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字的拼音怎么拼的
前拼音:qián
基本信息:
部首:刂、四角码:80221、仓颉:tbln
86五笔:uejj、98五笔:uejj、郑码:UAQK
统一码:524D、总笔画数:9
基本解释:
1、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相对:前面。前边。前方。面前。前进。前程。
2、指时间,过去的,往日的,与“后”相对:以前。前人。前此。前科。前嫌。前言。前车之鉴。
3、顺序在先的:前五名。
扩展资料:
常见组词:
1、前后[qián hòu]
比某一特定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国庆节前后。
2、先前[xiān qián]
“以前”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时间,例如“吃饭以前要洗手”,“先前”不能这样用。
3、前边[qián bian]
方位词。前面。
4、往前[wǎng qián]
往昔,从前。
5、史前[shǐ qián]
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前时代。史前考古学。
2.在没有拼音以前,中国字是怎么拼写的
汉语拼音的历史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 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 “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 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 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3.新的拼音怎么写
新的拼音:xīn
大写:XIN
部首:斤
释义:
1.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生。~鲜。~奇。~贵。~绿。~星。~秀。~闻。~陈代谢。
2.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改过自~。推陈出~。
3.不久以前,刚才:~近。
4.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时代。~社会。~观念。~思维。
5.称结婚时的人或物:~娘。~郎。~房。
6.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7.姓。
4.以前的汉字没有拼音吗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汉语拼过去的写法什么
一、基 本 规 则
声母 (CONSONANT)
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ㄏ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玻 坡 摸 佛 得 特 讷 勒 哥 科 喝 基 欺 希 知 蚩 诗 日 资 雌 思
韵母 (VOWEL)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a o e e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er
啊 喔 鹅 (耶) 哀 紏 熬 欧 安 恩 昂 (亨) 儿
6.很久以前的人们,没有拼音的时候,怎么读汉字
汉语拼音的古代史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