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从“被”现象说开去的作文上
“被”是一个常见词,也是一个日趋热闹的词。
放在“被”字后面的行为或状态,有的是人们情愿的,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被爱”、“被关心”;有的是人们不情愿的,比如法定休息日不得不上班上学,人们无奈地说这叫“被全勤”;有的属于无中生有,比如从统计理论上和对外宣传上大家的工资都在看涨,但实际上很多人的工资还是原地不动,人们将其戏称为“被增长”;有时候,未来美好的意愿让“被”改变了,比如很多人都希望找个好工作,但如果需要交很多不该交的钱才能换取资格,人们又会将其怒称为“被就业”或“被捐款”--细想想,连“被爱”“被关心”有时候也会变得很辛苦…… “被**”,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一定还会有。一个“被”字让生活变得复杂了。
在“被”的作用下,我们常常不由自主,扮演着各种角色,感受着生活的甜蜜、酸楚、痛苦,当然还有激动、振奋、希望…… 怎么样,让我们说说这个耐人寻味的“被”吧。请围绕上面所说的“被”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题材不限。书写规范,工整清晰,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不计。
【导写】其实,“被”现象由来已久,不久前辞世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一再请辞“被”强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三项“桂冠”。80年代初,在一次研讨会上,季先生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北大教员,我叫季羡林。”
再举一个例子。在文学界,从三十年前兴起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到现在出版界赖以求销量的所谓“80后”、“90后”青春文学,作家们往往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归类”其中。
从中可见,当事人并不同意的“桂冠”、“美名”未经允许便“被冠以”、“被归类”,在中国社会早已司空见惯。如此看来,最近的“被”字现象,仅是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又一次充分发酵。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论:一、“被”字新说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现实困境,以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态恶质化的担忧。“被**”凸显公众对个体权利无奈诉求被代表、被捐款、被失踪、被自愿、被就业、被自杀、被开心、被小康……此种语法看似荒谬,却也恰恰以此嘲弄了“被”时代的荒谬。
说“被”时代确乎有些夸张,但“被**”确实成了一种现象,透着弱者的委屈与无奈。从被自杀、被就业起,“被**”的词语结构在2009年风靡网络,并进入现实语言体系,被涨薪、被幸福、被捐款等说法大量涌入视线。
这一矛盾的结构搭配,戏谑表达着人们对一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嘲讽。一些本来不是你自发产生的行为、结果和情绪,被握有权力的人或机构认定为你的一种主动状态,目的无非是推卸责任,粉饰太平。
例如群体事件发生,“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快就被宣布为“情绪稳定”。“被”字结构的流行,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被压抑、被剥压、被不尊重感,你本来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决定自己的行为,拥有属于你的权利,但在你还没有得到这些的时候,有人宣告你已经如此。
这说明弄虚作假的风气还是相当普遍的一种习气,也说明“替民做主”的惯性思维远远没有被“由民做主”的意识所取代,还说明书面所承认的公民权利与权利被尊重与保障的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之远。与权利的羸弱相对的,是权力的过于强势。
这不单是指具体权力行使者面对权利拥有者时的蛮横与霸道,更重要的是公权力掌握太多资源、涉入过多社会事务而又缺乏必要有效的全面监督。虽然“大社会、小政府”、服务型政府等提法出现已有时日,政府向此的转向依然步履缓慢且阻力重重。
政府要办太多事,又要办出效果,在监督缺失的情况下,为追求成绩而无视民意商讨过程,主要对上负责的考核也很容易导致一些官员漠视民意虚造民意。二、“被”时代的出现是公民具体权利多方面觉醒的表现;同时,也应该是公权力及时自我矫正的过程。
如果网络舆情在进入“被”时代之后,公权力仍停留在在“躲猫猫时代”,就实在是一种盲目自恋的悲哀。公权应该主动结束“被”时代,那就是让权力内敛,让权利伸张。
社会上所有被动的“弱者”在网络这个匿名化、自由化的虚拟世界中,终于可以集体自嘲和宣泄一番。这不是坏事,这是民众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这是“为民做主”到“人民做主”的诉求。
因为意识到“被时代”,明多数人的民权意识已被激活,不满足于被安排的命运中而浑然不知,者泰然处之,“被”字作为一个年度标签被提出,正是普遍的民权意识觉醒的标志。我们回头看一看,中国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什么时候摆脱过“被”的状态,而进入“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权利我主张”的“我”时代?在传统中国,中国人几乎就是在“被时代”中度过一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像如此是天经地义。
一个人出生后,就被捆绑在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三纲五常即是“被时代”的宪法性纲领。
不但未成年时,一个人的命运会被长辈安排,即使成年了,你的婚姻、你的财产甚至你的人生安全,都要被父亲等长辈安排,这一点我们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金的《家》,就深有体会。中国人很熟悉。
2. 以“从什么说开去”的作文
由七夕说开去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每年的节日变得越来越多,而泊来品占据了大多数: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甚至愚人节、复活节等等,都载入了中国人的日历中。而传统的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从近几年开始,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程。
