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体楷书书法书写规则是什么 基本笔画该怎么写
基本笔画的写法要领 一,横画的写法 横画既要写得平直,又要生动得势。
落笔时,笔锋先从右到左作一段逆行姿势,随后略提笔调锋,使笔锋从向下变为向右沿着点画的中线运行,收笔时要将笔提起,迅速有力地向左回收。两端略垂,中部拱起,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方起圆收。
二,竖画(悬针竖)的写法 竖像一根柱子,是字的主干,像一个立正的人起着支柱作用,要写得劲健挺拔。显示出粗壮强劲的笔力,有一种撑起大厦之感。
竖画要写得粗壮有力,通常都有4/5才提笔。竖的病笔: 牛头、鼠尾、竹节、钉头三,撇画的写法 撇,犹如人的手和足,鸟的两翼,撇画写得好坏,关系到字的稳健、活泼、死板。
要求左右相称,一般撇比捺细,撇的斜度和长短要随字而定。1,右上起笔。
2,转锋左下。3,用力捺出。
4,出锋出笔。要求力到笔尖,在写撇时,从右上向左下,起笔稍重,行笔渐轻,收笔较快,笔须送到笔尖。
皆用空抢收笔,要使末锋飞起。又要有飘逸之感受。
病笔:钉头、鼠尾、锯齿、垂尾四,捺画的写法 捺如字之手足,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捺画有“蚕头燕尾”之态,如雕刻而成,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大创造。
写法:从左上向右下,逆锋起笔,下笔稍轻,转锋向下行笔时渐渐加重,至捺的下半截微带卷起之意,与左撇相配,至捺出的焦点处稍驻停顿,用力较重,然后轻轻提笔,向右捺出,捺脚较长,呈燕尾状。捺的病笔:翘尾、狐尾、散尾、直颈五,点画的写法 点是字的眉目,最能表现用笔精神。
要写得十分有劲,似石头砸在地上。要求:要有头有尾,有腹有背;腹平、背圆、头微拱、体丰满,像一颗葡萄核或者像大蒜头的肉。
点的写法:侧锋落笔,落笔要快,力量要重,略顿之后即回锋收笔,要圆聚有力。其运笔过程:逆锋向上,折锋向右,转锋向下行,稍驻停顿,回锋向左上方收笔。
点的病笔:瘦长:随手一点,显得单薄;臃肿;残缺:随手一点,未一顿挫转锋;牛头;凹腰:顿后未转锋向左上方向收笔。六,钩画的写法 颜体的钩画多呈“鸟嘴状”。
出钩前须先顿锋提笔,力量凝聚在笔尖。注意钩不能过长。
引笔下行到顿处,顺势向下,再将笔以原路回锋到顿处,略驻笔,完成顿的笔姿后,快速钩出,不能迟疑。钩的病笔:尖薄、散锋七,挑画的写法挑的写法:逆锋向左下写成长点,顿笔铺毫,由粗变细,快速成向右上提出,用力到尽头,墨色不虚。
挑是向右上角挑出的一笔,这一笔很像撇的反向。要有仰势,写法也是逆锋取势,横画直落笔。
铺毫转笔,沉着有力地向右上方挑出,行笔由慢渐快,笔毫也渐渐收拢,收锋时宜快不宜迟,要力到挑画的尖端。挑的病笔:尖薄:一按即挑,未必送到笔尖;钝软:出锋迟疑,送力不够。
八,折画的写法 折是横竖两种笔画的结合。横画的尾部和竖画的头部拼接上去,行笔到横末,转笔右上稍提笔再转右下按笔、转笔,向左调整笔锋,然后按颜楷的竖法完成竖画。
转笔常用提法,圆转直下而不取折笔,内方外圆。从左至右写横,至转角处在折笔向下写竖。
折处提笔上升使群毫由散而聚。要求交接转换处自然浑厚有棱角,要善于运用连和接。
1,2,同横的写法;3向右上提锋;4转下按笔;5,6,7,同竖的写法。 颜体折还常有下列写法:1,转折处提笔另起,不顿不折,蓄势暗过,转角处或斜面或为“圆肩”。
2,折的笔法多为外圆内方。3,折处有时一路圆转成圆弧形。
折画病笔:塌肩、耸肩、臃肩。
2.视频<怎样写颜体>中是哪位书法家写的范字
是颜真卿写的.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
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
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3.古代生字到现代生字的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
4.汉字的演变图形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
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
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
“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
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因为是刻写在形状各异的甲骨片上,刻写后也不好改动,所以先人们顺势就章,一气呵成。
整体效果或规矩整齐、错落有致,或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
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画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5.进大学了,发现自己的字还是写得很烂,有没有快点的有效果的练字方
呵呵``刚刚摆脱字难看的阴影,我其他方面都还好,就是从小字难看,练了很多次,或者被逼或者自愿,都没什么长进,现在已经要上大三了,在半年前还是甲骨文级别,大二下学期我自己在网上查了很多东西,然后用了半年的时间练字,谢天谢地,这一次的效果比以前所有的加在一起效果还要好,现在写出来的字不仅有点艺术字的感觉,妈妈还说我的字看起来很大气了``嘿嘿``妈妈是语文老师呢,字写的特别好,今天就找个时间把我所有的心得都写出来,给楼主分享下,当然,我的心得一定不是最好的,但都是我一笔一划辛苦的结果,希望能够帮到你。
首先,是练字的字体顺序,我练的半年练的都是楷体,网上有很多说法比如先楷后行、先黑后隶之类的,这要看个人爱好了,我走的就是先楷后行的道路,而且我觉得,只要自己把一种字体练好了,其他的应该可以触类旁通吧,再加上把楷体写好,我觉得也足够应付日常需要了,再兼练些行书,反正对我是够了,如果楼主要是是为了研究书法了,那我这篇文章就小巫见大巫了。
第二,就是练字的频率,个人觉得:欲速则不达,所以也不用太心急,功到自然成,我每天只练三个字,多了觉得自己也接受不了,建议楼主去找个万子组合字模,把那一百多字练好了,其他的字就可以触类旁通了,算起来,一个月就可以把字练完了,然后写几个生字,个人认为只要你用心,把楷体练的有模有样应该可以了。
第二,接下来就是练字的步骤了,长篇大论的我不会说也说不起,我就直接谈谈我的步骤吧,第一步,在帖子字的旁边自己描出来。这一步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看帖跟临摹的变相,描的时候可以一笔描几笔,描像为止,就是你描出来的这个字哪怕“千疮百孔”,也要跟帖子上的字是一模一样的,别小看这一步,人都有自己的下笔习惯,这一步就是要重建你的下笔方法,这一步只用写一个足够。接下来,用一张很薄的白纸铺在帖上,开始描红,这一步的要求是要一气呵成,不能像第一步那样,一笔不像了还要再改一下,这一步只是让自己强化对这个字正确写法的印象。然后就是最后一步,找一张厚点的白纸,开始写吧,要求很简单,尽量写的像,每写完一个字,跟帖子上的字比较一下,看哪里不对,然后再写一个,再比较,直到完全一样为止,就这样。最后要说明白一点,我觉得像网上的某些说法:要记一些口诀之类的,个人认为不大可取,那些东西都是别人写字长期总结出来的,其中的精髓绝不是背下几句口诀就可以领悟的,况且只要你自己认真练习,总结出来那些是早晚的事,当然,也不是不让你看那些东西,而是不要依赖,可以看了以后试一下,说不定你一直写不好的某些笔画某些字就可以灵感一现写好了。
好了,手酸了,我的所有心得也写完了,我的所有东西都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全部都是自己总结的实用的方法,我的每一步应该都是有依据的,希望可以帮助你,就这样,最后祝楼主早日成功,享受写好字的乐趣~
