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行诗怎么写
希望这个能帮到你!加油!吼吼~~~关于“三行诗”的“十句话” 文/寒山石 微型诗是一种有着严格限制的独立诗体。
这种限制性主要在行数。所以我们把微型诗定义为三行内、一般不超过30字的诗。
我以为准确、全面的理解这种限制性,需要把握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微型诗是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1—3行的“小小诗”。 对于诗的分类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但我个人倾向于10行以内为小诗。这也是相当一部分诗家的共识。
著名诗人于沙对此作了这样的综述:“诗评家们,把小诗的建行定在一至十行之内。”(《于沙小诗选》卷首小语,1998年出版)。
著名诗人杨星火主编的专刊小诗的《琴与剑小诗》(1997年创刊),也申明只登1—10行的小诗。微型诗的倡导者穆仁先生在《小诗杂识》一文(刊于1993年《中外诗歌研究》杂志)中为此提出了一点承先启后的理由:“我倾向于十行以内算小诗的看法,为了保持现代口语的自然,为了包容略为复杂的情境,让它超过旧体律诗一两行,对发展现代小诗是有利的。”
而微型诗正是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这种分离反映了人们认识的精细化,也是诗体创新的需要。所以重庆《微型诗》创刊辞云:“微型诗是从小诗中生发出来的一个分支。
由于人们业已习惯的小诗句式是四行的绝句,因此,比小诗更小的微型诗的句式,是一至三行。‘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着一种更为精细、精审与精制的艺术营造,同时也开拓了生活与诗的新天地。”
因而,我觉得可以界定1—3行为微型诗,4—10行为小诗。同时,我以为,古诗有所谓起、承、转、合之说,那么1--3行的难以起、承、转、合和4--10行的可以起、承、转、合,本身就给微型诗和小诗提供了不同的抒写空间和表达方式,对于我们无论是从理论探讨上、还是文本创作上推进微型诗和小诗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遗憾的是,尽管小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涌现出了不少精品,其影响力和大众接受面也远远超过微型诗,但从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对小诗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没有象微型诗这样出现有影响力的网站、纸刊和比较系统的诗学观念。 第二,1—3行的微型诗是一种独立的诗体。
既然微型诗是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那么就必须把微型诗作为一种独立的、具有自身内在规定性的诗体来看待、来尊重、来创作、来探讨。如同小说可以划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一样,以诗歌长短来划分,诗歌也可以划分为剧诗、长诗、中长诗、短诗、小诗和微型诗。
因此, 微型诗,不是长诗的压缩,而是一种独立完整的诗歌文本,是诗歌大家族里的一个成员,是“诗歌王国的微雕艺术”,它和剧诗、长诗、中长诗、短诗、小诗平等地坐在同一条长凳上,只是个头有大小而已。所以,必须首先确立微型诗的“诗体意识”,并在与其它诗体的比较中研究它的理论特征和文本创作。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长诗、短诗,有的人喜欢小诗、微型诗,没有必要强求一律。何况,玩“长枪”的也可以玩“短枪”,耍“小把戏”的同样可以唱“大戏”,完全取决于个人之喜好。
这也是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容精神。 第三,微型诗是三行内的诗,超过三行就不是微型诗。
无论一首诗有多少个字数,也无论一首诗排列成多少行,只要多于三行,就不是微型诗。这就是微型诗的“规矩”,这个“规矩”也是微型诗之所以从小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诗体的基本特质。
微型诗体,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写作手法等等的任何探索和创新,都必须在这三行之内的“小天地”寻找自己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这是对“自由”的“限制”,唯有这样的“限制”才使微型诗从小诗中脱颖而出,也才确定了它在诗歌王国中作为一种“微雕艺术”、一种独立诗体的地位。离开了这一质的规定性,就根本不可能有微型诗的充分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不能为了三行而三行,把原本不是三行的诗硬性拼凑成三行,而破坏了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和示意。比如韩瀚的代表作《重量》: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有人硬是把它“修正”成三行诗: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这种为了“三行”而拼凑“三行” ,导致原诗的节奏和重心打打折扣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如同龚自珍《病梅馆记》所云,是一种“斫直、删密、锄正”,以致成“病梅”的做法,所以还是“纵之顺之”,符合诗歌内在的节律为好。
诗,应该是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抒写,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不削足适履,该多少行,就多少行。只不过多于三行,就是小诗、短诗甚或长诗了。
这应该作为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 第四,微型诗的三行是不含标题的。
没有那一种诗体把标题也计作一行,但标题是构成诗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一篇文章的标题靓丽新颖与否,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文章的质量。
好的诗题往往是传达诗作主旨、内容和意蕴之神的“眼睛”,用一双动人的眸子和迷人的眼神,给人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由于微型诗限定在三行以内,标题的恰如其分比起长诗、。
