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人散文怎样写
多看看朱自清的《背影》揣摩下
推荐欣赏以下句子
B在街上遇到以前一个好朋友,他说:
“我故意掉头走了,不让他看到我,何必要大家碰头,然后虚伪地演一场戏?我不
会原谅他从前出卖我,他也应该心知肚明。”
过了数天,B在街上遇到他的敌人,这个人以前曾经做了很多事情攻击他。B看到他,
不但没有避开他,更上前跟他打招呼,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寒喧了几句。B说:“算了吧,
他以前这样对我,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人总是自私的。”
原谅敌人往往比原谅朋友容易。
我们从来没有对敌人付出感情,但是对朋友,我们也许付出了最真挚的感情。付出
了,就希望得到回报。
原谅敌人,那是风度和器量的表现;我们可以原谅一个敌人,就是自觉在他之上,
有权力赦免他,甚至可怜他、原谅他,就是不跟他一般见识。
但我们对朋友却是很小器的,原谅他,就是纵容他,就是自认是傻瓜。他知道太多
关于我的事了,我对他的要求是不同的,他对我也应该有别于其他人,所以朋友对我们
不好,是很难原谅的。
下一次,当你无法原谅朋友,不要自责,这是人性。
2. 记人散文怎么写啊
在网上搜了一篇,作家彭艺林写的,你可以借鉴下。
《母亲和玉米地》
彭艺林
屋后这一片玉米地,成为母亲一生的牢狱。
从家门口到田地只需要二十步,而母亲却在这段距离来回地走了二十年。这段距离已经像一条绳子一样勒进了她的血肉里,绞出异常深刻的纹。
孩提时代,当我还坐在教室里翻着安徒生,读着童话,而母亲却早已经阅尽了百味的现实。我的手指触摸着洁白的书页,像在轻轻弹奏一架华丽的钢琴,而此时田间的母亲却要将自己年轻的手指接触到发热的地面,亲自用手测试土地的温度,并为生病的土地解除痛苦----她一把一把地将田里的杂草拔干净。她的手指磨出了血泡渗入了草汁,她望着远方的天色流出了一行真正的眼泪。
不善言辞的母亲习惯了用汗水和玉米对话。母亲把心事完完全全地记录在地头的一草一叶中,草也逐渐长高茁壮,母亲的心事也越来越密,越来越多。但是每次她回到家却一句话也不肯提起。
母亲在半夜经常会醒来,即使动作很轻却依然会把我惊醒。母亲提着灯盏握着锄头到田里去巡视,有时一切相安无事,她会笑着离去,安然入眠;有时会发现山坡上的野兔子把玉米地啃出了一条长长的道路,母亲会愁叹不止,坐卧不安;有时玉米地里的还未成熟的玉米棒子被出去冒险的孩子乱扯一通,果实散落一地。那些没有了头颅的玉米梗在母亲的眼里流淌出死一般的忧伤,母亲碎亮的泪水便簌簌落下,盛满每一片玉米叶儿的凹陷,随风左右摇晃入梦,一夜未绝。
在有阳光的时日里,我很多次看到那流动的汗水穿过了母亲坚硬的脑颅和发黑的脊骨,我听到锄头木杆上那开裂的木屑在阳光的炙烤下唰唰脆响。母亲挥挥手,支开唤她吃午饭的我,继续用沾满农药的手摸着玉米,嘴里哈出的热气甚至可以将玉米烫熟。
在下雨的时候,我会给母亲送雨衣。我看到母亲敦实的身体被又冷又直的雨水洗瘦,我听到大雨砸在母亲的额头上发出了金属震荡的响声。但是在她的眼睛里却依然燃烧着一轮太阳,她完全不理会雨的彪悍,这种信念甚至可以使所有的叶片的尖端为之惊颤。
多年以后,母亲不再从事耕种生活,但是我知道母亲仍然热爱着那片玉米地,或许在又一个多年以后母亲的身躯会还原成一块皱巴巴的泥土,趴在地底下成为保护地表的一件布衣。如今看到一把铁犁安静地躺在田地里我也会恍惚起来,把它错看成了一个女人,如我的母亲,如千千万万将生命奉献给土地的母亲。
我注视着童年那一条粮垛的走向,和母亲泪水的流向完全一致。回首远望,竟也望见了母亲曾经咬紧牙关经历过的漫长的天色,生命在此刻间忽然有了千种响动:那些和泥土离婚多年的人有谁知道艰辛和苦难是什么含义?有谁知道丰收和虫灾是什么画面?有谁知道当生活的压力犹如磨盘一般硌磨着肌骨是何种滋味?喂养他们的粮食是柔软的,而他们的心肠却是铁硬的;温暖他们的衣服是柔软的,但他们的拳头确是铁硬的。如果可以,我愿意捐献出身体的每一根血管纺成毛线为母亲织一件像样的毛衣,慰藉她那二十年满身满心的鳞伤。
3. 写物散文怎么写
散文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是寄托在具体的景物之中,因而作者在处理这些景物时,常常有多种处理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应地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散文理解散文,作用是非常大的。现归纳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优选
景物各异,其营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选取何种景物应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笔墨写路上、塘边的树,但有名称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杨树和杨柳,而有的却只字不提,或"不知道名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淡淡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消遥的淡淡喜悦,其氛围是静谧清幽,因此选取属阴柔美类的植物杨和柳,用以表现素淡朦胧的意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又如《故都的秋》,由于作者追求的是清、静、悲凉的特定情调,所以作者不写暖色调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商场,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而且以为花的色彩是蓝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其余的景,也都以冷色调为主。由此可见作者的苦心。
