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书目录怎么写
看你要做哪种目录喽有只记作者和书名的,有大概介绍书籍内容和时代的,还有加入作者生平和学术流派经历进行介绍的,也有对书籍进行版本鉴定校勘和价值评价的一般如果是古书按经史子集分,经史子集之下还有其他小类,比如经就可分十三经及其相关集注章句等等,按时代朝代顺序排列,如果很多书背后还需要附上索引如果是现代书籍,分类方法就很多了,可以按什么经济社会天文地理什么的分。
可以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附上链接给你。/view/160210.htm不过现在一般做藏书目录的还是做古籍藏书目录或者民国近代书,经史子集为大类下分二到三层细目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最后,如果是西文书目,也可以按作者或书籍首字母分。
2.藏书目录怎么写
看你要做哪种目录喽
有只记作者和书名的,有大概介绍书籍内容和时代的,还有加入作者生平和学术流派经历进行介绍的,也有对书籍进行版本鉴定校勘和价值评价的
一般如果是古书按经史子集分,经史子集之下还有其他小类,比如经就可分十三经及其相关集注章句等等,按时代朝代顺序排列,如果很多书背后还需要附上索引
如果是现代书籍,分类方法就很多了,可以按什么经济社会天文地理什么的分。可以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附上链接给你。/view/160210.htm
不过现在一般做藏书目录的还是做古籍藏书目录或者民国近代书,经史子集为大类下分二到三层细目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最后,如果是西文书目,也可以按作者或书籍首字母分。
3.我国最早的藏书目录是哪一部
<;七略>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周代以来,官修私著,书籍繁多,内容宏富,故需校理群书,以为目录。刘向受命校书,在校书过程中著有《别录》,刘歆继承父业,并在《别录》基础上著成《七略》。《七略》分辑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七个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籍”。本志名曰“艺文”,所谓“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为六艺;所谓“文”,指文学百家之说而言。其内容,在简短的序言之后,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部分之后有总序,对先秦、秦汉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可以想见,班氏对《七略》做了些删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刘氏观点及掺以自己学术见解而成之。其辨章学术、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灭。
4.第一部图书总目录是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法,成书于公元前6年,根据当时的国家藏书编制而成。
作者:刘歆
刘歆(约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子。“少以通《诗》《书》能属文”,成帝时,“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年间,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刘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哀帝即位,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歆嗣父业,继续校书。王莽篡位后,因谋诛王莽,事泄自杀。
据阮孝绪《七录序》,刘歆的《七略》,是在其父《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而成。《别录》是刘向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的汇编,篇幅比较多。《七略》是摘取《别录》内容成书,比较简略,所以叫做“略”。《七录序》谓:“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故称《七略》。
辑略为说明其他六略的意义与学术源流,阐述六略的相互关系和六略书籍的用途,是六略之总最,诸书之总要,相当于全书的概要。
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
诸子略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
诗赋略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
兵书略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
数术略分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刑法六种。
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以上六略共三十八种,即刘歆对当时书籍的分类。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谓:“刘歆《七略》……首之辑略,以总集诸书之要,则分列品题,实六略耳。班固《艺文志》,增入五家,而省其十家,共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篇,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歆原书三万三千九十卷,固节其猥冗,仅得十之三四”,“然《七略》原书二十卷,班氏《艺文》仅一卷者,但存其目耳”。
刘歆《七略》早已亡佚,但班固《汉书•艺文志》,删除《七略》中的辑略,保留了其中的内容,把辑略中的总序列于六略之前,大序列于六略之后,小序列于三十八种之后。在分类方面,保留了《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著录书籍方面,基本上保留了原貌,增加了《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在西汉末年所写的著作。凡著录上的删补,分类上的合并、改移,班固均在自注中注明“出”、“入”、“省”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之处。因此,《艺文志》虽仅得《七略》十之三四,但存其目,我们还是据以可窥见《七略》之概貌。
