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施工组织的前言
施工组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主要研究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计划,施工组织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一般规律与要求,是一门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
近年来,组织施工的方法和施工管理的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和进步,其中包括流水施工的理论与应用,工程网络计划及其优化方法的应用发展,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大量使用,施工组织与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网络计划技术标准、工程网络计划规程的更新和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的出台等,这些都要求教材更新和进步,以适应高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书依据土木工程专业规范和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编写。
以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为目标,全面、系统地讲述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实例。围绕施工项目,深入讲述流水施工方法、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总设计等内容。
吸收了国内外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的最新成果,紧密结合我国工程建设的改革实际,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本书力争内容严谨规范,语言通俗易懂,图面清晰美观。
依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本着“理论够用、培养能力为主、考虑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则,在内容上,精选理论内容和示例,侧重实际应用,增加了课程实训、求职面试典型问题应对等章节。考虑到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需要,适当增加了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注册考试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本书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穆静波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工程案例等,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2年11月 。
2.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手册前言怎么写
本书正是根据**和建设部的文件精神,适应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需要而编写的。本书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讲求实效、稳步推进为原则,以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准绳,以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成功活动为范例,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力图对各建筑施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有所促进,有所帮助。
本书是根据**和建设部有关文件精神,为适应当前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需求而编写。主要内容有: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活动标准化、安全现场标准化、安全操作标准化等。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指导建筑企业如何实施和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企业管理及相关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培训教材,用于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3. 建筑序言怎么写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
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为自己的书写的序言叫做“自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有他人代写的,多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
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言和译者序三种。 作者序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致谢等。
它的标题一般用“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用“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见,,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
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中译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果其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排在目录之后。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
非作者序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为丛书写的序,也排在丛书序之前.。 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为标题,一般排在目录之前。
序言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置于书末的称“跋”。 序言,也称导言、导论、绪言,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过程以及与该书出版有关的事情。
4. 中标后设计前言如何编写
如果是通过正式的招标程序的话,那么中标者的手头上应该掌握有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和投标参考用的设计图纸等资料,还有工程合同,这些都是必要的依据,必须妥善保管好。
一般来说,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确定了之后就不能随意改变的,甲方这种做法明显是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施工单位完全可以明确地提出异议,必要时可以找项目所属的政府或公路部门投诉。如果甲方始终坚持这样做的话,应据理力争,要求甲方确认新发下来的图纸属于修改图纸,并迅速附上由设计单位发出的相应的设计变更通知(必须要有),凡发生修改的图纸的图号与原有图纸的图号应有所区分,同时对于工程量清单、合同条款、工期要求等方面具体需要调整变化的内容作出协商,并把协商结果以书面补充协议的形式明确下来。
这些工作应积极地面对监理来进行(即使他们跟甲方内里其实是一家子也好),尽量促使监理要表现出一种中立的姿态来,让甲方不自觉地存在忌惮和多少受到一些制约,从而在客观上为双方的协商提供有利的因素,这比单一直接地跟甲方谈或吵要有利地多。这些协商工作完成了,然后才正式安排施工,否则一旦施工开始了,甲方就可以认为施工单位已经认可并开始履行合同工作了,这时候施工单位再提出异议或者调整要求甚至因为谈不拢而中途停工的话,在法律上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的了。
在变更内容的施工发生时,及时找监理和甲方办理签证记录,并保管好。施工进场时和施工过程中应时常做好对现场情况的图片和音像形式的记录。
做好这些对以后在工程结算时争取利益的帮助将有利很多。
5. 有关筏基底板混凝土施工的论文前言怎么写
首先你要定个思路:1、筏板基础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筏板基础的发展壮大的可行性;2、研究筏板基础的施工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以及研究筏板基础的施工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成效或者成果。
具体的,第一方面:你可以先简介一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结构形式的变化,比如从建国后的装配式建筑,到现浇结构,然后过渡到基础形式的变化,从条形基础到独立基础再到筏板基础,再重点分析一下筏板基础的优缺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要,从而得出一个筏板基础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后期的发展壮大,也可引入旁证比如平法图集08G101的出版等等一些事情。第二方面:要根据第二个思路和论文的主题进行切入,旁人就不好参与定夺了。
6. 路基工程的前言
路基工程是高等院校交通工程领域、土木工程领域中公路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城市道路工程以及机场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路基作为道路工程的基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设计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不断更新,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因此,路基工程教学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本书就是为了与路基工程的发展相适应而编写的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教材,内容包括绪论、路基的强度特性与承载力计算、路基的变形特性与沉降计算、路基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技术、一般路基设计、路基挡土墙设计与计算、路基工程施工和路基工程检测等。第1章主要介绍目前我国道路工程技术的发展概况与自然区划,路基工程的特点、干湿类型及临界高度,路基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防护措施,公路、铁路路基工程的常见病害与防治等;第2章主要介绍路基土的分类,路基土的动力响应,公路、铁路路基的强度特性,路基的承载力计算分析等;第3章主要介绍路基土的变形特性, 路基沉降的常见病害与防治,路基的沉降与变形监测和路基的沉降计算分析方法等;第4章主要介绍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一般路基的稳定性分析,浸水路基的稳定性分析,路基边坡抗震稳定性分析以及路基加固技术等;第5章主要介绍路基设计的一般要求与基本内容,公路、铁路路基横断面形式与尺寸设计,路基工程排水设计,路基防护设计以及路基附属设施设计等;第6章主要介绍挡土墙的常见类型、构造与布置,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路基挡土墙设计原则,重力式路基挡土墙的设计与计算以及新型路基挡土墙等;第7章主要介绍路基施工的意义、方法与内容,土质路堤填筑施工,岩质路基爆破施工,路堑开挖施工,铁路路基路床表层施工,既有线改建和增建第二线路基施工,路基防护加固与排水设施施工等;第8章主要介绍路基工程检测项目,路基工程质量要求,路基工程材料室内试验,路基工程现场检测方法以及路基工程检测新技术等。本书尽量与最新颁发的相关规范标准相符合,从基础理论方面阐述路基设计的原理,对规范的一些取值给出理论依据。 土力学、土质学、道路建筑材料、道路勘测设计、路面工程、弹性力学以及结构力学等课程都与路基工程课程具有重要的相关性。从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本书对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叙述,若需要引用更深刻的内容,授课时可以在保证主干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补充加强。 路基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较强的课程,讲授本课程时,除了系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组织实地参观、实物鉴别、课程作业、课程设计与施工实习等辅助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系统的接受能力。 全书共分8章,第1~6章由河海大学孔纲强编写,并担任全书统稿工作,第7章和第8章由河海大学王保田编写。全书由东南大学黄晓明主审。研究生魏军杨、刘璐、孙广超、劳叶春、吴菲参加了本书的校对及编排等工作。 本书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8116、U1134207),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25)的资助。 限于编者水平,如发现本书有谬误之处,恳请有关院校师生及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笔者及时修订、更正和完善。 编者 2013年5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