2、组合
单一景物的组合当以全景取胜。如《故乡的榕树》第4自然段,以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组成了特有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有的文章以单调的自然景烘托人的活动,如《风景谈》中的"石洞雨景"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谈心的一对男女的内生活得以展现,也使大自然顿时生色。其实,古诗词中更多此类名句。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六个典型意象勾画出乡村东方破晓时分的意境,把"早行"写的极生动逼真,真可谓诗中有画。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0个名词点染出萧瑟苍凉凄怆的氛围,漂泊在他乡异地的游子形单影只、孤单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以上诗句不用动词,全用名词组合。
3、设境
即把所绘之景设置在某一特定氛围,用带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画面境界全出。如《天山景物记》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场",落日、红光给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镀上了金碧辉煌的暖色光芒,表现出千里牧场的富丽安祥和牧民的欢乐。这里的落日、红光便是黄昏时的背景底色。《风景谈》中"桃林即景"选定花时已过却没有一个桃子的特定时段,景物本身平淡无奇、土气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却使风景值得留恋,这样便表现出人类的崇高精神填补自然的贫乏,突出内生活充实的人对风景的点染和主宰,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4、对比映衬
散文中的景,有时直接描写难以表现出那特有的情韵,因此作者往往借助对比映衬的方法来曲尽其妙。如《绿》以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来反衬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还有《风景谈》"沙漠驼铃"选取漫漫黄沙、哄哄火响的热空气、驼马的枯骨等极其单调平板的意象与驼阵、猩红的大旗、悦耳清脆的铃声构成鲜明的对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此外《天山景物记》以日影衬森林枝叶茂密,以水声衬幽静,以鸟鸣衬幽深,以红火光衬幽暗,借以表现天山森林的树高林密,也是异曲同工。
5、想象与联想
有些景物较为平常,也无特别引人之处,画面是静态的,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较小,但散文家却可以不囿于狭小的时空,巧为安排以化腐朽为神奇,使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了。这里,想象和联想就成了必要的处理手段。《荷塘月色》中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将作者和读者一下子由北京清华园带到了遥远的江南水乡,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之中。正是凭借着想象和联想,作者营造了诗意般的艺术氛围,读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艺术享受。
此外,想象和联想还常常表现为引用神话传说。因为单纯的景色本身多是静态的,现时性的,而古老的神话传说因其历史的久远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历史纵深感,内涵也更为丰富。如《天山景物记》由天然湖想及哈萨克少女的眼泪,既点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对比,表现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三峡》中的巫山神女、大鱼驮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头盆、虬在湾也是明证。