5.唐宋时期,国家藏书和私人藏书目录情况
一、唐宋时期国家藏书
1、国家藏书目录:一称官修目录,即官簿,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所编制的一种目录。唐宋两代的官修目录有:
唐 《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唐元行冲、殷践猷等著,已佚。
唐 《古今书录》四十卷,唐毋煚著,已佚。
宋 《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宋王尧臣著,残。
宋 《中兴馆阁书目》三十卷,宋陈骙著,已佚。
宋 《中兴馆阁续书目》三十卷,宋张攀著,已佚。
2、唐代国家藏书情况:
根据记载,唐武德初年,国家藏“有书八万卷”(见《隋书》),毋煚《古今书录序》称,开元盛时,秘阁所藏,“凡四部之录四十五家,都管三千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其外有释氏经律论疏,道家经戒符籙,凡二千五百部余,九千五百余卷。”
此外,弘文馆、集贤院、史馆等处藏书也相当丰富。如《唐会要》中称: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太宗初即位,大阐文教,于弘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
开元时,根据玄宗旨意,集贤院认真整理了所藏书,“总八万九千卷。经为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三卷,史库八千八百二十卷,子库二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部一万九千八百六十九卷”。
3、宋代国家藏书情况:
据《宋史·艺文志》,北宋时国家藏书卷数:“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二卷。次仁、英两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钦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录,则两朝不复登载,而录其所未有者。四朝于两朝亦然。最其当时之目,为部六千七百有五,为卷七万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南宋于汴京建立政权后,“屡优献书之赏,于是四方之藏,稍稍复出,而馆阁编辑,日益以富矣。当时类次书目,得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宁宗时续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视《崇文总目》,又有加焉。”
二、唐宋时期私人藏书
1、唐代私人藏书情况:这一时期有些藏书家在藏书数量,特别是对藏书进行认真校勘方面,甚至超过了宫廷藏书。如唐代苏弁“聚书二万卷,手自雠定,当时称与秘府埒”(见《新唐书》本传)。又如韦述“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古草隶帖、秘书、古器、图谱无不备”(见《新唐书》本传)。
这一时期藏书的特点是:
A、许多人做了校勘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其藏书的质量。
B、通过建楼藏书(如田弘正、张建章)和改良藏书办法(即用不同颜色的装帧材料来区分藏书的类别)等,使图书的保管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宋代私人藏书情况:两宋私家藏书事业空前繁荣。
A、首先是人数多,见于文献记载的,据不完全统计有160人(见方建新《宋代私家藏书补录》);
B、其次是分布广,除江浙为藏书家集中的地区外,从中原到边远的地区皆有藏书楼;
C、再次是藏书家收书的范围很广,根据自己的专长与爱好,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个性(如苏过于《斜川集》卷四《夷门蔡氏藏书目叙》中所言);
D、第四,在校勘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如贺铸等);
E、第五,开始用题跋的形式来写读书和藏书的感受,如(陆佃、陆游);
F、第六,编写藏书目录成风(参见汪辟疆《目录学研究》)
6.简述明清几个著名私人藏书目录的特点(专业问题)
明清,尤其是清代,私人藏书目录太多了,根本无法说出哪几个著名。因为都很著名。
如果从体例上看,必须要提的有孙星衍,因为大多数都是四部分类,而孙氏家祠书目一直是书界的争论点,并影响了后面一批人。
黄丕烈的当然也要讲,他是介于学术与玩书之间的。在他那个时代,他那种写法是正统藏家不入眼的,但现在成了国家一级文物。你可以从书录写法做为切入点。
钱曾就更不用说了
最近一些的,当然就是傅增湘了,真正的大家呀!不过已经入了民国,不在你的研究范围了。但人家也是翰林,算是清末吧。
但是,,,,我喜欢的是徐勃
7.我国汉代著名目录学家刘歆编撰的重要的藏书目录是什么
d、《七略》
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 ,汉代官府藏书目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刘向等人校勘政府藏书,为每种书编撰叙录一篇,后将各书叙录汇辑成《别录》一书 。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全书分为七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辑略是写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所以《七略》实际上分为六大类。《七略》对其后的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原书唐末佚失,东汉班固以《七略》为蓝本编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知《七略》的概貌。清代姚振宗等人有辑本。
8.怎样为古书做目录提要
)《四库全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20卷,清朝永瑢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本目录不收存目书,只收四库全书所收录的3461种书籍,据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著录书名、卷数,以及撰著者的时代、姓名等,并删减提要原文,略述作书大意,文字简明(图片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作为一般读者来说,查检《简目》即可。
