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抒情文章
怎样写抒情文
抒情文是抒发内心各种不同情感的文章。而引发情感的方法有下列四种:
(一)感事:对於某件事发生情感,而抒写出来的文章。
(二)怀人:怀念某人而抒写恩爱、生离、死别的感伤,都是感人的抒情文。
(三)触景:触景生情,因为景色而抒发情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因物而兴怀,指的是自然的景,自然的情;另一种是由於际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心境,指的是人为的景,心造的景。
(四)吊古:作者因为悼念古人,抒发情感而写成的文章。
写抒情文要把握下列几个要领:
(一)写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一切要求「真」,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感情,作品才会深刻动人。
(二)怀念人物的文章,要寄托在事情上,由一些难忘的往事来表达怀念的感情。
(三)不要完全叙事,要用景或物来衬托,才能收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四)利用「起承转合」的布局来抒情。起:写认识的经过,略加人物描写。承:双方情感的发展。转:离别的原因,离别的情景。合:内心的怀念、祝福与期盼。
(五)应用内心的感觉、想法,利用过去与现在心境的对比,由内在的感受,再引发外在的行为,如此相生而成,情感的表现就不会流於抽象含混了。
(六)「睹物思人」、「因物生情」,重点不在描写物,物担任的是媒介的角色,而怀人感事才是文章的重点。因物抒情的文章,要特别注意心理的描写,使情思自然流露,令人引起共鸣
2.抒情的文章怎么写
我觉得抒情类的文章可以适当的用排比的句式来衬托出气氛..
结尾和开头首尾呼应,最后确立中心思想表达下内心的想法..
其实这就很简单的造就拉一个抒情文的框架..
以景写情 以情融景 情景交融 含蓄而内敛的抒情
以上是我习惯的写作方式
一般的抒情文都需要渲染气氛
通常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
更有些文章是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主人公性格特征
抒情文分间接抒情与直抒胸臆
无论是那种
都需要有故事有举例有鲜活的事物作为背景
这样文章才不会空洞无趣
3.写抒情的文章该怎么写
抒情的文章以情感的抒发为写作的主要目的,根据作者抒情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抒情的文字可以是结构比较完整的一篇作品,也可以是单纯一个片段的文字。在这里只来探讨一下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方面的写作技巧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那么我们如何在一个字数有限的片段中达到借景寓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首先,作者在写作时必须有真情实感。一段文字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要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充分的表达出来,用情来感染读者,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
其次,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片段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在描绘景物时,无论是选择的角度,确立的侧重点还是文章的谴词造句,其倾注的情感必须始终一致,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杂音”,破坏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再次,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特别是片段描写,字少意丰,更应该注意做到惜字如金,字字点题,句句显意。
还应注意加强作者个人的主观修养。因为作者所描摹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景观,而是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情感之景,尽管文字片段篇幅小,但作者个人的气质也会或多或少的渗透在其中,这也会影响到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的表达效果。
尽管如此,由于人们生活经历、知识状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存在差异,抒发出来的感情必然也不一样,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联系自己的实际,有的放矢,才能借助于景色描写,抒发出自己的真实感来。下面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
从前,有一个秀才与县官、财主一起饮酒。这时外面正下着大雪,秀才提议吟诗助兴,谁如果接不上,就罚酒三杯。秀才先吟第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想自己的一切都是皇上给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便接口吟道:“一片皇家瑞气。”财主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财富,接下去吟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此时,一个又冻又饿的农民正好从屋前走过,听到这话心想,下三年岂不要把我饿死?就气愤地说:“真是吃饱放屁!”话虽粗俗,但却在理。
面对同一雪景,四个人由于经历、处境不同,抒发的感情也就截然不同,但是他们抒发的感情却是十分真实可信的,都符合各自的身份。由此可见,我们在写借景抒情的文章时,也应注意恰如其分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使文章真切感人。
4.抒情文怎么写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达感情,可以是文中人物通过一定途径抒情,也可以是作者站出来直接抒情,或二者结合起来。
抒情与叙述、说明、描写、议论一样,也是文章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抒情部分在抒情文中和在其它文章中所占比例不同。如果是抒情为主的文章,即「抒情文」,因所表达的感情充分、鲜明、强烈,抒情的比重就大,甚至通篇充满抒情;如果文章以其它方式表达为主,虽然也有抒情的手法,文字所占比重就要相对少一些。