如果说2月14日是情人节,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3月8日是妇女节,8月3人是男人节这两个说法有些可笑的话,那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农历七月初七,却是理应被大家所重视的,如同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样,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积淀。
在这样一个节日里,翻翻报章媒体,也纷纷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相亲”“恋爱”活动,期待着单身男女能够在这一天得到缘份的降临。
正所谓:七夕时节忆往昔,眷属难成甚可惜。牛郎织女会此时,我却独饮空叹息。
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某种理由,而把一段即将走向成功的爱情过程扼杀。有些看起来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人,最后却能够迎来完满的结局。前几天,电视里刚播完了《转角遇到爱》。虽然我一直对这类所谓青春偶像剧不抱什么好感,但是看了这个故事,还是让我颇多感触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我要说的是:转角,真能遇到爱吗?
男主角秦朗和女主角俞心蕾,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一对,更别说产生爱情了。但是,就是在一件接一件的事件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稳定发展与升华。或许,这样的故事是编剧虚构出来的,其中所描述的那么多巧合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地让人惊叹。不过,秦朗的一句话还是让我记住了:人生中有许多弯角,有的时候看上去是死路,转一下,又充满了期待。
看多了国产剧的胡编乱造和港剧的悬念迭起,换种口味,也能让人感到回味无穷。我会随着秦朗和心蕾的分离而难过,也真心地为他们的最终牵手而感到高兴。我,一个平凡的人,能有这样的缘份降临吗?听人说,在七夕许愿是很灵验的。于是,又想起了秦朗给心蕾画的一幅画,在灯神前许的愿望,居然都能够实现。
看看自己的右手,曾经的那枚右手戒指已被我默默取下。没有不快,没有争吵,没有难过,只是,觉得它,已经不适合我了;她,也离我越来越远。学会放手,也是一种进步。当我能够看淡一切的时候,我想自己又成长了一分。
七月七日。晴。
3. 以“从什么说开去”的作文
由七夕说开去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每年的节日变得越来越多,而泊来品占据了大多数: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甚至愚人节、复活节等等,都载入了中国人的日历中。
而传统的中国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从近几年开始,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程。如果说2月14日是情人节,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3月8日是妇女节,8月3人是男人节这两个说法有些可笑的话,那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农历七月初七,却是理应被大家所重视的,如同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样,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积淀。
在这样一个节日里,翻翻报章媒体,也纷纷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所谓“相亲”“恋爱”活动,期待着单身男女能够在这一天得到缘份的降临。正所谓:七夕时节忆往昔,眷属难成甚可惜。
牛郎织女会此时,我却独饮空叹息。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某种理由,而把一段即将走向成功的爱情过程扼杀。有些看起来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人,最后却能够迎来完满的结局。
前几天,电视里刚播完了《转角遇到爱》。虽然我一直对这类所谓青春偶像剧不抱什么好感,但是看了这个故事,还是让我颇多感触的。
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我要说的是:转角,真能遇到爱吗?男主角秦朗和女主角俞心蕾,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一对,更别说产生爱情了。
但是,就是在一件接一件的事件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稳定发展与升华。或许,这样的故事是编剧虚构出来的,其中所描述的那么多巧合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地让人惊叹。
不过,秦朗的一句话还是让我记住了:人生中有许多弯角,有的时候看上去是死路,转一下,又充满了期待。看多了国产剧的胡编乱造和港剧的悬念迭起,换种口味,也能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我会随着秦朗和心蕾的分离而难过,也真心地为他们的最终牵手而感到高兴。我,一个平凡的人,能有这样的缘份降临吗?听人说,在七夕许愿是很灵验的。
于是,又想起了秦朗给心蕾画的一幅画,在灯神前许的愿望,居然都能够实现。看看自己的右手,曾经的那枚右手戒指已被我默默取下。
没有不快,没有争吵,没有难过,只是,觉得它,已经不适合我了;她,也离我越来越远。学会放手,也是一种进步。
当我能够看淡一切的时候,我想自己又成长了一分。七月七日。
晴。
4. 以"从
小议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世界上很少有永恒。
世上除了傻子,大概不存在没有梦想的人。
秦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名叫陈胜,字涉.陈涉青年时代,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有一次,他在田埂上休息,对另一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不能忘掉别人."一同当雇农的人都笑话他:"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西汉高祖刘邦卑微时,别人都取笑他的努力。他也有过这样的慨叹!
