已跌倒十万八千里去了,中国喜欢他并承认其第二地位的人寥寥无几,有些所谓的排名已经将其刷出二十名之外了。
而像张爱玲、沈从文这些原先并不被主流接受的作家在改革开放之后渐渐为人所熟悉并喜爱,在读者及学者心目中的地位逐年上升,有些排名中沈从文已是前五之列甚至仅次于鲁迅,张爱玲也挤进了前十,反而有些老牌的大家排名往往并不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人们的文学取向发生了改变,对一些原先喜爱的东西可能就不再认同了,尤其是现代人思维活跃,对于官方的说法较为排斥,学术界现在也是如此。
这个排名没法排。首先是谁来排。
读者么。要是拼读者数量,谁也不是金庸的对手,难道金庸就坐了第一把交椅,显然不是如此。
在读者群上,纯文学显然不是通俗小说的对手,读者有自己的阅读取向,学术界往往不认同,当然,也不能完全不考虑读者的口味。好的作品经久不衰,读者群庞大,自然是因为有特定的艺术魅力。
这么多武侠小说作家,为什么偏偏金庸成了盟主,读者争相捧读,要是硬以时运什么的来解释,怕是很难使人信服。若是学术界来排呢,也不好。
文学这个东西玄妙之极,谁也说不清楚。读者都知道鲁迅的作品好,都知道《红楼梦》好,却未必真正读懂甚至是读过。
学术界可不能这样。有反对鲁迅和曹雪芹的学者么,大有人在。
当年一本《鲁迅批判》**时遭查封(那个时候是不能说鲁迅的不好的),现在可是文艺理论界的经典之作。学者们也有自己的阅读取向,研究方向。
我研究古典文学的,《红楼梦》可能好于现代作品;我研究现代文学的,现代作家的思想深度自是曹雪芹所不能及。孔庆东、严家炎、冯其庸等都是金庸迷,王朔等人却反对金庸,你让他们怎么给金庸定位?所以,文学之事个人主观倾向影响太大,无法排名。
另外,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也无法比较。鲁迅的现实作品是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批判主义精神的反映,现在时代变了,作家当然写不出那样的作品,读者似乎也渐渐不买账了。
金庸的小说是浪漫主义的武侠作品,这怎么比?个人认为,只有同一领域,同一题材间才有某种可比性。比如金庸是武林盟主,自然在总体上超越其他武侠作家,但与纯文学作家无可比性。
另外,不同题材之间高雅之别太大,主观意念太强,比较不具有客观性。比如一楼的说,“鲁迅和钱钟书是文学家”,“金庸、古龙则是武侠作品的泰山北斗”,就有点歧视武侠的意思。
一说纯文学,高雅正经,就加分了;一谈武侠言情,堕落血腥,就减分了,就是天才来写武侠也没用啊。纯文学一直处于舆论的高处,通俗文学向来不入高雅之堂,不登文学大殿,哪有比较的资格?一些人先把题材分了三六九等,哪还有比较的意义。
封建社会小说怎么样,下九流,谁把四大名著当回事。现在它们的地位是高了,那是对于文学高雅的定位改变了,要是放在以前,什么《红楼梦》《三国演义》都是不入流的下三滥。
还有什么排资论辈的意义?现在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并论,其实过去地位云泥之别。唐诗是高雅,元曲是低俗,没争排名的资格。
二十世纪初北大开元曲课一片声讨,为什么,因为元曲不入流。所以人称金庸小说为“元剧之异军突起”,将其与元曲并论,无论其成就还是其遭遇,都大有深意。
好,现在说说楼主的所谓的排名。我情愿鲁迅排第一。
我不是文艺理论家,写得好不好我只能凭主观臆测,但鲁迅的精神是中华名族的脊梁,不可抛,不可弃,不可不读。钱钟书是学者,然后才是作家。
一楼将钱钟书定义为文学家,个人不敢苟同,不是二十世纪写纯文学的都是文学家,写通俗文学的都只是一般作家。文学家,一定是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并付诸实践取得重大成就的人。
鲁迅是,钱钟书没有重大成就,不能算是吧。所以,《围城》当然是经典,却不能高估其地位,钱钟书的排名不会太高,因为他是大学者,不是大作家。
另外沈从文、茅盾、老舍等都算是大家,都应排进前十中。巴金个人认为另当别论。
他的作品激情有余,细腻不足,文笔个人认为与其他人相较稍逊,不注重细节,作品良莠不齐,但晚期像《随想录》还不错。金庸作为武侠作家,这一点就被很多人诟病了,不过我是金庸迷,就带点主观情感说一说。
武侠作品是通俗文学,在理论上不占优势,但它也在一步步发展。《水浒传》不是武侠么,照样受人尊重。
可见,题材没有高雅低俗之别,关键在于作。
3. 怎么评价金庸和古龙
毋庸质疑,武侠界中空前而且有可能绝后的两位大家是金庸和古龙。
他们的小说虽然风格各异,但都令人荡气回肠,手难释卷。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决不能仅仅以娱乐的心态来读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已进入雅的境界。