(3)《书目答问》(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清]张之洞撰,初刊于清光绪二年(1878)。此书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书目,共列举古籍2200种左右。
其中《四库》书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库》虽有其书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八。全书按经、史、子、集、丛(丛书目)五部、三十余类编排。
每部书先列书名,次注著者,再注各种版本、卷数异同,并且对一些书籍加简单的按语,指导人们读哪些书,选择什么版本。它所标明的版本都是经过斟酌的,以不缺少误、习见常用的为主。
(4)《贩书偶记》(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近人孙殿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图片贩书偶记)。《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孙氏在经营古籍贩卖事业几十年中所见古籍的详细记录,绝大部分是清代的著作、同时兼收少许明代人的著作,以及辛亥革命至抗战前(止于1935年)的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
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其作用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补编。其著录项目,一般包括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籍贯、刻版的年代等。
《贩书偶记》初刻于1936年,著者在初版刊印以后,又积得资料六千余条,并由他的助手雷梦水先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于1980年以《贩书偶记续编》名义出版。这次重印,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贩书偶记》、1980年第一版《贩书偶记续编》全二为一,以《〈贩书偶记〉附续编》的形式分为上下册出版。
书后附有《〈账书偶记〉书名著者名四角号码综合索引》。 (5)《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王云五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出版。
本书共13册,收录《四库全书总目》未收的古籍提要10070篇.尤重道藏、佛经的史传与有关中国佛教史之著作、明人著作、一部分禁毁书,以及现存海内外的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戏曲和《四库全书》编纂以后的书籍等等。它收了经部书2384部,史部书4443部,子部书2115部,集部书1128部。
(6)《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本书采用按年编排的方式收录了建国以来(1949年10月至1991年12月)我国(港、台除外)历年来整理出版的古籍。
图书内容除文、史、哲等之外.还收藏书画艺术,以及医书、农书、科技等方面的古籍,还酌收—部分已译成汉文的少数民族古籍。所收古籍大致包括辛亥革命以前的著作,辛亥革命以后对古籍整理加工的著作,以及有关古籍的工具书。
本书之末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书目索引,这样,既可以了解古籍整理各个阶段的概况,又可通过索引查阅到每种古籍出版的年月。1)《中国丛书综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2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年再版。
全书收录全国41所主要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增至47所)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包括子目汇集古籍38891种。全书共3册。
第一册“总目”,按汇编与类编进行编排。汇编分为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5类;类编分为经、史、子、集4类。
每一丛书,著录丛书名、编辑者、版本、并详细列出该丛书所含子目。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与“丛书书名索引”。
第二册是“子目”,是子目分类索引,将该书中所收的全部古籍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再分若干类)分类编排,注明每一书的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所属丛书等。可按类查出某部古籍及收在哪些丛书中。
第三册是“索引”,是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按四角号码顺序编排,与第二册配合使用(图片中国丛书综录书影)。
(2)《中国丛书练录补正》 阳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箱刻印社1984年出版。本书对《综录》中各丛书的版本、异名、子目作了很多补充和订正工作,增录了1958年以后重印、复印、影印,以及校点排印的新版丛书。
书后所附的“丛书异名索引”也很有参考价值(图片中国丛书综录补正)。 (3)《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 施廷镛主编,南京大学1982年印行。
本书重在增补《中国丛书综录》所收或未收丛书,共977种,其中包括一些西学丛书与台湾编印的丛书。全书分丛书目录与子目索引两部分。
书前附“丛书概述”,书后附“丛书书名索引”与“子目书名索引”。 (4)《中国丛书广录》 全书16开236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该书是新出版的查古籍丛书的工具书。凡《中国丛书综录》已收录者,不再收录,只收录书名、版本或子目多寡不同者。
该书不仅收目前实存的丛书,也收历史曾经存在、今为“存目”的丛书;既收原刻本、影印本,也收铅印等整理本;既收大陆地区出版的丛书,也收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丛书。该书上册是总目,包括丛书分类简目、丛书分类详目、丛书书名索引、丛书编纂者、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