是的,鸟儿只求在草地上找到虫儿,只求在屋檐下的巢不受风雨袭击,怎么会有在高空逍遥游弋,俯瞰大地,志在四方的境界?
有"鸿鹄之志"的人还有英雄项羽,项羽初见秦始皇时,就指着耀武扬威的第一皇帝说:"彼可取而代之!"果然,经过连年征战,杀人无数,屠城若干,他做了霸主,坐镇老家,诸侯朝拜,着实荣耀了一番。
"鸿鹄之志"的故事自陈涉而来,有无数英雄豪杰皆引其为激励自己的典故。陈涉,刘邦,项羽三人,仅刘邦与梦想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及至做了皇帝后,不忘衣锦还乡,而且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荣耀之情溢于言表。陈涉则被车夫所杀,项羽抹颈于乌江,止步于梦想一步之遥,悲且悲哉,然其"鸿鹄之志"却令后人敬佩不已-------项羽被天下人称为英雄,陈涉则开创了农民起义之先河,仅仅这些,就足够那些燕雀之辈高山仰止了
5. 从先忧后乐说开去
先忧后乐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虽历经千余年洗礼,却如醇酒般历久弥香。文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有志之士高尚品格的写照,千古流芳。范仲淹追求的这一精神境界,在今天仍是时代先锋们孜孜以求的最高标杆,不失为时代的强音。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礼教的代表者—讲究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对广大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深刻地揭霉了封建礼教的残忍和野蛮。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的社会里千万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从而激起人们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反抗。 兽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如杂文多,但是它们却同样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祝福》自从1924年发表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它不但对于揭露当时的封建礼教的残忍与野蛮起了很大作用,就是在今天,它的思想性载艺术性,仍能够给我们以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为杜甫写的传记中这样评价这位诗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一个一生身居下位的官员,一个并无多少政治建树的“腐儒”,一个平民中的平民,一个生前并无诗名的诗人,何以在他的身后留下如此炫目的光彩。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说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都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杜甫被历史定格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凡华夏子孙怎可无爱国之心?是中华儿女安能无报国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那种"民为贵"的民本思想,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牢记范仲淹的这一名言,为伟大祖国,为天下大众,为“四化”大业而贡献青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史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6. 作文由“不知”说开去
人世间有许多滥竽充数之人,常以不知道为妙,其实是无知之举。也许有些是逼不得已,世事如潮,难道每个人都迫不能已,没有如此这般恰好或巧合之事。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训意极深,可他有他的意思,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就如我写作常以“不须放屁”之词,家人与老师各言其意。所以孔子这话应该没错,不知道也被影响,成为拥有它的人的最大毛病。
一般人在知识上总爱显示自己知道,至少不愿教人家小看。
某些人真是强词夺理,他总盘问人家,直到别人承让不知道为止。在知识上,肯坦白的承认自己无知的,是位了不得的人,即不是对人,也该是君子。死要面子不承认自己不知道,而人家一问他,却一问三不知,极为可怜,就像人们常骂人“脸皮厚”那般,难道他脸不会红吗?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并且让人家知道自己的不知道,这是诚实、是勇敢。
孔子说:“是知也。”这个不知道其实是真知道——至少真知道自己不知道,所谓自知之明。但世间也有以不知道为妙的人。
成心以知为不知的人,这是世故或策略。他兴许事事怕惹是非,担责任,所以老是给你“一个不知道”就像人说的:“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你说错了话反而会当你是傻瓜。”所谓“不说话”但是“不知道”,所谓“说话”即是“知道”。他不知道,他没有说什么,闹出了小错大错是别人的,牵不到他身上去。这个可以说是“明哲保身”的不知道。
这种种的变形,有些虽然面目全非,细细吟味,却都从那一个不知道脱胎换骨而来,还过很巧妙就是了。发言人随机应变,尽可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不知道也算是神明了。
7. 以“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现在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过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后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 "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 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8. 以“从
