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笔魏碑应该怎样写
以方笔为主要形态的魏晋书法,正是靠严格的中锋运笔,捻管欹斜转折调锋写出来的。
书写时,露锋起笔,落纸铺毫,沿笔画中线行笔,方棱笔画和转折处,靠笔管相应欹斜,配合捻转调锋,最后露锋收笔至笔画端头。笔毫锋尖自始至终都行走在每一点画的中线,是一丝不苟的中锋运笔。
方笔魏碑起笔收笔的瞬间都是露锋,更不回避笔偃。正是靠笔管欹斜配合捻管调锋,确保自始至终严谨的中锋,是方笔魏碑运笔的关键。
(二)魏碑方笔书写示例红色V形标记是提示起笔、收笔的位置和方向,带有箭头的圆形标记是提示转折处笔管欹斜和捻转的方向,相应欹斜捻管调整笔锋,锋尖始终走在点画的中线。1、右三角点 笔尖着纸于点的左上端,向右下行笔的同时均匀下按,至右侧转折处笔管向右欹斜,笔腹外侧着纸,随即顺时针捻管转向下行,相应均匀提笔,最后笔的尖锋收于点的下端(左图)。
2、左三角点 笔尖着纸于点的右上端,下按行笔至左侧转折处,笔管向左外侧倾斜,笔腹左侧着纸,随即逆时针捻笔调整笔锋向下行笔,逐渐提收到点的下端(左图)。 书法 其他形状的三角点运笔方法雷同,只要选定方便的起笔收笔位置,相应采取捻管及倾斜方向即可。
3、正、倒等腰三角形 正等腰三角点从顶端起笔下按,偏右下行,在靠近底边时笔管向右侧欹斜,同时顺时针捻管向左水平方向行笔,渐行渐提至左侧底端收笔(左图)。也可以从底边左角起笔斜向右上,笔管稍向左上欹斜,顺时针捻管调锋向右沿底边渐行渐提,收笔到右下角。
倒等腰三角点从左上角起笔斜向右下按,笔管稍向左下欹斜,逆时针捻管调锋沿上底向右渐行渐提,收笔到右上角(右图)。 4、横画 把横画当成联结两端三角点的笔画来处理,左上端起笔,笔管向**斜,逆时针捻管后沿横画中线调锋向右铺毫中锋行笔到接近右端,笔管向上倾斜,顺时针捻笔向下收至右下角。
(左图)或行笔到接近右端,笔管向下倾斜,逆时针捻管收至右上角(右图)。5、竖画 笔尖从竖画左上角落纸,笔管稍向右上欹斜,随即顺时针捻管调锋向下铺毫中锋行笔,接近竖画下端时,笔管**逆时针捻管逐渐提笔收到右下角(左图)。
6、双折 起笔同横画,铺毫行笔至第一转折处笔管向右上微倾并顺时针捻管向右下斜行,至第二转折处笔管再次向右外倾斜同时捻管调锋左行,逐渐提笔收至尖端(右图)。书7、方折 向下方折,按横画运笔至方折处,笔管稍向上欹斜,笔腹外侧着纸,同时顺时针捻管调锋向下铺毫行笔,折笔处外侧方棱,内侧圆弧,形成魏碑特有的外方内圆特征,收笔同竖画(左图)。
底边向右方折,按竖画行笔至方折处,笔管向左欹斜,随即逆时针捻管调锋右行(中图)。右图是连续方折的示例。
8、左钩 竖画写至折钩处,笔管向右下欹斜,以笔腹右侧着纸写出竖钩尖角,随即顺时针捻管调锋向左上行笔,同时逐渐提笔收至竖钩的末端(左图)。9、右弯钩、戈钩、心钩 竖笔写至弧转处,逆时针顺势捻管,笔锋始终铺毫行笔在笔画中线,至折钩处笔管向胸前欹斜,逆时针捻管随捻随提,调锋向左上行笔,笔尖收至弯钩的端部(左图)。
10、撇、撇钩 起始方笔的撇,上端落笔后,笔管向**斜同时顺时针捻管调锋向左铺毫行笔,渐行渐提至尖端(左图)。尖端起笔的撇钩,笔尖着纸后边行边捻管边轻按,使笔锋保持在中线行走,到撇的折转处笔管向右下倾斜,同时顺时针捻管调锋向上行笔到撇尖收笔(右图)。
11、捺 起始方笔的捺,上端落笔后,笔管向左欹斜同时逆时针稍微捻管调锋向右下铺毫沿笔画中线行笔,到撇脚折笔处笔管向左下欹斜,同时逆时针捻管向右调锋渐行渐提,收笔至撇尖(左图)。右边的‘点’和‘捺’之间的'3'形笔画,横笔落纸之后,须就势连续顺、逆、顺时针捻转笔管,配合欹斜写就(右图)。
12、口 四角方折口字,从左边按竖画捻笔写起,第二笔按方折写成,第三笔按横画与两端接合,关键是注意所有接合处都要一丝不苟的按各自起笔行笔收笔方法书写,最后一横向上收笔,形成外方内圆(左图)。13、锐角转折 自上端着笔捻管向左下铺毫行笔,在转折处笔管向左欹斜同时逆时针捻管调锋右行至转折处,按右弯钩写法,笔管向胸前欹斜逆时针捻管向左上行笔到顶部停笔,笔管前后捻转约180度一笔写成(左图)。
右图是按撇、横、点三笔写成。14、圆折 左上端着笔如写竖画或横画,随即顺势边行笔边捻管调锋,保持锋尖总在笔画中线,至笔画尽头提笔。
