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撰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标准的心理学实验报告或期刊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以及参考文献。
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写作技巧。 (一)题目和作者 题目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简洁明了。
它应该是对论文的主要观点的概括性总结,包括所研究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字母大小写对记忆速度的影响”,就是一个较好的题目,它表达了重要的信息。题目也可以是一个理论观点。
应避免使用含义笼统的词语,这只会增加题目的长度并误导索引者。诸如“方法”和“研究结果”这样的文字,以及“一项……的研究”或“……的实验研究”之类的繁琐用词都不宜出现在题目中。
而且,题目中还要避免使用缩略词,应给出术语的全名以方便读者对论文进行正确而完整的检索。APA格式所规定的题目长度为10~12个单词;中国心理学会规定的中文期刊的题目则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论文的作者是那些对发表的文章具有主要贡献,并对数据、概念和结果解释负责的人。作者中既包括论文的撰写者,也包括对研究具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如直接参加了研究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工作。
(二)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而全面的概括,能够让读者迅速总览论文的内容。并且,与题目一样,摘要也是各种数据库中常见的检索对象。
APA(1984)告诫所有作者:“一旦刊登在期刊上,你的摘要就将作为印刷版或电子版的摘要总集的一部分开始其活跃而长久的生涯”,因此一个好的摘要是整篇论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摘要既要具有高度的信息浓缩性,又要具有可读性,还要组织良好,篇幅简洁且独立成篇。
一篇好的摘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准确性。
摘要应能准确反映论文的目的和内容,不应包含论文中没有出现的信息。(2)独立性。
摘要应自成一体,独立成篇,对所有的缩写、省略语和特殊术语作出说明。(3)简练而具体。
摘要中的每个句子都要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并尽可能地简洁。APA格式规定的摘要长度不能超过120个单词;中国心理学会规定的中文期刊的摘要则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而且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需要简洁、准确地将文意译出。
摘要应以最重要的信息开头,可以是目的或主题,也可以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只需包含4个或5个最重要的观点、结果或含意。
一篇实验报告的摘要应说明:要研究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用一句话来表达;被试,详细说明相关特性,如数量、类型、年龄、性别、种类等;实验方法,包括仪器、数据收集程序、完整的测验名称、使用的任何药剂的剂量和方法;结果,包括统计显著性水平;结论、含意或应用。而报告的主体应该是对摘要的扩展(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摘要都要放在最后写的原因)。
(三)引言 引言往往包括提出问题、说明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这三部分内容。 1.提出问题 在正文的开始部分用一段文字提出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描述研究策略。
在开始着手写引言时,需要考虑:所要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假设和实验设计与该问题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该研究有何理论意义?与同领域内先前研究有何关系?所要检验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好的引言会用一段或两段文字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总结相关论点和数据,清楚地告诉读者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2.说明背景 对以往的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但并不是毫无遗漏地进行历史性回顾。
要假定读者对该领域具有一定了解,不需要向他们作完整而冗长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对先前的研究工作进行学术性回顾时,应只引用和参考与具体问题相关的研究工作,而不要引用和参考无关或只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研究工作。
需要总结先前研究,但应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描述,要强调相关的发现、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和主要的结论。在介绍别人的研究时,要始终让读者觉得你正在建立自己的研究题目。
同时,还应公平地对待尚有争议的问题。不管个人的观点如何,在陈述一个争议性问题时,应避免敌意和带有个人偏向的陈述。
3.阐明目的和理论基础 和说明了背景情况后,接下来就要说明具体的研究。在引言的最后一段,要定义变量并对研究的假设作一个正式的说明,这些有助于增加论文的清晰度。
在写引言的结束部分时,要记住以下问题:我打算操纵什么变量?期望得到什么结果以及为什么我期望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我期望它们”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应该是明确的,并且还要清楚地说明每个假设的理论基础。至此,应该使读者认为你的研究正在填补一个重要的空白。
(四)方法 方法部分要详细描述研究是如何进行的,说明你对变量的处理过程。这部分一定要写得清楚、完整,尽量告诉读者他们需要知道的每件事。
这样的描述可以使读者对你的方法的适当性以及你的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也可以使感兴趣的研究者能够重复这个研究。通常方法部分被分成三个带标题的层次,这些层次包括被试、仪器(或材料)及程序。
1.被试 就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而言,对研究被试作恰当的说明非常重要,特别是评估研究结果(在不同的组间作比较)、概。
2.心理学中指导语的定义是什么
指导语(instruetion)在心理实验开 始之前,主试向被试说明实验、交代任务时所说的话。心理实验证明,实验指导语不同,其结果就会不同。
因此指导语也是一种控制被试变量的手段。在给出指导语时应注意的事项 如下:
(l)主试事先要严格确定给被 试什么样的指导语,不要临时确定、随时更改。(2)在指导语中要把被试 应该知道的事一次交待完全。
(3)要 保证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因此指导 语要简单明了,切忌模棱两可,也不 要用专门术语。
(4)指导语应标准化, 即应做到所给的指导语前后一致、对 所有的被试都相同。最好使用录音机 给出指导语。
3.写文章介绍一个心理学实验
可以写感觉阈限的那个实验。
一、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能力的高低,它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2、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个强度的刺激,在它多次给予被试的情况下,有50%的次数被试是感觉到,另有50%的次数是没引起被试感觉的。我们就把这个刺激强度定为感觉阈限值。
3、在实验心理学中,我们给感觉阈限,或者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感觉与无感觉分界线上刺激强度,或者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4、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是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这个最小的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5、对重量变化的感觉能力,不能以一个绝对量来表示,而要以它与原来重量的比值,即它们之间的相对量来表示。韦伯还发现,同类感觉刚刚能觉察到的差别,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恒定的。用公式表示即:ΔI / I=K,式中I为原来刺激的强度;ΔI为刺激的增量,即最小可觉差;K是相对差别阈限,又称韦伯比值或韦伯分数。韦伯发现的这个规律叫韦伯定律。
6、研究表明,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研究还表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总结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我们在学习这些方法的时候,要特别注重于它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4.求解一个心理学实验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不是有益的心理反应.人和动物在同一件事上受到伤害,开始会选择和这件事对抗,但经过多次对抗却失败的情况下,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就是觉得自己无论在这件事上怎么样努力,都不会成功,所以选择安于现状,或者说逃避这件事,到最后你有能力轻易完成这件事时,也不会去做,因为在心底里已经认为不会成功。
教育意义有2个,一个是告诉我们在自己没能力的时候,不要勉强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然就会伤的遍体鳞伤,另一个是说,我们要敢于突破,不能因为过去的失败而影响以后做事的方式,也不要对自己缺失信心,至于怎么样看,按个人性格的划分有所不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心理学实验指导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