小议作文的游戏规则
开学之初,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身世及读书经历的一篇作文。布置写这篇作文有两个意图:
意图一,双向交流的需要。重新组建的新班级,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新面孔,老师的情况可以在第一节课时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作了自我介绍。加上通过这几天的交往,可以说,老师是什么样子学生都已经所的了解。多数人来认识一个人是很容易做到的,而一个人来认识百来号人(两个班),就有点难了。人与人之间一起共事,要把事情做好,首先就要做到彼此的了解。要了解,就必须沟通,而沟通是双向的。师生在一起教学,更是如此。学生了解老师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也要尽快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了解的最好途径莫过于以写作文的形式作自我介绍。
意图二,就是在作文中能否按老师说的三个标准来操作。这里所说的三个标准,即一是字数要写够,二是文面要整洁,三是分段要自然。
一般情况下,高中生的作文要求字数都是不少于800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也不要超过1000字。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有资格谈其他的。字数达不到要求,写得再好的作文都会大打折扣,这是不言而喻的。
文面如人面。一篇作文成功与否,这与文面是否整洁关系密切。就象一个人,一副清秀整洁的面孔,一副俊美漂亮的脸蛋,总会让人喜爱,至少一眼看上去,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一篇作文又何尝不如此?阅卷老师打开一篇作文,要是看到的是通篇文面整洁,心里就会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有了舒服的感觉,后面的情况可想而知。文面整洁,并不是字一定写得漂亮,而是笔画写得清清楚楚,不乱涂乱画。不要书法美,只要文面佳,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自然段,就是只要一个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就可以分段,也可以是几个意思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段落。总之,想分就分,不想分就不分。一个段落,有长有短,长到几百字,短到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只要看上去自然就行。那么,分段的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一般情况下,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要有5个自然段以上。
这三个标准,并不涉及到文章的内容,也不涉及到如何构思,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组织材料,而是仅从外形上下功夫。
写作和作文是两码子事,对于一般人而言,前者多是自己写给自己看,比如说,日记、随笔诸如此类的东西,除非公开在刊物上发表,才会有很多人看得到。既然是自己写给自己看,就有很多的随意性,那就是想写什么写什么,想谁写谁,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什么时候写,或长或短,字数不限,体裁不限,喜怒哀乐,离合悲欢,随作者的便。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可以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多写笔下生花”。这才是真功夫,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写作。而作文则不同。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虽然说,写法可以灵活多变,但还是有许许多多框框套套。要想通过写作文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那是很难的。一文面,写一篇作文不是随作者的便,说不定,你不想写的,偏要叫你写,而你想写的,却又不能写;另一文面,从数量上来看,也不能达到,一个学期,就那么七八次作文。写作的质量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数量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无质量可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这个哲学道理同样适用于写作。因此,学识再广博,经验再丰富的老师,如果不在写作上多加引导,而是只在作文上作文章,就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充其量就是教学生学会写作文。会写作文,并不意味着写作水平就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作家写小学生的作文,并不一定得高分,这也不是什么奇谈怪论。
就象玩游戏,只有按游戏规则去玩,才能玩得通,否则,就没门。老师看的作文,是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定的,特别是考试作文,有多少篇作文,要在多少时间内看完,那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有人说,看考试作文是“90秒钟定生死”,此话并非夸大其词。意思就是,看一篇作文,只有90秒钟的时间,分数或高低,就在90秒钟之内判出来。90秒钟,看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可能做到仔细,说夸张点,只能扫描式地看,全凭第一印象给分。就算是一篇很有创新的作文,如果给看作文的老师的第一印象是不好的,那不可能得高分,说不定,所得的分还没有不知道写些什么内容,而第一印象却很好的作文高。这就是考试作文的游戏规则。以上说的三个标准,就是由考试作文的游戏规则总结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