这是其他武侠作家所万难比拟的。这一点尽管许多自诩为文学卫道士的人死也不愿意承认,但是相信已为更多的真正的武侠爱好者所共识。
尽管同样的优秀,但两骏同驰,必有一先,不免就存在这两位大家谁更优秀的问题。说实在的,在下对两位都同样喜爱,实在不忍心厚此薄彼地在这个问题上作甚评价。
但是看到许多同道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又实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故现丑于此,如有不同看法,也请不要生气。
我一向认为,读一本小说,就向做一个梦一样,武侠小说更是如此。 金庸和古龙给了我们两个不同的梦。
在金庸的梦中,我们无疑感到跌宕起伏,绚丽多姿,沉迷于此,不愿醒来。但我们始终清醒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梦。
而梦醒的时候,便如作了一个好梦一般,或是有一些美好的回忆,而大多是难以有太多印象的。 古龙的梦是一个残缺的回忆。
可能美,但决不美好。 在这个梦中我们有太多的午夜梦回,使得我们即使惊醒之后,依然禁不住怀疑究竟是一个梦,还是活生生的现实!这种触动之深,即使未可娉美于沙翁,亦不远矣。
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人们更喜欢有一个美好的梦,因为现实给我们的痛苦已太多。梦是我们逃避现实的最好场所,又有谁喜欢现实如一条绳索似的,即使在梦中也对我们死缠不放呢? 特别是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又有谁不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美丽梦境中呢? 我决不是在贬低大学生。
在下自己就是其中一员。 我之所以这样说,只是想说明一件事:这种对美丽梦境的向往,正是许多人能轻易的接受金庸而难以接受古龙的真正原因。
我也无意指责这种选择。毕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几千年来,不断推动人类相前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毕竟,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之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寻找一个乐园来放松我们已绷得太紧的神经。 感谢金庸,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乐园。
古老无疑也看到了这个问题。 人们的需要永远是商品生产的真正动力。
他试图改变。他把幽默的语言放进他的作品,他把美酒和黄金放进他的作品。
我们在他的后期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豪华而奢侈的生活,看到了太多的享乐和纵欲。 只有一样东西我们始终没有看到。
那就是快乐。 没有!绝没有快乐! 美酒和爱情没有能够掩饰他与生俱来的那种早已深深种植在他心底的忧郁和悲伤。
他的这种气质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以至于竟然有了这种结果:越是欢乐的描写,我们读到的悲哀越是深得刺痛我们的心灵。
他没有金庸的条件。 金庸从来没有为吃饭担忧过。
他没有这种悲情。在他的笔下,即使是最悲剧性的描写之中,我们感受得最多的也是一种豪迈,一种燕赵勇士的愤怒。
这种豪迈则是古龙所万万不能比拟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叙述。
金庸描写痛苦则只有通过一种惨忍的行为。在这种描写下,杨过不得不失去一条手臂,小龙女不得不失去贞操,而萧峰也只有将一支箭插进自己的胸口。
在他的笔下,决不会出现微笑着咳出鲜血的李寻欢,也决不会出现坚定地拖着一条腿的傅红雪,正如在古龙的作品中决不会有段誉那样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一样。 在此,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样一个说法说上几句:有人认为古龙的小说人物一律是男喝酒,女脱衣,太过淫靡了。
这是及其粗俗的看法。魔非生于外,而于心。
我看是说这话的人自己心里有问题。 至少我就没有从这喝酒和脱衣中看出一丝一毫的淫靡来。
我看到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和痛苦。我相信大多数用端正的心态看书的同道也是这样看的。