6.生字的来历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来历”、“料理”等部分词语,学习运用“一面……一面……”。
2.朗读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3.指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
4.给第3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3.练习给第3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二)结合课文插图,初步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结合看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简介鲁迅及三味书屋导入课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
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
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作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许多著作。
被人们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
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书塾里读书。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书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
(二)布置预习要求,指导学生自学。1.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三)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1.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 ) 墨( ) 砚( ) 弛( )熟( ) 默( ) 观( ) 驰( )3.理解下面重点词语。(1)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
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2)料理:办理、处理。
(3)八仙桌:大的方桌,一般每边坐两人。(4)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用的木板或竹板,形状像尺子,所以叫戒尺。
(5)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
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价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6)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制度、纪律等)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四)结合插图,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带着问题,观察图画。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2)图上画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排列的?2.学生练习口述:按个人自说,同位互说,再指名说三个步骤练习口述。3.再看图,引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练习说图意。
图上画的是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在正面墙上的中间挂着一幅画,画的是古松(有长寿的意思)和卧着的梅花鹿(有福禄之意)。
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戒尺。
显然这是先生的座位。四面放着样式不一的书桌,显然是学生的座位。
(学生自己从家中拿来的,所以样式不一。)由此看来,整个书屋显得古朴、整洁。
(五)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的是:1.概述三味书屋。
2.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学习的情况。3.“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七)作业: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朗读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二)继续指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
(三)学习给第3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概括本自然段段意,试背第3自然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继续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
(二)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三)学习给第3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概括第3自然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同学思考:(1)第1自然段中“书塾”是什么意思?(2)这段讲了哪几个意思?2.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称为是教室。(2)这1自然段讲了三个意思:第①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就是过去私人讲学用的教室。
第②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第③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这一段只一句话讲了三个意思,概括地介绍了三味书屋的过去和现在。(3)指导学生用“……是……现在是……”,“……现在……是……是……”练习说话。
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一自然段虽一句话却讲了三个意思,概括了三味书屋的过去和现在,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是……现在是……”和“……现在是……是……”把这段内容连起来,分别说一句话。让学生自己练习,再分组练习,然后全班试说。
“……是……现在是……”:三味书屋从前是鲁迅小时候在那读书的一个书塾,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现在是……是……”:三味书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