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使用同意书怎么写
土地使用同意书
立同意书人xxx同意无偿自xx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止,将座落于xx市xx区xx段xx小段xx地号之土地提供给xxx公司作为xxx计划之使用。
1、土地改良物同意无偿提供XXX公司或单位处理。
2、立同意书人应告知土地承租人、继受人及他项权力人有关同意书相关事宜,如有隐瞒或因设定他项权利、订有租约或以虚伪意思表示所及第三人权益,立同意书人愿自负法律责任,概与xx公司或单位)无涉。
以上绝无异议,恐口无凭,特立此书。
此致
( 使 用 单 位 )
立同意书人:(土地建物所有权人) 盖章:
住 址:
身份证统一编号:
联系电话:
付二:请与表格的形式列出关联人的明细资料、使用范围、使用方向等双方未尽事余。
2.怎么写批地审批报告
建设用地申请书 **县国土资源局: ****项目属******项目,该项目建成对****具有重意义,该项目位于县(区、特区)**乡(镇、办事处)**村,拟占用农用地**公顷(其中:耕地**公顷)、建设用地**公顷、未利用地**公顷),共计**公顷。
现该项目的前期相关工作已完成,特向贵局提出申请,并提供如下相关资料。 1、用地申请; 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批复或核 准文件; 3、建设单位有关资质证明; 4、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5、有资质的单位提供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及其备案材料和评审意见; 6、建设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7、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的审批文件(涉及林地的); 8、有资质的单位出具的拟征(占)用土地的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 9、补充耕地方案或说明材料,涉及25度以上坡耕地的,提供证明及确认材料; 10、经批准的土地复垦方案及相关材料; 11、经批准的社保方案及相关材料; 12、土地预存款缴费凭据; 13、其他相关资料。
申请单位: **年**月**日。
3.土地证明怎么写
土地证明范本国土资源局:兹有____________办理用地位置座落在_____________村(居委会),持有土地批准证书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变更)登记手续,申请使用土地的范围包括了本人位于其用地___侧的___________建筑物用地,即地号为________________的宗地图所示___号至___号界址线包含(穿过)的建筑物。该建筑物是由本人建造使用,所占用土地______________办理土地批准和土地登记手续,土地使用权属于_______________,现本人对该建筑物所占土地合并到_____________申请登记的宗地使用无异议。特此证明证明人(建筑现使用者):_________(签名)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4.简单的土地证明怎么写
格式如下(范例):
兹有本村村民___________,其宅基地坐落于_____________县_____________镇___________村____________组,宅基地户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成员: 。
该宅基地土地面积___________平方米,使用权类型为______________。因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暂未办理宅基地证,特此证明。
一般村委对于宅基地补办使用权证或者相关产权登记时会需要替村民开具宅基地使用证明,证明内容一般包含几个基本要素:宅基地使用权利人个人基本信息和家庭基本信息,宅基地的详细信息,使用权利的合法性证明还有村委的公章,只有盖了公章的证明才有效力。
村委会开的土地使用证明只能证明村委会把土地安排给了这个证明持有者,土地使用权还得国土部门重新审批决定。
而土地确权只能是一个单独的证,不能是证明,居委会只能给你出四邻界址的证明,根据具体的案情,有的时候有证明作用,有的时候则没有,不能一概而论。
5.求助
基本上证明都是通过政府部分进行审核盖章,然后才会给你一个证明文件。这个文件不是我们写的 另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家土地是父辈留下来的,那么就要有继承土地证明,这个要我们自己写证明到村或者镇里相关管理部分进行批复的,一下将这个文件的写法说明下: 继承过户承租市有土地申请书 申请书编号: 、土地座落: 市(县) 区(乡镇市) 段小段 地号。 原持有人 於年月 日过世,其前向贵局承 租前项租赁物,自即日由继承人 等承受并向贵局依规定办 理过户承租手续。 、前开租赁物在贵局核准过户承租前所积欠之租金或使用补偿金及罚 锾,过户承租人愿意代为缴纳。 、兹检附左列证明文件,请惠准同意办理 □1.原租约书正本及新租约书一式两份。 □2.最近已缴租金或使用补偿金缴款单影本一份。 □3.继承系统表(表内继承人应载明:「如有遗漏或错误者,应由申请 人即继承人负损害赔偿及有关法律责任。」)。 □4.被继承人死亡时,除户誊本及各合法继承人户籍誊本。 □5.继承人如有抛弃继承承租权时,应检附继承承租权抛弃书,并附 印鉴证明。 此致 承租人: 生年月日: 身分证统一编号: 住址: 电话: 年月日
麻烦采纳,谢谢!