散文以景取胜,以情动人,而找到进入散文宫殿的钥匙是准确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写的方法其作用也在于此。
4. 叙事散文怎么写
最重要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个老师肯定也告诉过你了.另外就是写自己所想,围绕一个思想表达,有关它的都写.让别人知道你爱说什么就好了 常用记人散文写作格式 记写人物的方法种种,而常用的不过如下五种:引联式、转情式、议证式、寻访式、纪传式。
1.引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是: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总结全篇。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这一式的典范篇目。使用这一套路的关键是联想回忆的触发物应找好,如:一张照片、一本日记、一封书信等,凡是一件记录着被回忆者品格与某些特殊经历的物品,均可作为引起联想的触发物。
其次是所回忆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并且要与引起你产生联想的触发物相照应。切莫写成触发物是触发物,主体部分人物的行为与触发物无干。
第三是结尾“睹物议人”,它的作用之一是总结全篇点出文旨;作用之二是与开头照应。因此,从什么地方联想开去还应再回到什么地方去。
其思路图实质上是一种倒叙的形式。只不过它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转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萌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
或者反过来:爱的产生→爱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发展→恨的深化。 这一式是高中生必修式,因为用这一式写出的文章就是复杂的记叙。
用这一式去落实大纲中有关复杂记叙的要求,是事半功倍的。而且这一式又是记事、抒情、记人三种文章的通用式。
例如,用本式写“我的朋友”、“我的好老师”,“我的理想”等都是得心应手的。可以说,这一式不仅在记人套路中,甚至在整个记叙、抒情套路中都属于当家套路。
运用这一式应注意四点:①开始的贬抑应适度,为下文由恨转爱留余地,埋伏笔,不然下文就无法转了。因此开始的恨一定是误解,是偏见一类的东西。
②要注意以后的每次感情变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③要注意结尾的褒扬升华要有方,杨朔是做了个梦,当别人都在做梦时,你就可以清醒地写篇日记,沉思着凝望远方等待。
④要注意加工题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个阶段构成,初学习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补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据已占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适当用虚构来补充。
这一式,初、高中学生经过两三次训练就可以熟练掌握。掌握了这一式,学生作文的思路会有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3.议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
运用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笔调,表露你对所写人物的总评价,点明文旨。第二步是从三个不同方面具体叙写人物事迹,落实文旨。
第三部是总结全文的记叙,照应文章开头,再一次抒情议论、升华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式的设计,意在落实大纲中关于学会夹叙夹议的写法的要求。
4.寻访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寻访缘由→寻访经过→寻访结果→寻访感想。
本式是以寻访为由头,用寻访经过去歌颂主人翁。这一式又可细分为定点寻访和移步寻访。
如《驿路梨花》就是定点寻访,寻访的扬所就是小茅屋。 移步寻访的典型篇目是《猎户》,本来要寻访A——董昆,由此回忆起B——幼年记忆中的尚二叔,顺路先访百中老人,最后才去见打豹英雄董昆。
由此引发出保卫家乡、保卫丰收果实的感想。 这一式的特点是多线索,在一主线之上,支线横生。
以此落实大纲中关于多线索记叙的要求。 5.纪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
简介的概况包括:姓名、生平、籍贯、家境、学业建树等。重点的记叙是介绍其主要成就,一个成就一段。
如果所记之人尚存,就写其今日概况,如果所写之人已故,就写卒年情况与逝后有关情况,如影响等。最后是对其一生做简要评价。
这一式的典范篇目很多,如《柔石小传》、《陈涉世家》、《张衡传》等等。 设计这一式,主要是为了实用,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记写人物生平的情况,学会了这一式,对将来的实际工作很有意义。