究竟是否以抒情为主,以及抒情占多大比重,都要根据主题需要和视乎作者的感情倾向而定。 写作抒情文要注意的地方 抒情文着重描写事情、人物、风景,然后借事物情景抒发自己的感情。
所以,作文时必须找紧描写的对象。如果没有描写的中心,不能表达作者的寄托,就失去抒情文的价值; 注重事实,不可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 要有生活体验。
细腻的观察是写作抒情文的要诀; 不要只着重文句的雕琢,还要注意内心感情的流露; 要能表达作者的个性。如何写好抒情文 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抒好情呢? 一、抒情要自然、真切 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样,文章才能避免矫揉造作,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二、感情要健康、真挚 古人云:“情贵乎真。”只有表达健康、真挚的感情,文章才能感动人。
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甚至有低级趣味,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也只是表面华丽,实则没有感人的力量。至于矫揉造作地堆砌一些所谓抒情性的语句,或有不健康的情调,不但不能引起读者共鸣,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恶心。
三、会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直抒胸臆。
它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基础,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强烈的地方,语言要精练,并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旨在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是借助文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做媒介来抒发感情。
因依附的事物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也有差异。或依附于人,写人为抒情服务,人物形象不求完整,有时只写几个片段,借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或依附于事,把浓郁的情感熔铸在事件的记叙中,如刘绍棠的《暮春》;或依附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情,情景交融,如宗璞的《西湖的绿》、朱自清的《春》;或依附于物,通过对某种物体的叙写来抒情,即托物抒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郑振铎的《海燕》,等等。
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运用得普遍、广泛,效果也比直接抒情好。但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最好在文中把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5.怎样写抒情性文章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李国文先生以散文笔法写历史人物命运的文章,我想应该称之为“历史人物散文”,它与一般历史人物传略不同,一是“写其一点,生发开去”;二是笔法活泼自由,在描写中带一点议论;三是以解剖某个历史人物或某个历史事件,来引出一点读者深长思之的话题。当然,要做到这三点很不容易,一般的散文作家也做不到,因为首先是这个作家要多读点书,读一百本二百本还不行;第二要有一点史学家的眼光;第三还要有点机智,有点幽默感,有反话正说的技巧。
6.抒情作文应该怎么写
范文: 抬头仰望天空,美丽的云在空中飘动,会使我的心情像云一样轻松。
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如果你一不留神,它就会变成另一朵云,让你找不到它,它在慢慢移动,有时会像一条龙,有时会像张着大嘴的鳄鱼,有时会像一辆你从未见过的豪华的汽车…… 看!离我最近的那朵云,它好象是一位美丽的天使,她正在看我,仿佛是在邀请我去做客;再看,遥远的天边的云,更是形状不同,每一个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特点,天边的云颜色很浅,就像是所有的云都汇集到了那里,铺成一片。有一朵云,很像一座白色的宫殿,在宫殿的四周,有许多小岛围绕着,它仿佛向我铺开一张地毯,好象想让我走过去的样子。
晚上的火烧云,甚是美丽,它和白天的云彩不同。但人们都期望它出现在傍晚。
因为民间有一句谚语“早烧阴,晚烧晴。”它的意思是早晨的时候有火烧云就意味着这一天是阴天,如果在晚上出现火烧云就意味着明天是晴天,所以人们很期望它出现在傍晚。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火烧云的形态,它是橘红色的,这深深的颜色几乎渲染了半边天,非常美丽。再仔细看它,它的颜色由浅黄色变成了橘红色,和天空的颜色合为一体,就像是美术里的水彩画一样美丽。
当天漆黑的时候,天空完全变成了黑色,看不到一朵云彩,只能看到无数个小星星在眨着眼睛。明亮的月亮挂在天空,为行人照明了前进的道路。
云,美丽的云,洁白的云,姿态万千,从天的这边飘到天的那边。 不久以前,有一位学者告诉我:“如果有人抬头全神贯注的看着天空,那这个人一定很寂寞,只有他抬头看天空中的云,那么他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坚信这句话,每当我寂寞的时候,我都会抬头向天空望一下,真的如学者所说,我的所有烦恼都消失了。 抬头仰望天空,云在动,会使我的心情随着云一起飘动…… 还有一个 秋天的雨(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
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古榴桑树、葡萄藤。
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睛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
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
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袈裟鲜艳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它噗秃噗秃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测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盼望着、盼望着,炎热的酷暑终于过去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天高了,云淡了。
