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轼被贬了几次,被贬后写了什么诗或词,心情是什么样的
苏轼被贬了3次。
第一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最初心态是孤高寂寞的,但黄州的历练使得苏轼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一个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大丈夫,成就了他”风物长宜放眼量”(释义: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 )的心态。
被贬后写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第二次被贬惠州, 这个时期苏轼的心态由一种坦然变成了一种淡然,类似老子的无为,并且在无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勇气,他不在计较人生是否还能达到顶峰。
被贬后写了《惠州一绝 / 食荔枝》。第三次被贬到儋州,苏轼的心态已经变成了忧患磨难了悟人生,他已经把这种放逐的历程看做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并把它融入到人生际遇的之中。
被贬后写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第一次被贬让苏轼有些措手不及。
被贬之前苏轼担任湖州知州,也就是当时地方行政的二把手。由于当时苏轼名气极盛,遂遭人嫉恨,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对其判决处死,史称”乌台诗案”。
还好有王安石等人求情,苏轼才得以保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苏轼虽然名为朝廷官员,实则不过是一个被看管的犯人,现实的落差造成的心态自然是孤高寂寞的,那首《卜算子》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释义: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诗人先用”缺月”、”疏桐”、”沙漏”等意象烘托出气氛,再用孤鸿自比,把那种内心的寂静与清幽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的一句”寂寞沙洲冷”,明确点出了自己心态的核心感受——冷。这首诗将一个受到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士大夫的内心的孤寂失落完全表现出来,也可见苏轼那种自我内心激烈的挣扎与救赎。
当然苏轼没有这么一直沉沦下去。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眼光较以往在朝廷更加的开阔,想法与文笔也更加的”接地气”、”入民心”。
在这里,苏轼不问政事,与民同乐同苦,发明了”东坡肉”,也就是现在的红烧肉,写出了既是菜谱又是诗文的《猪肉颂》。他给酥饼起名叫”为甚酥”;给酸酒起名叫”错着水”;他发起了民间慈善组织”育儿会”。
这些都反映了苏轼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投入新生活的积极心态。苏轼被贬的原因不乏因为他自具有文人的酸腐小家子气和执拗之气, 这种性格使得皇帝和许多大臣虽敬佩他的文章, 却讨厌他的性格。
黄州的历练也使得苏轼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一个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大丈夫,这都是这片黄州土地所给予苏轼的。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临江仙》、《记承天诗夜游》正是这种坦然达观性格的写照。
所以,苏轼没有因为贬谪而沉沦,反倒成就了他”风物长宜放眼量”(释义: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 )的心态,黄州影响着苏轼,苏轼同样也影响着黄州。2、苏轼第二次被贬惠州, 这次的形势与贬谪黄州时大为不同,所包含的政治隐语就是告诉苏轼已不能再回到朝廷。
时年苏轼正是花甲,要把它扔在穷乡僻壤的惠州,不仅需要想开,还需要真正的不抱有一点回朝的希望,才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豁然开朗。这个时期苏轼的心态由一种坦然变成了一种淡然,类似老子的无为,并且在无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勇气,他不在计较人生是否还能达到顶峰。
被贬惠州时苏轼住在嘉祐寺,旁边有一座山,山顶有一个亭子叫松风亭,有一次他爬山爬到半路就累了,正在纠结是否爬时,他望着松风亭突然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有些东西争不到便可不争,放松心态停下脚步,人生处处是风景,人生处处是收获,于是苏轼就这么快乐地下山了。惠州经济落后,一天才杀一只羊,羊肉早就被官员买去。
苏轼只好买下剩下的羊骨头回家投在汤锅里煮,煮好的骨头泡上米酒,然后再用火微烤一下,最后用牙签去剔上面的肉,苏轼却还津津乐道,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上称其有吃螃蟹的美味。这种自救自立,自我寻求快乐的方法,使得苏轼倔强地生活在这片岭南大地上,所以他的淡然使得自己由一个名利兼得的士大夫完全转型为无欲无求的草根文人。
苏轼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释义: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表达了苏轼苦中作乐的情怀。被后人视为传颂爱情的词《蝶恋花》这样写道:《蝶恋花·春景》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释义: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
2. 关于被贬的古诗古文
苏轼的很多诗都有提到,如《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以及和乌台诗案等相关作品。
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不知道算不算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这也是个仕途失意人,有很多类似的诗,一时想不起来了。
辛弃疾的《破阵子》也有那么点感觉。
不过苏轼的更多是旷达,陆游的忧国忧民思虑比较重。
个人看法哈~仅供参考
3. 古诗写被贬的有哪些感情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踏青》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题金山寺》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腊尽)》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清颍东流)》
《满庭芳(三十三年)》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南乡子(送述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沁园春(孤馆灯青)》
《沁园春(情若连环)》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阮郎归(初夏)》
《少年游(去年相送)》
《哨遍(为米折腰)》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记承天寺夜游》
《范增论》
《贾谊论》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不要多想 想多了累
4. 苏轼三次被贬分别写了哪些词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题金山寺》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腊尽)》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 苏轼被贬了几次,被贬后写了什么诗或词,心情是什么
三次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6. 李白被贬时写了什么事诗
《独坐敬亭山》是受冷落时写的。
不过不是在船上。在被贬时,曾写下《静夜思》。
但是和你的提问不符,因为要求是在船上。况且《早发白帝城》也是在被贬途中写的,只不过是在回来的时候。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白帝城在山上,地势高峻,从江上回望白帝城,犹如在彩云之间千里是举整数而言。只听的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就在这啼过不停的猿声中,轻快的船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注释 1.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或以此诗为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
