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慕林资料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山东清平(今临清)人。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
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
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31626234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
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
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
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
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
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
2.马榕 梵文
将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水平的学说带回了中国,创立了宗派,他的宗教叫法相宗也叫唯识宗,也叫慈恩宗。
他对中亚的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宗派代表了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学说。而佛教的学说是一种非常精微的分析,说明非常精神的道理,但中国人比较讲究综合,所以他在中国确实没有能够像禅宗,净土宗这样的传播状况。
但在在玄奘圆寂以后的一千三百年之后,当中华民族走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西方民族侵犯的时候,似乎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法相唯识宗,曾经在辛亥革命以前出巨大的影响力。比如说戊戌变法的谭嗣同是完全有机会逃脱,而抱定了变法必须有流血者的决心,谭嗣同也是法相唯识宗里边支持者。
从这样的一个学说里边,引发出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这样烈士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玄奘对印度的佛学也有很多的贡献呢?这么说是有根据的,玄奘长时间留学印度,在印度广泛游历,他接触的都是当时佛教世界最具声望的学者,他掌握的是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佛学理论。
印度的很多印度佛教学说,甚至包括某些非佛教的学说,在印度本土已经失传。我们知道印度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佛教国家,在印度几乎没有佛教的踪迹,而靠着玄奘的翻译工作,才得以在人类知识宝库中保存至今。
当然很可惜的是,他有好几种用梵文写成的学说都没能留存下来。玄奘法师对印度的贡献我们就可以看得更加的直接。
当然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强调玄奘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贡献。翻译技巧的高超、数量巨大,可以说全面超越了在他以前的译经大师,后来者难以匹敌,再要出现一个玄奘是基本不可能的,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他的佛学翻译史、世界翻译史上的地位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玄奘是世界佛经翻译史上的新译旧译的分水岭。 我们知道,环顾漫长和悠久的文明,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出土的甲骨文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和海龟壳。现在我们知道,这些贝壳和海龟壳近的来自于马来群岛,远的来自于南非。
靠现在的科技,我们知道这些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了。而我们也知道,在殷商记录中已经出现了黑人,有大量的黑人生活在中国。
中国从一开始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成系统成规模地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只有两次。佛经翻译工作一直到宋朝才慢慢地消解下来。
这一次外来文化影响中国,这一次大规模的翻译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千年,这在人类发展史上非常罕见的,这一次是西方的学术文化影响我们。第二次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重要的窗口,就是基督教传入中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是基督教,从明末大量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当然基督教传入中国是从唐朝就开始了。
从翻译理论上看,玄奘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而这些理论实际上在今天潜移默化或影响着我们的翻译工作。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
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这五种情况,就不要翻译了。第一里边有好多非常神秘的含义,非常神圣的含义,当我们没有把握把它完整的意思用汉语转达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去翻译了。
这个意思我们今天还好理解,比如今天我们唱的《国际歌》里面的“英特纳雄耐尔”就没有翻译,因为当时翻译这首歌词的时候,我们找不到准确的字来表达这个含义。也许今天有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经常会念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吽”,就是六个字,他到底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的朋友都不知道,其实今天翻译过来是很清楚的,他把佛法形容为最最珍贵的珠宝,而这个珠宝还被什么托付着呢?被莲花托付着。
这六字在佛教里面有非常神圣和秘密的含义,所以玄奘说这个不翻。第二个叫“含多义不翻”。
当一个词出现了好多个意思的时候,我们就不翻译。现在80后的人经常说的话这个人好“酷”,这个“COOL”完全是外语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用一个汉字去对应它也许很难表达。
所以我们也不翻,因为含多种原因的意思不翻。第三,由于我们中国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不翻。
比如可口可乐,我们原来没有,我们中国有别的饮料,我们广东有“王老吉”,但毫无疑问不是可口可乐。我们不能翻译成“外国王老吉”,因为它是我们本土没有,所以我们不翻。
第四叫“顺古故”。什么意思呢?就是已经有约定俗成的翻法了,所以我们也不再去翻译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美国总统,最早是被翻译成“伯理玺天德”。但后来有很多不同的翻译,我们就不再去翻译它了。
所以这是一种原来有的,不翻了。第五还有一种“生善不翻”。
比如“般若”两个字,它不翻。就是说叫你引发善心,就不翻。
“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比如我们今天说这个意思很清楚,比如说般若波罗蜜心经,就是凭借着非常广大的智慧,凭借着智慧渡过人生这条充满困恼苦恼的长河。
但如果我非要把它翻过来,就变成凭借伟大的智慧渡过这一条河。当然跟原义差得很远。
玄奘翻译理论依然是今天翻译界里面的瑰宝,同时由于在中国的翻译史上,玄奘是罕见的以一人之力,就精通梵文,精通汉文,并且还在佛教理论上有极其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