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恳谈会的感想 作文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八荣八耻里的一条准则。
是的,爱不爱劳动反映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劳动光荣!现如今,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似乎热爱劳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时传祥是过去的一位掏粪工人,他相貌平凡,地位低微,收入微薄,但热爱劳动使他不再平凡,他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刘主席的大力赞扬。
在这之后,还引发了“掏粪热”,这一切都始于这位伟大的劳动者——时传祥。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劳动光荣!因为劳动是光荣的,所以我们要热爱劳动。
劳动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还是我们的精神体现,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我们要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学校认真做好值日等等,不能做小公主,小皇帝,不但不劳动,反而挥金如土,必须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现在就让我们摆脱小公主、小皇帝的观念,投入劳动中来吧。“劳动光荣”!劳动最光荣****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中提到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务劳为耻”,可见劳动对每个人成长的意义非常重大。
马克思也说过:劳动才是人的第一需要。作为我们小学生就应当从小就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我读完《知荣明耻、从我做起》这本书后,被**自己种“责任田”、巴甫洛夫植树以及陈仁老伯植树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一位国家领导人能够在自己工作的百忙之中,忙里偷闲亲手开荒种田;一位曾经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打小就喜欢劳动——植树;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爷爷还能一如既往得植树造林进行劳动。
看到这里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我就会唱那首《劳动最光荣》的歌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从小爱劳动的种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自己整理书包,从来没叫妈妈代劳过。
平时在家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觉得体力劳动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而且还可以获得一个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
甚至可以在劳动中学到一些在课本中永远也学不到的知识。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周围还有好多的孩子不喜欢劳动。
作为我们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从小被大人们宠着,很多人在家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在学校里也一样,明明轮到做值日,有的人就会耍小聪明偷偷溜掉。
就连每天整理书包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都要由他们的爸妈来代劳了。怎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这不仅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大多数是由大人们造成的。
当我们要做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孩子,你现在只要好好读书,这种事就不要做了,等长大了再去学吧!久而久之,养成了我们不爱劳动的坏习惯。其实应该让我们动起手来,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比如:洗袜子、拖地、整理房间之类的事,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么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让我们懂得如果成功地去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让幸福本身找到我们。
牢牢记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是的,劳动才是最光荣的。
2.恳谈会的作文怎么写
同学们,你们一定没有开过恳谈会吧?告诉你,我们班昨天就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开了恳谈会。
丁宇新和程昊馨开场白一完,下面好几个同学举手要发言,这时,老师说:“谁想说就站起来,不用举手了。”话音刚落,只听“轰”的一声,董容辰站了起来,他举了一个例子,就因为这个例子,引发了下面这个同学精彩的发言。
恳谈会到了尾声,丁叔叔走到讲台前说:“劳动是美好的,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创造了一切。所以劳动最光荣!”刚说完,台下不约而同的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句被老师评为经典的句子,是我感受很深,是啊,是劳动创造了人,而我们这些独生子女为什末不多劳动呢?为什么不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家务活,帮父母减轻负担呢?父母除了工作还要照顾我们,而我们只知道享受,这又是为什么呢?
下次,别人要帮我洗袜子时,我要坚定地对他说:“我的事情自己做,不需要帮助!”
3.收获感受怎么写
收获感受怎么写
这次实习是我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其收获与意义可见一斑。首先,我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理论和实际是不可分的,在实践中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其次,本次实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对法律在现实中的运作有所了解。
通过这次实习,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和实际中的操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就是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强,不知能有效的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人们进行普法宣传还是很有必要的,感谢学校给我安排的这次实习机会,感谢老师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单位的实习场所和在实习过程中给我的帮助,使我学习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4.感想感悟怎么写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在表现方法上。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文的篇名、作者。
三,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首要的一点是“读”,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
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
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如何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补充: 学生写好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辣手的问题。
要写好读后感,指导是关键。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体会是: 一、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
例如我教《养花》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给文章定题目呢?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养花》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学习要善于摸门道—《养花》有感。
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二、抓中心,定要点 《养花》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就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所谓“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写体会的读后感,“感”应该围绕中心思想去开展。 第一步:先让学生回忆《养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点。
第二步:我归纳习作要求,《养花》这篇文章抓住三个要点:①、养花能增长知识。②、养花能调节脑力劳动。
③、养花可以创造劳动果实,发展友谊。 三、抓住要点,联系实际,理清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讨论《养花》一文几个要点,有几个方面体会较深。
接着指导如何联系实际谈体会,最后介绍写读书笔记的两种方法: 1、先叙后议。方法是:先介绍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什么中心思想,围绕中心结合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