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分别如何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拼音:【gāo】部首:高部外笔画:0总笔画:10五笔86:YM五笔98:YMK/YM仓颉:YRBR英文:tall笔顺编号:4125125251四角号码:00227UniCode:CJK统一汉字:U+9AD8异体字:髙汉字首尾分解:亠冋汉字部件分解:亠冋笔顺编号:4125125251笔顺读写:捺横竖折横竖折竖折横[1]【反义词】矮/低高为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1、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低”相对:如:~峰。
~空。~踞。
~原。~耸。
~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瞻远瞩。2、高度:他身~一米八。
3、等级在上的:~级。~考。
4、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质量。~消费。
~价。~档。
~手。~能物理。
5、声音响亮:引吭~歌。6、敬辞,称别人的事物:~见。
~就。~论。
~堂。~徒。
7、热烈、盛大:~昂。兴~采烈。
8、显贵,道德水平高:崇~。清~。
~风亮节。~尚。
~雅。~洁。
9、宗族中最在上之称:~祖。10、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锰酸钾。
11、长(对年龄很大的人的称呼,一般是70岁以上):高寿,高龄。12、多少:你高寿啊?13、厉害:“高,实在是高。”
14、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东汉·许慎《说文》。
世上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15、空泛,不切实际。
孔公诸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太传》16、声调激越[elated;loud]: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
——唐·白居易《纳粟》17、通“膏”:膏肓,古代医学指心下。[thevitals]18、肥沃,膏腴[fertile;rich]:[张禹]为人谨厚,然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高腴上贾。
——《汉纪·孝成纪三》19.甘美[besweetandrefreshing]: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20、通“郊”。
泛指城外,野外[opencountry;inthefield]: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
——《礼记·月令》21、远离,隐居[farawayfrom;liveinseclusion]:赋诗归来,高蹈独善。——南朝宋·颜延年《陶征士诔》22、姓氏:高姓。
23、方言中指多的意思。如喝高了。
2.“高”字行书怎么写
一、高的行书写法如下:
二、释义:
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
2、同):~楼大厦。这里地势很~。
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书桌~八十厘米。
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
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速度。体温~。见解比别人~。
6、等级在上的:~等。~年级。哥哥比我~一班。
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见。~论。
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锰酸钾。
9、姓
三、相关组词:
高兴、高看、高大、高人、高级、跳高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顺:
点、横、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竖、横折、横、
二、词组释义:
1、高兴 [ gāo xìng ]
愉快而兴奋:听说你要来,我们全家都很~。
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做某件事;喜欢:他就是~看电影,对看戏不感兴趣。
2、高看 [ gāo kàn ]
看重;重视。
3、高大 [ gāo dà ]
1.又高又大:~的建筑。身材~。
2.(年岁)大(多见于早期白话):老夫年纪~。
4、高人 [ gāo rén ]
学术、技能、地位高的人。
5、高级 [ gāo jí ]
属性词。(阶段、级别等)具有较高程度的:~神经中枢。~干部。~人民法院。
(质量、水平等)超过一般的:~商品。很~的毛料。
3.用隶书怎么写汉字两个字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
4.爱字的隶书写法,发图片
“爱”字隶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文征明。
文征明为“四大才子”之一,诗词字画无不称奇,人称四绝圣手,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实打实的真功夫,真本领。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很多,大多以小楷或行草著于世间。但他的隶书、篆书同样也都秀劲拔萃,属于各类兼善的法书大家,在同侪眼中,他甚至可以略胜赵孟,豪踞历代俊逸法书之巅。
2、第二种:书家——吴熙载。
吴煕载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
3、第三种:书家——赵孟頫。
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扩展资料
“爱”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黄庭坚。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其行帮手札墨迹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
2、第二种:书家——唐寅。
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
3、第三种:书家——王羲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隶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行书
5.隶书的大字怎么写
隶书“大”字的写法是
隶书简介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起源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和“汉隶”。
隶书的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隶书的主要代表作品
隶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隶书写法
希望能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