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写篆文大全
“鸣”字的篆书写法为 古代书写中,也常常写作“鸣 ”。
释义及组词: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2. 出处及实例: 鸣,鸟声也。——《说文》 鸟兽之音曰鸣。
——《管辂别传》 鸣鹤在阴。——《易·中孚》 凤皇鸣矣。
——《诗·大雅·卷阿》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鸡鸣》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
——陶渊明《归园田居》震为鸣。——《易·说卦传》萧萧马鸣。
——《诗·小雅·车攻》鸣玉者,佩玉也。——《南子·贾经》驴一鸣。
——唐·柳宗元《三戒》虽大风不能鸣也。——宋·苏轼《石钟山记》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唐·王维《老将行》重者鸣官究治。——明·祁彪佳诗言说;称说〖say〗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庄子》闻名,著称〖bewell-known〗以其技鸣。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以技鸣者。
2. 寻找短小好背的诗要求如下:1.7言4句诗,要特别好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这首诗是寄给妻子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他的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明明是自己在巴山的夜雨中动了乡情,却说是妻子思念自己;而且还要更进一步,向前推进,设想相逢之日,两人在西窗下秉烛夜语,回忆两地相思这段痛苦而甜蜜的经历。 复杂而精巧的构思,正是诗人百转千回的情思的反映,难怪它能赢得天下有情人的共鸣!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此诗写秦淮月夜,朴朔迷离,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而世风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风气,商女只知清讴娱客,岂知前朝亡国之鉴?诗之警策之处在"不知"与"犹唱"的对比。
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人们脚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我国初夏季节的江淮流域,每每有一段较长的阴雨天气,时值梅子初熟,因称梅雨天。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梅雨又称霉雨,因为这雨沾在衣服上,易生黑霉。 这首诗写一个梅雨之夜,约客对棋,而客人却失约时的期待心情。
由于久候无聊,便不自觉地拿起了棋子敲着棋盘,这时,灯芯燃得过久,也恰 巧落下。这是动作。
而屋外绵绵不绝的雨声、蛙声和屋内断断续续的敲棋声又互相应和。这是音响。
在这动作与音响之中,主人寂寞的心情便准确地透露了出来。 黄梅成熟的时节,不仅雨量偏多,而且又阴晴不定。
古代诗人很敏感地察 觉到了这一点,就各随自已的生活实际写了出来,对景抒情,如曾纡《三衢道 中》云:“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戴复古《夏日》云:“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 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而此诗则写“黄梅时节家家雨”,写晴,写雨,写半阴半晴,都有其独特的意趣。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
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 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
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
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
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由此写成的诗句是千古名句,由此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
这就难怪如《江南通志》所说,人们在乌衣巷上指认为王谢故居的厅堂匾额,题上“来燕”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