流浪天涯的浪子,一方面,他(她)们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无人关心的寂寞,无人可以叙说心中通苦的寂寞,无助的寂寞。他们决不是君子,他们在茫茫人海中孤单地行走,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实的。
在下没有经历过这种通苦,但是古龙显然是经历过的,他真实的描写令决不多愁善感的的我也有一种动心的共鸣。 相反的是,在金庸的作品中,关于韦小宝在妓院及虚竹在地道中的描写,虽非绝对多余,却也不免令人感到有些蛇足之嫌。
或者是金庸想添加一些浪漫气息也未可知。又或者是金庸另有深意,在下水平有限,未能洞烛,哪位仁兄看出来了,不妨告知一二。
无论如何,这种气氛的描写是决不会出现在古龙的作品中的。 言归正传。
再后来,古龙也意识到这样奢侈的描写并不能写出快乐来。于是他试图彻底的转变。
于是便有了《欢乐英雄》。 在后面的评论中简要分析《欢乐英雄》的得失及从写作手法上评论两大家的作品。
欢迎继续阅读,谢谢。
4. 琼瑶是个三流作家吗
鲁迅你就不要考虑的,绝对是顶级的,只要你是个中国人就必须承认。
你们老师说的,从某种角度上说的确,因为琼瑶是言情作家,老师们都鄙视这个。
我不太喜欢她的文风,非常善用重复的肉麻的无意的句子,不浪漫却显得很多余。
而且言情不同武侠,武侠可以隐身出一个时代背景或者假托一个作者想表达的真正内容。
我认为金庸的故事情节安排得当,内容发展丰富而且较出人意外,虽然文笔也不怎么太出色,但他毕竟是影响了一代人的大师。
而言情就是空谈无边际……
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就看你怎么想。
5.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写的还是鲁迅写的
金庸作品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金庸最顶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
鹿—《鹿鼎记》(1969—1972年) 金庸封笔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鲁迅写的是狂人日记等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
6. 金庸和古龙哪个写的武侠小说更好
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主人公一开始大多都不太厉害。
读者可以看到主角的成长过程,自我努力,和巧遇奇缘的综合,慢慢变成了天下一流的高手。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角大多能结交个很可爱的女孩,层出不穷的好运也往往由助人为乐,不贪,善良等美德带来。
这是金庸的童话: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总是最多姿多彩的。等你看到主角大成之时,这本书的第三十九、四十回也就到了。
古龙的童话呢?一个武林奇才,几乎谁也不知他的武功是哪里来的,也几乎从没败过。甚至没人见过他出手(他会略带寂寞地告诉你:“见过我出手的人,都死了。”
),面对一个天底下最神秘的大阴谋,大黑色组织,大悬案,全靠主人公的机智,武功,魅力一个人来解决。他身边也会有美女,也会有奇遇,但美女只是解他寂寞,奇遇只是助他脱险,而不是与他贴心,助他成长的那种。
等到案件解开,贼首失败,真相大白时,你就已翻到了书的最后一页。 金庸的小说,男主角木呆如郭靖,聪明如杨过,豪放如萧峰,无赖如小宝,女角也是或美如天仙,或聪明绝世,加上奇遇怪事层出,按理讲和读者生活中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
和读者的个性也是毫不相似。但读起来仍觉得篇篇故事如在眼前,栩栩如生。
(网上想娶金书女角的,想当男角的,大有人在,可为一证) 古龙的小说,我认为是以情节诡异取胜,论起可信度却不太行。古龙对那些小角色不知是不屑花笔墨,还是不会花,总是写得千篇一律。
还时常有那种在一个小街上忽然所有人(老婆婆,担夫,乞丐……)都忽然变成高手用所有武器攻击我们主角的可笑场景。难怪读古龙书总是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事情,有些遥远。
其实即便主角,古龙也不是写得很正常,大多数有一种受虐后自认伟大的孤独。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金庸古龙鲁迅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