6.批复的格式
批复是一种下行文,是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某一请示时使用的公文。批复一般是专门就某一事、某一问题的答复,内容都比较单一,而且是先有来自下级的请示,才有上级的批复。
一般来说,批复的核心内容是就请示的内容、问题表示上级机关态度,是同意还是反对,有不同意见等,都要在批复中直接申明。
批复的结构包括标题、主送单位、正文、结尾、发文机关几部分。
(1) 标题
标题包括批复机关、批复事项和批复文种三个部分。如《宏大公司对〈燕奇国际文化交流公司举办"燕奇杯"书法大赛的请示〉的批复》。也可只写批复事项及文种两部分,如《关于建立东风电机厂工会委员会的批复》。
(2) 主送单位
即来文请示的单位。其位置在标题之下,正文之上。批复是有针对性的,所以不可缺少主送单位。
(3) 正文
分为开头、内容和结语三部分。
开头一般注明批复的依据,用以说明是针对哪个请示所作的批复,要求写得严谨、明确。如"《燕奇国际文化交流公司关于举办'燕奇杯'书法大赛的请示》(燕奇字[1994]14号)收悉",然后,一般写如"经董事会研究,现批复如下"、"经研究,批复如下"等。注意不可简单写成"*年*月*日来文收悉",许多来文,究竟是哪份,很不清楚。
请示的内容决定批复的写法。下级机关只就某个具体事项请示,批复的内容亦简单明了,可直接表态,同意的就写肯定意见,不可意的要提出有根据的、有针对性的缘由。有的批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则需上级机关较为详细地写明批复态度,充分阐明理由。还有些批复可在同意的前提下,原则性地提出希望。如"希望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在发扬我公司的企业文化传统方面,作出努力"。
结语使用的语言要简短,语气要坚决,态度要鲜明。
对请示的批复一般分三种意见:完全同意,不完全同意、完全不同意。意见不同写法也不同。
完全同意的批复可以不写同意的理由,只明确表态。如:"你部银水字[1994]4号请示收悉,经董事会研究,同意银水湖旅游度假村提前开工(日期为1994年6月6日)。"
下级单位的请示,受政策和具体情况限制有时不能得到完全同意的批复。在写此类不完全同意批复时先说明同意部分,再讲清不同意部分及其原因。如:"你部公关字[1994]12号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购制'486'电脑一台,但囿于经费所限,暂不同意购制轻型印刷设备。"
完全不同意的批复,一定要讲明不同意的理由和根据。因为对下级的请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所以要在周密的思考和研究后,清楚、肯定、有针对性地答复下级请示,不能使用有歧义的词语。也可在发文之前,先向下级单位讲明理由和依据。
(4)批复的结尾多用"此复"、"特此批复"等习惯用语。
(5)发文机关、发文日期也是不可遗漏和忽视的部分,并且要书写完整。
(二)批复的写作范例
例文1
**市**区人民政府
*政批[1998]第3号
关于组建**集团的请示的批复
**实业总公司:
你公司**[1998]1号文收悉,经区政府研究,同意你公司组建**集团,特此批复。
**市**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九日
(盖章)
主题词:机构 组建 批复
送:区财贸部、区经委
**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印发
共印9份
7.批复范文
批复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构成。
其中正文包括批复引语、批复意见和批复要求三部分。 范文: xx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纳税人首次办理涉税事项的请示》(深国税发〔xxx5〕115号,以下简称《请示》)收悉。
鉴于xx市实施“四证合一”登记新模式,由工商部门采集纳税人基础信息、登记注册的实际情况,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同意你局在纳税人首次办理纳税申报或领用(代开)发票时,再对纳税人进行税种(基金、费)核定,税种(基金、费)范围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税种核定后,纳税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连续按期纳税申报。
二、同意xx市地税局取消增值税、消费税附加税费的零申报,通过国税、地税合作和风险管理,实现强化征管的目的。 三、请你局按照《请示》中提出的配套管理措施,做好相关工作,减轻征纳双方负担,提高征管效率。
国家税务总局 xxx5年7月31日 扩展资料: 写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1、从既有的批复定义和使用实际看,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时使用的文种。依法行政讲究职权法定,每个行政机关都有自己独立的法定职责,需要经过“请示”而为的事项越来越少,上级行政机关面对请示,要看是否有必要“批复”。
2、对于应当由下级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事项,虽有请示也不应批复(即使需要指导也应采用其他方式)。便于明晰职权,分清责任,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避免文牍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便于管理相对人寻求救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