然细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意,可知曾从江陵上三峡,此当为返还之作。应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2.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3.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朝:早晨。
5.辞:告别。 6.还:返回。
7.啼:鸣、叫。 8.住:停息。
9.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一般读者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时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明白了这些情境内涵,美感就更为丰富。前人对此诗好评如潮,如《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
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又丁龙友云:"此是神来之调。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
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
7. 古代文人被贬时写的文章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葱昽晓光开,旋转余花弄。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
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
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
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那肯吐。
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御。
扑缘发尾困牛马,啖啮衣服穿房户。(次韵章传道喜雨);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以轻松的口吻自我嘲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君看岸边苍石上,石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往,造物虽弛如吾何?”(《百步洪》)。
8. 这些人被贬后的600字作文
唐宋文人被贬后的作为 1. 接近人民,体恤民情。
因为贬谪,这些文人就接近了人民,有了体察社会生活的机会。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儒家一面“民为贵”一面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却喜欢劳动,主动接近劳动人民。
是生活磨难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尤其是屡遭贬斥之后,他获得了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了解了民情,看到了人民的痛苦,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一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一面勉励人民参战。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的爱国诗篇,使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赢得了“诗圣”的称号。
从宰相任上被贬同州时,元稹遭到当地旱灾,曾经作诗归罪于自己,诗中问道:“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联想到百姓的遭遇,他又问道:“团团囹圄中,无乃冤不申?扰扰食廪内,无乃奸有因?轧轧输送车,无乃使不伦?遥遥负担卒,无乃役不均?”。这种关怀,体现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韩愈被贬潮州时,有《宿曾江口示孙湘二首》记述水患中的三江百姓的苦难。 王禹偁敢于向宋太宗献《端拱箴》,对“聚民膏血”的统治者大为愤慨,对“室无环堵”“地无立锥”的广大人民深切同情。
贬官商州时,同情由于旱灾而流亡他乡的饥民,想到自己十年仕宦,无异于人民的蠹虫,就始终抱着羞于做官、关怀人民疾苦的态度。他学习商州民间的歌唱,热情地歌颂人民集体互助的艰苦而快乐的劳动。
景佑三年十月,欧阳修为范仲淹被贬而鸣不平,结果自己也被贬为夷陵县令。当时,年方三十的欧阳修不仅博览群书,还深入到社会最下层,体察民情,同情人民的贫困,广泛收集资料,反映人民的疾苦。
苏轼屡经贬谪,在艰苦的岁月里不得不为衣食而躬耕,从而缩短了与人民的距离。从勤政爱民的思想出发,做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
谪官海南时,和少数民族也相处得比较融洽。 2.寄情山水,抒发苦闷。
中国文人一直深受老庄超脱出世思想的浸润,当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是仕途——遭遇挫折时,便委身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长期的贬谪生涯,消蚀着文人积极用世的抱负,他们只好把心放在和谐纯美的自然山水中,静静地疗伤,静静地抚慰,抒发忧思。
元和十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似乎非但没有抱怨,反而以山水为乐,遍游当地名川大山,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这些游记,往往于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对现实的不满。
山水之乐,给了他精神安慰。他的山水诗,流露出一线恬然自适的欣慰,也表现出作者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的自由生活境界,但也处处显出被贬远荒的幽愤。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到安徽滁州之后,一度借酒浇愁,寄情山水,经常悠游于水光山色之间与民同乐。所以,39岁竟然已有醉翁之号,还修建了醉翁亭。
《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四时不同的景色,以及滁人和自己在山间的游乐,表达了摆脱约束、从容委婉的情致。 他们的“穷愁著书”在很大程度是无奈的,他们的内心仍然郁闷不已,游山玩水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
“泄为山水诗”,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平之鸣”罢了。 3.体认世态,表述绝望。
贬谪士人仕途遭受挫折,对宦海浮沉、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普遍表现出对宦途的失望与无奈。但是,不同的贬谪文人因为不同的人生哲学和人格的指引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
长安三年,当权的宦官外戚等等任务暗中对李白谗毁打击,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写了不少诗歌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梁甫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虽然高扬着胜利的信心,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但也在无法排遣的悲愤中表述了他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 柳宗元初贬永州任闲职,情绪一度低落,曾心灰意冷地对友人说:“凡人之黜弃,皆望望思得效用,而宗元独以无有是念。
自以罪大不可解,才质无所入,苟焉以叙忧栗为幸,敢有他志?”然观其在永州期间创作的诸多寓言小品,或讽刺那些依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或讽刺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感情充沛,讽刺犀利,讽刺了当时****的社会与政治,表现了对世态的清醒体认,表述了极度压抑下的不屈。
因反对新法,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经过金山时写了《游金山寺》,诗人从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从长江的到海不回暗伤自己的宦游不归,流露了对宦途的厌倦情绪。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虽因亲友的营救和神宗的干预,苏轼未遭杀身之祸,而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贬谪黄州。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这飞来的横灾,彻底粉碎了他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沉重的政治打击和后来的丧子之痛,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使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