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字草书怎么写
【草书写法】
【组词造句】
1、喜欢[xǐ huan] 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造句:他喜欢文学,我喜欢数学。
2、喜庆[xǐ qìng] 值得喜欢和庆贺。
造句:今天是个十分喜庆的日子。
3、喜讯[xǐ xùn] 使人高兴的消息。
造句:丰收的喜讯传遍乡里。
4、惊喜[jīng xǐ] 又惊又喜。
造句:这件事让人感到十分惊喜。
5、狂喜[kuáng xǐ] 极端高兴。
造句:他们相见时狂喜地拥抱在一起。
拓展资料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2.草书喜字怎么写
如图(名家手迹24款,点击看大图)
3.书法中的笔画有多少种叫法
根据现有的资料,书法中的笔画脱胎于永字八法,关于永字八法详解如下:
一、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二、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伸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4.练字字帖
看你是学生 还是从楷书练起吧 如果没楷书的底 直接上行书 写出来没结构 很难看的 练几个月楷书再上行书 然后楷书 行书一起练 再加些草书的写法 平时用就够了 只要坚持练 慢慢就能写的又快又好 字帖推荐 顾仲安的楷书和行书 他有本楷书行书对照7000常用汉字 就很好 如果只想日常用 练顾的字就好 如果想写笔让人羡慕的好字 练一段时间之后 就得上古帖了楷书 王羲之乐毅论 行书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草书 王羲之的十七帖 补充: 我说的也是钢笔字 要想写好 最后都要用钢笔去临古人的毛笔字帖 当然只求日常字能看的过去 顾仲安的钢笔字帖就够用了。
5.关于书法的资料
书 法 基 础 知 识 汉字与书法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一门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线条造型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汉字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法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汉字发展史.那么,什么是书法呢 书法就是以汉字为基础,一般是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主体人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的一门艺术.简言之,书法就是把汉字提升到艺术境界的一种书写方法,或者说书写法则. 书法不同与写字,必然要写字.写字的目的是实用,只要笔画清楚,字体端正就可以了.而书法不只是具有实用性,更主要的是必须具有可供欣赏的审美价值.既然书法和文字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就沿着汉文字发展的脉络来探索中国书法的发展. 汉字的创造与中国书法的产生 文字,是一个民族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符号之一,它的成熟大约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它以汉字为载体,依附文字的创制而产生.因此,文字创制先于书法的产生,当可作定论.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曾有过种种说法,如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升,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迹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里提到了汉字始于庖牺(伏羲)《易》八卦说,始于神农结绳记事及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说等,其仓颉造字说的影响最大. 仓颉是怎样造字的呢 上文提到他"见鸟兽蹄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契.""仓颉初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据此可以推知,"文"是按照象形原理创造出来的文字,如日,月,山,川之象;"字"是按形声原理创造出来的文字,诸如江,河,湖,海等.然后再加上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成"六书". 文字作为记事的符号,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的产生应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不会是某一个人一时发明出来的,一定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不断的去芜存精,磨合淘汰的漫长过程.或许其中的某一个人做出了超出常人的非凡贡献,也大有可能.而我们的先民,有一种把集体长期积累形成的一些文化现象,归功于一人并加以神话的现象.正如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上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吏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这样解释,比较符合文字产生的基本规律. 从出土的文物看,西安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山东大汶口陶刻符号",以及殷商甲骨刻辞等,文字发展的初始象形态势清晰可见.殷商时期大批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汉字才正式形成并被确认下来.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郭沫若认为,中国文字至殷代才有"艺术风味",有意识地把文字做作为艺术品或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既然殷商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可识的汉字系统,那么以汉字为依托的中国书法就不可能比它晚两千年才产生,这是由中国书法的实用特点所决定的. 汉字字形的演变与中国书法的发展 汉字自夏商间产生以后,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古文字阶段"与"今文字阶段".所谓"古文字"一般指隶变以前既成熟隶书产生以前的各种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及秦统一使用的小篆等.换言之,"古文字"就是指广义的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今文字"包括隶书和楷书.那么汉字的发展是由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而最终定型. 图 大篆 大篆是汉字最古老的字体,流行于战国(公元前220年)前,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属于大篆的范畴.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系统,流行于殷商时期,距今约四千多年.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及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刻辞","卜辞". 称为"契文"或"刻辞",是因为其文辞锲刻在甲骨或兽骨上;称为"卜辞",是因为刻的是占卜内容.甲骨文于近代首先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又称殷墟文字.目前所见的全部单字4500个左右,可准确辨识的仅千余(各家统计不一).甲骨文应该不是当时所使用文字系统的全部. 甲骨文作为书法作品,具有突出的风格特点,由于甲骨文是锲刻文字,多直线棱角,少有圆转线条,又因锲刻工具的利钝,刻技的高下,材料差异的变化,有的刻辞线条粗重古拙,有的劲利细巧,有的归整端庄,有的欹斜多变,有的轻秀妩媚,结体大小不一,错综复杂.但是变化中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和谐,稳定的特点. 甲骨文在清朝光绪25年(1899)发现.当时的考古学家王懿荣生疟疾吃药,大夫所开的处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当从宣武门菜市口达仁堂买回要后,他发现"龙骨"上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