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散文中心怎么概括
一 殷商甲骨文的出现,可以算是片段的散文。
而成篇的散文则是从《尚书》开始的。《尚书》的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以及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在先秦,散文处于应用夹断,渐渐的,有些散文喻理于形,要说代表非《论语》莫属了,不仅有孔子的笑容还有子路子贡等人的性格,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再后面就是《孟子》,孟子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给人变化莫测的印象,《墨子》极其富有严谨性,《荀子》朴实深厚,《韩非子》严峻峭刻,对后世都有相当的印象。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春秋左氏传》把历史事件写地故事化了。《国语》,《战国策》等也有不同的影响。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二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等。
《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常常避免对称,文气流畅疏朗,曲折自如,有时还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气势。
《汉书》则是笔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汉代政论家,以西汉的贾谊、晁错最为杰出。
贾谊的《过秦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体现出了对《战国策》和先秦诸子的继承和发展。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对哲学、失血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
散文出现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写的《荀子》则是最早的应用文。
赋以铺叙、描写较多为其特色,这在长篇大赋里表现得最明显。大赋大多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辞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
从扬雄开始到东汉,词赋中就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京都赋”。东汉中后期,传统的大赋缺少创新,小赋兴起。
这些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三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骈文是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受赋的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魏代的散文向清俊脱俗的方向发展。
东晋初年王羲之的风采,疏爽自然,情味隽秀。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笔记和小品文影影响很大。
南北朝的骈文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如鲍照、孔稚圭、陶弘景、吴均、丘迟的作品。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循东汉后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庾信,代表作为《哀江南赋》。文章把描写、叙述、抒情融为一体,文采富丽,情韵苍凉,文章也用了很多典故,于争整齐排偶中仍具有流利生动的特色。
四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人物。唐承六朝和隋之后,骈体文盛行的局面一开始还没有多大改变,但骈体文在形式上的过分束缚,使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多种功能受到很大的妨害,从政教需要的角度来看,骈文更是显得不切实用。
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的统治地位,这场文体革新也因此叫做古文运动。韩愈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词语,词汇丰富,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
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头皮,清隽卓绝。他的山水游记,以惊喜的观察、精确的词语,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晚唐时期,时局动荡。
延续到宋初,欧阳修再度发起了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的文学集团,于是中断了韩柳古文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只是欧阳修和韩愈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不过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比如他在《醉翁亭记》中就运用了骈散结合。《秋声赋》也是,这样让散文具有浓厚的诗意。
继欧阳修后古文运动去的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
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文章。骈散结合,长短错乱。
唐代的散文实在先秦两汉散文和六朝散文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八大家的散文成为了元明清三代学习的楷模。五 元代散文原地寂寞,缺少名家和名篇。
明清两代,实行文化专制,妨碍了文学的发展。明代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是当时散文的主要作家。
明代中期,文坛上最有声势的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中心的“后七子”。明代介于前后“七子”之间也有“唐宋派”,他们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动派,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
明代晚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新的社会思潮反映到了文学领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张文学应真实地表现个性化情感与欲望。晚明小品,成就最高的就是张岱,他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则各有特色。
它放荡洒脱,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尖锐,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文中突有表现。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兴起的“梧桐派”是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清代中期,与梧桐派异趣的散文家因为“义法”限制了散文的活力,感情真挚,生动清新。
鸦片战争前。
2. 散文怎么写
散文在形式上看来是散乱的,但始终有一条或明或暗的线国贯穿全文。 这就是说形散意不散。这一点无论是写散文还是鉴赏散文都是很重要的。。
小 说有三大要素.散文有三大特点.
散文这一文体有三大特点。首先是题材广泛,取材自由。它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以虚构加工;可以选取工作和斗争生活的全过程,也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片断、一个镜头来加以生发和开掘;可以从一粒沙中见世界,也可以在半瓣花上说人情;可以写宇宙之大,也可以写昆虫之微。不论是新鲜的人、事、物、景,也不论是思想中的火花,或感情上的一次波澜,都可作为散文的题材。散文的领域海阔天空,自由广泛;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其次,散文的行文自由,不受任何格式和框框的限制。它不必像诗歌那样凝炼、押韵和遵守格律,也不必像小说那样细致地刻划完整的人物形象,更不必像戏剧那样写出矛盾冲突发展的全过程,它可以无拘无束地运用各种形式和表现方法。而在结构布局上,它还可以不拘一格,散得开,收得拢,分合自如。只要有一条明晰的线索将所写的各部分内容贯穿,就能自成篇章。在表现方法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可有所侧重,也可综合运用。
再次,在语言上,散文注重文采。散文不像小说那样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招引读者,也不像戏剧那样以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来赢得观众;它的艺术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语言的凝炼优美,质朴清新,或者绚丽斑斓、热情华丽。即使是议论性的文字,也都十分讲究形象化,决不拉长面孔说教,而是使无形的具体可感,无声的音绕于耳,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3. 求写古代文人的散文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因了一场“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的光芒渐渐逝去,迷离的琵琶声中,重碇危樯、江风扬浪的唐王朝,双手已触摸到大漠的孤烟、落日。
空有“欲回天地”之志的李商隐,在晚唐的长烟落日中踟蹰而行。一心以凌云寸心逐风波于万里的他,一生曲陌参差,流莺飘荡,直至春蚕已死,奈何竹死桐枯,也只能“襟抱未开”,“夙心无期”。
舒心快乐的日子,于李商隐一生来说,实在是少之又少。
公元814年,李商隐不足三岁,随父李嗣举家迁徙江南,开始踏上他漂泊一生的旅途。
我系本王孙,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李商隐总是以皇室贵族而自居,而事实是,皇宗室族谱中偏偏就没有他们家的名字。的确,李商隐的家族一直是以落魄文人而存在的。自他的高祖始,整整五代人都没有在唐王朝的中央政府里担任过什么高官,不是卑微的小吏,就是为他人幕府捉刀。
李嗣太知道这种落魄是什么滋味了,他深知他们这样的家族在没落的晚唐生存是如何的艰难。于是,幕僚间隙,李嗣加紧了对李商隐近乎严苛的启蒙教育。李商隐便也有了“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的经历。
湖光潋滟,山色秀美,李商隐在江南尽情享受着自己的童年,新添的三个弟弟两个妹妹,更是给他增添了不少乐趣。读书之余,兄弟姊妹一起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间,嬉戏于小桥流水之畔,虽然清苦,倒也无忧无虑。
4. 散文是什么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散文的分类
[编辑本段]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的《母亲的回忆》。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5. 古代散文是什么
文字最初可能只是用来作为简单的标识,如不少研究者认为,在一些新石器晚期的陶器上,已刻有简单的原始文字,其意义大概就是如此。
其后人们又用文字记录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如商人占卜之后,常把所问的内容与结果刻在占卜用的甲骨上,并将之收藏保存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最早的文献。一般谈论中国古代的文,都追溯到商代的卜辞,如朱自清《经典常谈·文》就是。
但也正如朱氏所说,“这只算是些句子”,实际上还未成为“文”。商代的文献,应该还有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像收在《尚书》中的《盘庚》三篇,其真实性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它的内容比卜辞复杂得多。
载于《尚书》的包括《盘庚》在内的商、周两代官方文书,大抵是最高统治者就国家重大事件发表的言论。这些言论虽然还保存着说话的语气,但文字显然是经过一定程度的整理的,因此它的意思能够表述得有层次而且比较完整。
这些文书构成了古代最早的成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