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绩效考评中的民意测评怎么操作
绩效考评中的民意测评:
1、总则
民意测评表为更好的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及中高层领导的管理团队的能力,从2011年8月份开始每月对公司中高层主管的考核评比。先从主管领导做起,希望各部门人员认真评核好公司的中层干部是否能胜任该职位。?
2、考核对象和考核周期
公司管理领导均参加考核,人员级别如下:部门主管领导
①考核为月度考核:是指对被考核者对公司下达部门目标完成量,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
②考评人针对被考评人在工作表现情况进行民意测评,每一项评分值为100分;评分值加起来的小计评分标准:100—81优秀、80—70良好、69—60合格、60—0差,考评结果按绩效考核计算。
③每项分数最低0分最高分100分绩效工资和岗位工资是要根据员工及上层领导公平考评来发放,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
④每月在发工资前由行政部人员把表格负责发给每位员工,希望配合填写好上交行政部,把考核完资料上交总经理审批,并报财务部执行统计绩效工资及岗位工资标准来发放工资。
2.怎么写民意调查啊,(大学生作业)
所谓民意调查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些人进行提问,然后对回答进行统计来反映整个社会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当然最理想的是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提问,这样得出的结果会是最精确的。
注意问题:
1、随机性是民意调查的基础。只有真正随机地选择被提问的人,才能确保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被提问,也就确保了提问结果能真正反映公众的民意。
2、样本的选取。民意调查最理想的是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提问,这样得出的结果会是最精确的,但人们知道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里,这样做是不现实的,所以要确定恰当比例的样本。
3、确保提问方式的中立性,因为这样才能不对被提问者产生误导。
3.民意测评怎么成了“制度花瓶”
不知从何时起,“花瓶”一词的含义得到了极大丰富,它早已不仅仅是指插花艺术所用的道具,比如在文化圈里,那些“颜良而文丑”的美女作家就被人称作“文坛花瓶”。
而近日的一条新闻又开疆拓土,在行政领域延伸出“花瓶”的新含义:广州市人大组织开展依法治市、普法工作检查验收活动,验收有一个百分制评分体系,其中区自评分占总分的45%,市评分占比40%,民意测评占比15%。 这条常规性新闻之所以引起关注,只因该活动负责人任辽粤称“这样的打分机制是史无前例的细化和量化,在全国来说都是第一次”。
但任辽粤所强调的“全国破冰意义”并不讨好,不管是当地市民还是网上舆论,大家对此似乎都不太领情。 当然,平心而论,这次验收活动引入民意测评环节,相较于以前完全自说自话的考核模式已有不小改进。
对于公权力机构的任何一个进步,哪怕细微到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效果,民众也不应吝惜掌声。 虽然我们知道,监督政府、制约公权是公民社会的权利本能,但舆论批判矛头只应对准失范失节的权力。
而对于政府的任何进步,我们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种节制和平衡才是公民社会成熟的表征。
当然,由于一些基层权力失范的事件太多,所以舆论有时也会丧失耐性,陷入一种惯性质疑的怪圈。这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批评“民粹”情绪泛滥是简单的,反思公权是否恪守职责却常被忽视。
而对于广州市此次普法工作检查验收活动,认真分析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次不是民意急躁,而确实是当地权力部门在设计之初就预设了一个“制度花瓶”。 人们质疑民意15%的占比太小,不足以影响全局,这个批判的前提是假设人家是诚心邀请民众参评的。
但是,如果事实上这个民意测评本就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整个综合评分体系就是建立在“以鼓励为主,让所有受评者都能以体面的分数全额通过”的制度预设上呢?那么民众的质疑就显得书生气十足了。 可悲的是,事实上人家就是这么想的。
虽然不是任辽粤的原话,但大致意思不会出现偏差,因此打分以鼓励为首要原则,自评分所占比重最高是为了让验收对象有个基准分,肯定他们的工作和付出。翻译一下,就是不管民意测评占比多少,打分都存在“主题先行”的问题。
自己给自己打分太赤裸裸,就拉民意测评当“群众演员”,无伤大雅,无关大局,反正最后大家都会在一个个体面的高分下得到肯定。 从这个角度看,说这个民意测评是“制度花瓶”也好,是“群众演员”也罢,说到底,民意仍然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4.领导干部应该如何看待班子考核中的民意测评
一到年末岁尾,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就成为领导干部们关注的焦点。
辛苦一年,是否得到上级和群众的认可,年度考核结果就是标尺。年度考核通常分两个大项,一是工作实绩,二是民意测评满意度,两项都有标准折算成分值累计,从高到低排名,兑现奖惩。
工作实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心里清楚,别人也看得明白,争议不大。令领导干部们心里打鼓儿的是民意测评,担心的是人心难测、人心无底,怕的是用心不良,居心叵测。
所以,每每年度考核结果出来,抓住领导干部眼球的总是民意测评得分高低。当然,无论怎样的高分,用矛盾论来分析,满分是不可能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怎么能得到百分之百的人认可呢。
除非因利益所趋,参与测评者不表达真实想法,一勾到底。这也造成了不管是怎样得来的民意测评满分,只要是满分,总会因得之不易而让领导干部们自我陶醉甚或吹嘘一阵子。
除去满分,绝大多数的民意测评是让领导干部们伤心的。倘若单位有50个职工,对领导班子的民意测评有40票满意,7票基本满意,3票不满意,领导们就要愁肠百结了。
首先3票不满意是谁打的?这是对全年工作的枪毙,太严重了!其次是7票基本满意,看来还有一小部分人没有完全把精力用到围绕领导的指示做事,还对领导有不满……如此等等的想法必然导致领导对下属的猜疑与不信任,造成单位职工不团结,分派系,缺乏凝聚力,这对于我们完成工作和促进单位的发展是很危险的事情。 对于如何正确地对待民意测评,我想首先从根上要搞清楚, 何谓“民”,何谓“民意”。
如果领导干部搞不懂这两个概念,民意测评分值应该不会高。“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民意”指的是他们的要求、期望和意愿。“民意测评”是对领导班子满足他们的要求、期望、意愿的成效的量化考核,也是一次干群间的无声交流,相对民主生活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民意测评更显客观。
其次领导干部应该科学对待民意测评结果,对民意测评分值结构进行深度分析,而不是简单关注分值的高低。有个哲人说,如果所有人都站在你那一边,船会翻的。
同理,如果一个单位或者部门没有相反意见,没有不同观点,搞一言堂,搞一团和气,那这个单位或者部门是没有希望的集体,是没有活力的集体,也是不会发展和进步的集体。绝大多数人满意了,说明领导的决策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小部分人基本满意,说明领导做得还不够完美,需要改进;个别人不满意,说明领导对决策的有害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伤害到这几个人的利益。
知不足,方知进取,我想这样的民意测评结果对于领导班子来说,虽不是满分,却比满分更有意义,大可不必介怀到底谁打了不满意。另一种情况是,个别人满意,小部分人基本满意,绝大多数人不满意。
那么,这个领导班子可能就是倒行逆施,毫无群众基础了,应严肃调查查处,整顿整改追究领导责任甚或解除领导职务了。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我也想说,没有不得力的下属,只有领导无方的管理者。
5.怎样写社情民意调查报告,要考核的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