果子熟起来了,蛐蛐儿的叫声响起来了,天气凉爽起来了。 小草并没有完全从大地中消失,仍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片一片 满是的。
孩子们跑着,跳着,翻几个跟斗捡几个落下的果子互相投掷着,比赛着谁投得更远、更准。风凉丝丝的,草绿绿的。
桂树、枫树、常青树,带着苍郁和深沉的格调和各具特色的气质,展示着风采,金子般的黄,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宛如画家精心绘制的画卷。鸟儿为迁移忙碌着,蚂蚁正在收集冬天的口粮。
雏菊、一串红、矮牵牛,一眼望去遍是的:橘黄的,紫红的,争奇斗艳,铺在花坛里,像地毯,还迎着秋风微笑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错的,它将变作春泥滋养着大地,毫不眷恋枝头的繁华。秋雨落在红叶和黄叶以及掺着绿与黄的彩叶上。
豪华的枫叶,精致的常青叶,普通的梧桐叶……它们在秋雨的洗礼下变得更加艳丽。 树上的果子渐渐成熟了,田里果农也更忙了。
城里乡下,工人学生,儿童老人,一个个都出来欣赏美景了,放松放松心情,观赏观赏秋色,采集采集标本,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辛勤努力,换来了收获,充满了喜悦。
秋天像色彩之神,使植物的色彩渐渐变浓。 秋天像丰收之神,为人们带来了累累的硕果。
上学的路上,人来人往,但似乎未有人发觉,路两旁的那些树枝头,已悄悄染上了青翠的颜色。 春来了。
春挥舞起了她的袖子,大树与小草便“沙沙”作响,犹如在欢迎春天的到来。春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花儿睁开了眼睛,从冬天的沉睡中苏醒,带着一丝被人吵醒的不情愿,向人们报道了春天的到来。
春唱起了动听的歌,风儿便轻轻地吹了起来,小雨点也回应般“嘀嗒嘀嗒”地下了起来,但似乎又在埋。
7.怎样写好抒情散文
写抒情散文,重在“情”字。
一篇文章要打动读者的感情,作者首先要自己动感情,把感情融注到字里行间。作家魏巍说过:“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
把心捧给读者,就是要吐真情,有真意,让情真意切的行文去感动读者。 例如,习作《我的一家人》一文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六岁死了母亲,那正是孩子躺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
十二岁,正是需要父母诱导的年龄,而父亲又离开了人世。就在我悲恸、孤寂的时候,于伯父将我领到他的家中,他是爸爸的生前好友。
于伯母将我揽进她的怀里,流着泪对我说:“你父母都不在了,就把这当你家吧……”面对着两位慈祥的老人,我“哇”地一声哭了。从此,我便在这个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你看,小作者将自己那种“孤儿不孤”的感情融进了叙事之中,让读者从行文中体味到那种悲喜交集的“情”来。这样就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竟感动得哭了,那是因为作者的真情融注在书中人物的身上,把读者引入他描写的境界中了。 同学们开始练习写抒情散文,一定要抒真情,有真意,切忌矫揉造作,更不能“无病呻吟”。
要记住“言为心声”,以真为贵。 写抒情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下面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抒情方式: 一、通过叙事抒情 一个人的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有时接触某个人,或者亲身经历了某一件事,心中有所感慨,就要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比如有个孩子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当她要离开祖母到外地上学时,自然会想起祖母对她的爱抚和关怀。于是,她在文章里细致地描写了祖母怎样冒着大雨给她送伞这一生活细节。
祖母那“焦急的面容”,那在雨中“使劲向前躬着身子,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的身影,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动。作者倾注在文章中尊老敬长的深沉感情,深深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二、通过写景抒情 当你心情愉快的时候,登泰山观日出,到香山看红叶,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啊,太美了!”甚至会迫不及待地想把这壮观的景象描绘出来,这是因为景物对你的感情产生了作用,使你“见景生情”。如果你把它写成文章,就叫“借景抒情”。
文章写得好,叫“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比如习作《幸福河水滚滚流》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春来了,幸福河的水,流绿了村庄,流绿了城镇,流绿了家乡的土地,滋润了人们的心田。
我站在河堤上,极目远眺,青山着黛,碧水含烟,水在山上流,白帆云中走;再瞧远处,纵横的水渠,整齐的农舍,葱茏的树木,肥美的土地,无一处不是动人的画。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春风仿佛又送来我早已熟悉而又十分新鲜的歌: 幸福河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
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苦难不回头。 这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使读者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感。
三、通过议论抒情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一事物表示自己的见解,是有感而发的,通过议论抒情,一般都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还以《我的一家人》一文为例,作者在叙述于伯父一家对他的关怀以后,写道:“这就是我的一家人,他们对我的恩情是我今生难以报答的。