15、撇(三)以方笔为主要书风的魏碑大发展时期,如《爨宝子碑》(405年、下图)书法《爨龙颜碑》(458年),《始平公》(498年、下图) 《尉迟造像》(495年)。《杨大眼》、魏灵藏》、《张猛龙》(522年、下图),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方笔书法刻石,被后世统称为魏碑。
方笔魏碑就是在汉隶捻管中锋运写基础上,依靠笔管欹斜转折,突出方峻笔意,创造了方笔中锋运写的成熟笔法。
2.方笔魏碑应该怎样写
1、写魏碑用羊毫比较好,因为魏碑金石气息比较浓,用软一点的可以中和一下,或是写的温和一点。
2、魏碑是北魏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魏碑:顾名思义,它流传下来的形式主要是碑刻和拓片。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共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如《龙门二十品》。;一类是墓志铭如《元显儁》《元桢》《张猛龙》《张玄》等等千余种。魏碑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用笔险绝,跌宕雄浑。 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3.魏碑是怎样执笔写成的
答:北碑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碑刻莫过是魏碑。魏碑书法的风格雄强矫健,与南方飘逸俊秀的书风迥异。它那种方棱分明、锋铩铦利的笔画十分特殊,用目前通行的五字执笔法来写魏碑是很
近年来书学研究有长足的进步,对于笔法发展的认识,也有较大的突破。其中沙孟海先生的《古代书法执笔初探》(注1)和王玉池先生的《从高昌砖志谈魏碑》(注2)这二篇书论堪称杰作。若去对照分析研究,魏碑写法之谜会豁然开朗。
沙孟海先生在《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一文中认为:写字执笔方式古今不相同,主要是随着坐具不同而移变。他根据晋代习俗是“席地而坐”,又以多幅古画中的人物执笔姿式为据,得出了唐代以前书法执笔是斜执笔的结论。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把这个科学的结论用以分析魏碑的笔法,而在《碑与帖》一文中说:“北碑戈戟森然,实由刻手拙劣,信手切凿,决不是毛笔书丹便如此。”(注3)使这个见解没超过一般学者的范围。
王玉池先生在《从高昌砖志谈魏碑》一文中,根据《高昌砖
——————————
(注l) 见《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论文选集》
(注2) 见香港《书谱》1984年二期
(注3) 《高昌砖集》中《画承及妻张氏墓表》前五行已刻,后三行只书丹,未刻。沙先生根据刻书不合,而认为北碑戈戟森然,实是由刻手造成的。但是,沙先生忽略了北方刻工之所以会有这种固定的刀法,是因为他们长期刻魏碑书的结果。由于形成了习惯性刀法,即使是写的一般字,也会刻出如魏碑书的效果。《高昌砖集》中保留了不少北碑笔法的墨迹,这个事实能雄辩地说明魏碑的方整不是主要靠刀刻出的,而是毛笔写出来的。
集》里保留着不少典型的北碑写法的墨迹,而这些墨迹书写的年代与中原北碑兴起属于同一时期,因此他认为:毛笔是能够写出魏碑中那种见棱见角的字来,虽然有刀刻使字变方整的现象,但不是主要因素。他以为魏碑这种方饬的笔画,可能是古人用一种现在已失传了的笔法来写的,并推想这种失传的笔法是“偃笔侧锋”,把笔杆、笔锋同书写面保持斜角、譬如四十五度角,很容易写出魏碑那种犹如刀刻般的书法效果。
沙孟海先生虽然得出了唐以前是斜执笔的科学结论,但是他没有用这个结论去认识魏碑的写法,遗憾地被刀刻的因素所迷惑;王玉池先生虽然认识到魏碑方饬的笔画,可能是用“偃管侧锋”的笔法写出,而刀刻不是主要因素,但是,他把这种认识也遗憾地停留在推想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