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时期的'代'字怎么写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上楷书的“代”
——唐·李世民《晋祠铭》的楷书
——唐·颜真卿《颜勤礼碑》上楷书的“代”
——唐·李邕《云麾将军碑》行书的“代”
——唐·李怀琳《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 行草
——唐·孙过庭 《书谱》的草书
2.唐朝盛世时期时的和字是怎么写的
秦代定小篆为正式字体,但小篆书写麻烦,所以秦汉时代官吏主要写隶书,到唐代楷书是正式字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行书比较多。
实际上行书起源很早,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以参见:/cszp/jidianxueyuan/2001jz7/meishu/shufa/jianshi.htm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商代中后期甲骨文和金文。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甲骨文 金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全国文字。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篆书 泰山刻石 (篆书) 魏晋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兼备且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演过程就孕育着楷书,而行楷书、草书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楷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魏晋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钟繇荐季直表 (小楷) 王献之鸭头丸帖(行草书)王洵伯远帖(行书) 南朝书法继承东晋的风气。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智永千字文(楷书)张猛龙碑(魏碑) 汉代出现隶书,其特点是蚕头燕尾,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曹全碑(隶书) 张迁碑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楷)柳公权玄秘塔碑(柳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楷)张旭肚痛帖(草书)怀素 自叙帖(狂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书) 五代十国的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杨凝式韭花帖(行书) 彦修 王氏法书苑(狂草) 宋朝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
黄庭坚松风阁(行书) 赵佶千字文(行书) 苏轼天际乌云帖(行书) 米芾蜀素帖(行书)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赵孟俯汲黯传(行书) 鲜于枢唐诗草书卷(行书) 康里夔夔草书尺牍(草书)耶律楚材自书诗翰(楷书) 明朝定都北京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
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的格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至永乐、正统年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
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董其昌草书宋词卷(行书) 文征明大行书七言诗轴(行书) 祝允明箜篌引(草书)唐寅行书七律诗轴:(行书)。
3.唐朝的“唐“字是什么意思
唐
táng
夸大,虚夸,荒唐。唐大无验。
空,徒然,功不唐捐(功夫不白费)。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
朝代名:唐代。唐诗。唐僧。唐人。唐三彩。后唐。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古同“螗”,指蝉。
姓:T'ang
唐
táng
【形】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口,庚声。本义:大话)
[方言]∶同本义〖exaggerative;boastful;bigwords〗
唐,大言也。——《说文》
荒唐之言。——《庄子·天下》
唐之为言荡荡也。——王充《论衡》
广大〖vast〗
平原唐其坛曼兮。——扬雄《甘泉赋》
又如:唐唐(广大;浩荡);唐皇(气势宏伟盛大)
在温室中生长的,人工培育的〖hothouse〗。如:唐花;唐窖
空;徒然〖invain;fornothing;tonoavail〗。如:唐捐(虚耗;废弃;落空);唐劳(白白地劳动);唐丧(徒劳)
唐
táng
【名】
朝代名。唐朝〖TangDynasty〗
唐人尚未盛为之。——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刻唐贤今人诗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唐显庆以来。——清·姚鼐
登泰山记》
备于唐。——蔡元培《图画》
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次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唐,都长安。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共历二十帝,二百九十年。如:唐巾(唐代皇帝所戴的一种便帽,后土人亦常戴此种帽子);唐体(唐诗的体式风格);唐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唐明皇(即唐玄宗);唐帽(唐巾。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用);唐三藏(唐代玄奘法师的俗称);唐家(唐朝)
传说中古帝尧政权的称号
唐虞之世。——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唐年(唐尧时代。借称太平盛世);唐风(唐尧的遗风);唐许(唐尧许由的并称);唐尧(古帝名。帝喾之子。初封于陶,号陶唐氏)
五代之一。公元923年,李存勖继后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也简称唐,历四帝,十三年,936年禅位后晋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37年李升于金陵称帝,国号唐,史称南唐。共历三帝,三十九年。975年,为宋所灭
古国名〖Tanstate〗
相传为祁姓,尧的后代,在今山丁翼城西
周所建,姬姓,在今湖北省隋县镇,公元前505年为楚所灭
中国〖China〗。唐盛时,声誉播及边疆与海外,故后世少数民族地区沿称中原为唐,国外则径称中国为唐。如:唐人(中国人;唐代人);唐人街(外国有些城市中,华侨聚居的街或区域称为“唐人街”)
古代庙堂前或宗庙内的大路〖roadinsidetemple〗
庙中路谓之唐。——《尔雅·释宫》
中唐有甓。——《诗·陈风·防有鹊巢》
场地,园地〖yard〗。如:唐园;唐圃
姓
4.怎么写关于唐朝盛世的作文
踏着回唐朝那条悠悠的路,不会有电视银屏的喧闹,也不会有歌手们声嘶力竭的呼嚎。唐朝的庄严、雄浑尽在梦中溟现。 唐初的雄浑、挥洒;中唐的繁荣、庄严;唐末的悲惨、腐浊,幕幕展现在眼前。 唐初,名门弟子们四处奔波… 踏着回唐朝那条悠悠的路,不会有电视银屏的喧闹,也不会有歌手们声嘶力竭的呼嚎。唐朝的庄严、雄浑尽在梦中溟现。 唐初的雄浑、挥洒;中唐的繁荣、庄严;唐末的悲惨、腐浊,幕幕展现在眼前。 唐初,名门弟子们四处奔波求学,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唐朝诗赋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诗仙李白的诗如他本人般清新、飘逸,诗圣杜甫之诗则忧国忧民。。初唐人杰辈出;如酒醇厚般的诗韵,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初唐,它已流动成了一段绝美的山水。“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映日荷花别样红”,何处风景能与唐朝蓖美? 中唐正是唐朝之鼎盛时期,天适地利人和,大街小巷处处充满了繁忙与喧闹。人们把家门大开,却不怕有贼客侵入,足矣见几乎游手好闲干些偷鸡摸狗之事。宫廷内外,庄严肃穆,皇帝勤于朝政,戒奢从简,大臣奉公廉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侍儿扶起娇艳美丽的贵妃娘娘,人们尽吃山珍海味。。经济空前发达,幕幕喜人。 唐末给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我如此(当然,在梦里)。战争,构造简单的火炮一发发在空中无力的哀鸣;百姓过着东窜西躲的日子,令人心神不安,诗人的作品中也充满了悲情。 “嗵。。”一阵阵轰炮声(妈妈不小心弄掉我的书本)把我惊醒。“想睡就到床上休息一会儿。”妈妈轻声说到。我清醒了,我揉揉眼睛,拍拍脑袋不禁笑了。。 我等待的的“盛唐”,到了,吗?