然而又何止是这一家人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呢?我无论走到哪儿都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我喜爱的又何止是这一家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我们从作者的感慨,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辉。读到这里,读者和作者的心共鸣了,不知不觉地同意了作者的观点:“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好的抒情散文,总是以情动人的,而以情动人的文章,往往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8.如何写好抒情文章
最基本的一点,要真情实感,没有真正的感情,写得再精彩也是白费。
其次,要详略结合,要列出哪些是自己想写的,如果想写的太多就选自己拿手的作为主要内容详写,其余的略写,一笔带过。在修辞上,应该多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写人的用比喻生动地描述他(她)的特征,或给他起个昵称使这个人跃然纸上;运用排比来宣泄自己或喜爱或憎恨的情感;写物的可以用拟人描述它的性格特征。总之,写抒情类文章要表达你强烈的感情,切勿写流水账,什么都写;也不要无病呻吟,要表达你对事物的真实感情;更不要学一些名作家写得飘逸,那是要功底的。
9.抒情散文怎么写
散文,是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式灵活轻便、体裁多样,比其他文学形式容易掌握。侧重于抒情的散文叫抒情散文。有些同学问怎样写抒情散文,我谈一些看法,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勤于观察,抓住特征。同学们写散文时,往往就事论事,打不开思路;或者平淡呆板,毫无特色。要去掉这些毛病,就要在观察上下功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勤于观察,就是找米下锅;善于观察,就是要抓住各种人物、事物、景物的特征,写什么像什么。抒情散文,往往是借事、借物、借景来抒情,只有观察得细,抓住了特征,抒情才能贴切、自然。
好的散文,在物状上都能抓住特征,笔墨不多,却很逼真。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咏物抒情的名作,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的形象描写,突出地赞扬了白杨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力争上游、努力进取的精神。这是由于作者观察得仔细,并准确地把握了白杨的特征。
怎样培养观察能力呢?鲁迅说:“留神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我们要处处留心,仔细观察,深入观察,反复观察。训练的方法很多,如写生活札记、观察笔记,练习速写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观察到的事物随时记下来,时间长了,就建起并充实了写作的材料库。
第二,巧于串珠,融入感情。有些同学虽然注意了观察,也积累了不少材料,但写出来只是材料的堆砌,单调平板,毫无感情,把散文写“散”了。要克服这个缺点,就要注意选材组材,像串珍珠一样用一条线索把各种典型材料串起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以航程和时间为序来组织材料。作者既记叙了航行的情况,又描写了瑰丽的景致;既写了现实的斗争生活,又写了历史神话;既有对景物的浓烈抒情,又有对生活的精湛议论。复杂的内容,纷繁的头绪,组织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
我们要学会抓住线索选材、组材,在记人、叙事、写景、议论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我们要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观察和体验生活,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歌颂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三,工于描绘,创造意境。同学们写散文往往不会具体、细致地描绘,缺乏诗的意境。要避免这个缺点,就要学会具体细致描绘和创造意境的方法。
意境,就是把深刻的思想、健康的情怀,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深意和境界相交织,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杨朔散文的独特风格,显著的一点是在朴实无华的叙写中着力于创造诗的意境。《茶花赋》构成了一个美好的意境。构图的核心是茶花,全文处处以浓墨重笔写茶花,然而这并非客观地描写,而是有选择地写茶花的有关侧面。不论是写茶花形成海洋般的春意,还是写茶花的多彩多姿,以及写茶花旺盛的活力,都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创造意境,一定要有画面,一定要饱含感情。我们要学会具体细致的描写,不管是用白描的手法,还是用比喻或形容的方法,都要写得具体,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第四,善于学习,敢于创新。有些同学在课内外读了不少散文,自己写起散文来却冲不破某些框框,有的甚至是机械地模仿。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时,注意结合自己的情况和自己的特点。“文章最忌随人后”,学习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创造。学习前人,要努力超过前人。选材要新,立意要深。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可写的东西很多。只要肯动脑筋,恰当地运用寓意和联想,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入手,完全可以从新的角度去选材,发掘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就能使人读了有清新之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无定法,但又有规可循。以上谈的只是提醒大家注意的几个问题,并不是什么“文章作法之类”。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由此引申:学习作文,工夫在课外。只要大家多看、多记、多想、多读、多写,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一定会在实践中学会写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