总之,记人的文章是常用体裁,要想打好基础,必须明确地学会几样,然后才能谈得上灵活运用。只要学会了这四样,一般情况下,写人的题目是不会难住你的。
网址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09078/0381_ts009078.htm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
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
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
5. 记叙性散文怎么写
原发布者:彡彡九图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叙事性散文怎么写篇一:叙事性散文知识点讲解及训练[1000字]叙事性散文知识点讲解及训练(一)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二、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散文。此类散文又可分为两类:①叙事散文。偏重对事件的叙述。②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人。(二)以写景状物或抒情为主的抒情性散文。(三)哲理散文〃也叫议论性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此类散文可归入议论文中)三、对叙事性散文考查有:1、理清记叙要素〃人称、顺序、线索。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四、叙事性散文知识点的讲解。(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1、一篇文章中六要素可能不会同时出现。2、文章在交代时间、地点时有两种方式:(1)直接交代。(2)间接交代。所谓“间接交代”〃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穿着打扮或自然景物的变化、特征等〃将时间、地点表示出来。(二)记叙中的人称和作用。(出于文章需要〃一篇文
6. 记叙散文怎样写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7. 求写一篇记人散文800字
爱讲故事的老太作者:李立楠记忆中,曾祖母待我很亲,在我们那儿,通常把曾祖母叫作“老太”。
儿时的我在爷爷家长大,每逢农忙,奶奶没空管我,便会把我交给老太。老太那年八十多岁,身体却很硬朗,她记性好,会讲许多动听的故事,所以打记事起,我就经常吵着要和她住。
老太对我很好,她总是说,我是她所有重孙子女中最喜欢的一个。每每这时,我都美滋滋地笑,笑着笑着便扎进她的怀里撒娇,要她讲好玩好听的故事。
夏天,老太常坐在大槐树底下的摇椅上乘凉,一把大蒲扇扇啊扇的。我玩够了,也会搬起小板凳坐到她身边,缠着她讲故事。
她从不拒绝,总是一个接一个地给我讲,讲之前还不忘问一句:“听圆的呀还是听扁的?”其实,后来我才知道,故事根本没有圆扁,那只是老太用来哄我的方式。“听扁的!”我总是很兴奋地将小脑袋贴在她的大腿上大声回答。
于是,她又开始讲了:“从前有个人家,很穷,小哥俩种着一块地,哥哥懒,总不干活,弟弟勤快。”
就这样,从前讲到后,从古讲到今,从闹日本时期的亲身经历讲到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我听得入了迷,一直托着下巴,眨着眼睛,不吵也不闹。有时,老太会帮奶奶做饭,我就负责烧火,怕我坐不住,她总是给我讲个故事,老太在锅边忙碌,我在灶边烧火,火苗映得小脸通红。
故事讲完了,饭也差不多做好了。然后,老太将我抱在怀里,边等奶奶边为我剥花生吃。
我又顽皮起来,爬上炕来回跑。“我的小祖宗,可别把炕蹦塌喽!”老太地喊,伸出手吓唬我,我知道她不会打我,所以从不害怕。
直到她问:“来,咱讲故事啦,听不听?”我才乖乖地停下来,在炕沿上坐好。老太望着我笑,却又故意逗我,给我讲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啥啊?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
”如此循环几次,我终于听出了问题,生气地举起小拳头,乱敲她的背,她也不凶我,趁我不注意,一把将我拥到怀里,用她那缺牙的嘴一个劲地亲我。
在她的故事中,我渐渐长大了。不知不觉间,我早已习惯了依偎在她怀里撒娇,也习惯了让她的故事伴我入眠,但她,却越来越老了。
我十三岁那年,她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在儿孙们的围绕中,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生病的时候,一直在给我讲故事,似乎要把这世界上她所知道的所有故事讲完,直到她再也没有力气说话。送葬那天,我久久地站在老太的坟前,不肯离去,我轻轻地说:“老太,今天也让我来给您讲个故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