大明宫的残桓断壁,被夕阳洒落斑驳的影子.风吹得夕阳仿佛在流动,流动中隐隐约约闪现出几个摇曳的身影.时光的河流中,我始终处在下游,在渡口,抬起头遥望在上游的唐朝.我不可能游向上游,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我的的确确是在这片废墟前的,但我却隐约可见牡丹花吹响季节的夜曲,飞过的鸿雁在演奏历史的哀鸣.我闭上眼想感受时光河流中的上游.
啊!我听到了!被记载在史书上的画面,被人一直所向往的画面,随着牡丹花的开放与枯萎,随着季节的歌声,一遍一遍反复展现.这却更让我觉得,时间之外,还有时间,生活之外,还有生活.
曾让人以为消逝的唐朝,躲进了时间的深处,却又随着白云的歌声,在人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迹,就像夜间的露珠,在花朵上留下淡淡的湿润,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在时间之外了.如果说没有时光的落差,或许我真的可以,站在大明宫前,倾听着夕阳,偶尔从他的包裹中,散落出唐朝的声音,古老与现代,宫殿与废墟,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是古人畅想的未来,是今人怀念的过去,是千年之前与千年之后的人们共同缅怀时光流逝的忧伤.
大唐盛世,风流奇丽的画面.初过长安的金戈铁马,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武后称帝的王者风范,开元盛世的歌舞升平,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绝世豪情与哀帝王国的冤仇.一切一切,都成了夕阳的余辉.伴随着年年月月的花开花落,沿着季节的轨迹,显得是那么的苍老,又化做这大明宫的废墟.我静下心来,仿佛看到了大明宫的过去,看见他的钟鸣鼎食,暮鼓晨钟.
可当我静下心来,却又听不见来自唐朝的任何声音,它又随着夕阳的余辉,躲进了时间的深处.在大明宫里,在大明宫的废墟里,我又觉得大明宫外还有另外一个大明宫.它不是废墟,仿佛是牡丹花的记忆,盛开在草坪上.这是昨天,是大明宫的昨天.我不理解昨天为什么会出现在今天,为什么过去这块鹅卵石会忽然投到时光这今天的下游,来消磨今天的时光.或许这是记忆的享受,是我们不知道的记忆,是大明宫的记忆.
或许人真的无法回到过去,却可以享受记忆的温暖.离唐朝将近一千四百多年了,它已经是山峰上的一座雕象,而我是一个下山的行人,从山峰上走下来的行人,我期盼夕阳可以把我带到山峰,但夕阳会流动,时光不会后退.不知道大明宫给大家的感觉是什么,我也无法言喻大明宫带给我的感觉,唐朝带给我的感觉.如果没有时光的流逝,或许这种感觉会更真实、更生动、更贴切一些吧.
5.唐朝时期是怎样划分的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也称“大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1位皇帝(加武则天则为22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6.何家唐朝怎么写
在唐朝初年的政坛上,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
马周,字宾王,于公元601年生于山东清河.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象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可是马周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小城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住在一家低档的旅店里,还经常拖欠店钱.店主对马周冷眼相待,经常出言不逊.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马周让店主拿来一斗八升的酒来,独自豪饮.一个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里的人都惊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象一般的人,也不再难为他了.不久,他来到了长安,面对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通过一些途径投靠了当时的一位官职也不太高的中郎将常何门下做了一个门客,好在常何为人比较正直,对马周也很照顾,马周就这样在长安安下身来。
苦心人,天不负.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了这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过几天,常何把马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唐太宗观看.李世民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便高兴的来到了宫中.唐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对他十分信重.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马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十分感激唐太宗的信任.他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高官厚禄,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尽其所学为唐朝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公元633年,马周上书皇帝,对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较宛转的批评.在这篇奏折中,马周写道:"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希大道,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
" 他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说起,说李世民的想是对的,对待父母就应该尽孝道.马周认为现在唐朝初建,百业待兴,老百姓还很不富裕,应该以发展国力为先.等到以后国力有余了,再修建宫室尽孝道也不为晚.马周在这篇奏折中以非常平和的口气对李世民的这种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结果也很奏效.李世民看到后觉得马周说的很对.不但没有生气,除了停止了修建宫室之外,还加封了马周的官职,让他更多参与朝政,马周更有了伸展抱负的空间. 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书皇帝,从以前的朝代兴亡开始议论,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唐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时间很短,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为什么这些朝代会存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最主要的原因这些时代的君主不懂得爱护百姓,一味的挥霍奢侈,对老百姓横加剥削,一是耗费了大量财力,二是失去了民心,三是统治者昏庸无能, 不会用贤良的人才,最终灭亡.他还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开始腐化。
7.初唐时期,中唐时期,晚唐时期诗人写诗的不同风格
初唐时期: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中唐时期: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晚唐时期: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