2.小学生写微诗,关于中秋的微诗
《人间天上》
秋风送爽,夜儿微凉
运河桥上,淡看长风逐浪
秀水倾天,一袭明月轻摇晃
江南夜光,玉宇琼楼尽辉煌
两岸固立,火树银花两相望
咫尺近在,各担风雨各逢霜
秋有几何,一壮杨柳绿又黄
流水何方,经年来去落又涨
浪敲岩石,借问岁月多沧桑
孤箫悠扬,盖过喧嚣传四方
旧景独好,鲜见游人驻足赏
箫声独唱,哀乐双生皆难忘
秋夕佳节,美景当年画里赏
今宵良辰,旧时人别来无恙
你若离去,后会无期愁断肠
拾阶轻上,斑驳亭台青瓦凉
不问夜长,闲数游船频过往
爱上风光,逗留人间胜天上
3.微型诗的创作方式
时下微型作品几为时代主流,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然,人们对长篇大论失去了耐心,这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浮躁特征,但既然存在了就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对此不欢呼也不踏贬,由着它去便了。
简单更让人接受,简单中也能出真理。说到微型诗的创作,可以从以下两点谈起:1、微型诗的随意性。
随意不是随便,更不是东拈西拿的拼凑。诗歌是文学作品,人之所以称为高级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思想。
人对所见事物有所感想,便是文学的起始。微型诗没有古典诗歌格律的要求,所以就有了它的随意性。
你可以寓意,你可以抒情,你也可以边随意边抒情。在写作微型诗之前,你应当在脑海里明确两点:一、我要写什么;二、我要怎么写。
一份内心的感情,你要用微型诗表现出来,你在脑海里有了一个写作的轮廓,你可以先把它用普通散文的形式写出来;有了成型的散文框架后,你就要开始“缩文”了,把华丽的辞藻扔了,把主干留下来,再进行加工,便可以成为一篇微型诗了。当然,在微型诗的实际创作中,并没有特定的程序,当代诗歌形式已经趋于松散的自由体。
2、微型诗的立意微型诗创作应当遵循“先因风起皱而后扬波”的道理。也就是说,在动笔之前,先对某一个有了感觉的事物进行提炼,找出其中最闪亮的东西,从中挖掘出其内涵,确定自己的表达方向,然后再对其本身进行剪裁,使其情节完全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向,如果不够,还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一些情节来为主题服务。
这其中有一个提炼加工的过程,说得再通俗些就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比生活更高。 对于微诗,各家说法不一,定义一直较为模糊,经过这几年的接触,给我总的感觉;微诗是一种现代化的,超时速的,跨空间的,取长诗及古诗之精华,去传统文艺之沉长和糟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髓的,明朗的,让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文学体裁, 对于诗歌,它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也应该有包容之关系,因此对于文学来说,可以说它是一种独立的体裁.在我国微型诗并不是当今才涎生的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初,微型诗就流行诗坛.说代表作家数冰心,她出版的《繁星》《春水》都是微型诗的前期代表作品.另外还有宗白华的《流云小诗》,也是中国现代诗坛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微型诗作品集.根据微诗(包括微型散文诗)的特点,笔者以为写好微诗应该从短\快\美\空四字入手.微诗的短A.微诗,顾名思义,微者短小也.从其名,便也明确微诗要以短小为基本要求.B.从诗作者的创作来看,微诗一般为100字以内,以三行为限的短体诗歌(微型散文诗则一般为三段,被除数不超过300字).可以这样说,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突飞猛进,人人都在赶时间,人人都在向时间要绩效,空闲的时间和空间实在太少了,他们也就要求闲暇时能够有一些短小,精华,有劲的精神粮食补充他们疲乏和劳累的精神世界,调节强烈的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因此,许多短小精悍的文学艺术作品便应运而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微诗.微诗的快即时效性A.微诗要生存,首先要适应社会的快节奏.这也在短.B谈了.B.任何文学作品都有褒善抑恶的作用,微诗也不另外.更何况微诗是顺应潮流的产物,因此,其快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中国微诗论坛上唐淑婷诗友所作之<<跪行路>>堪称时效性的典范: 《追求》(组诗)文/跪行路(题记:贵州乡村残疾教师陆永康36年如一日地跪在讲台上讲课。
(一)动地的木鞋声禅语折而不曲的师魂(二)山路撕咬 每一跪(三)讲台上的曲膝教学生做 直立的人(四)三十六载跪行路导盲(五)身躯跪下许多人看到一座山 拔高微诗的美A.微诗的结构美,诗文的结构之美,这里的结构之美包含对汉语文字的解析。这类作品不仅能让读者感觉到赏心悦目,体现现代人结构生活的需求,体现人类的本能之唯美心理,更能体现汉语言文字的那种精神精致完美的结构。
如韩振球的《春》《夏》《秋》《冬》以及非马的《砖》:《春》日子被几个可怜的人牵制着在,生生世世中轮回《夏》目光阴郁文章虚伪火热的诗情——反反复复的回忆《秋》曾经生意昂然的生命被这无形之火锻铸成这,漫天憔悴的风景《冬》谁的文字水一样的在水上徘徊?澎湃?《砖》作者:非马叠罗汉看墙外面是什么B.微诗的音乐美,古往今来诗歌的音乐美是众多诗者我最终追求,在微诗创作上也有许多追求和创作者音乐美的诗者,如:《蜻蜓》蜻蜓飞呀秋色把妹妹的心事炫成一副画《 笑》放开眼神的长线把春天飘在奶奶的脸上《阳光》阳光象美丽的麻花辫缠着游子的身体石头开花,一地纯真的童年赖杨刚的这几首,就很好的体现了微诗的节奏,韵味等诗的音乐美.C.微诗的想象美,但乏文学类作品都存在着想象美,微诗中的想象美更具经典性,短短的两三行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想象,何其美哉,在中微论坛上这样的诗作,随处可见,并且不泛有佳作,如:《孵化》文/张步伐夜色是蛋清我是蛋黄梦正孵化着我《梅》--张明昭一声 冷艳的笑惊栗了寒冬D.微诗的意境美,意境是诗的灵魂,没有好的意境,就可以说无所谓好诗,微型诗如何体现自身的意境美,也是创作。
4.怎么写这首诗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搜索“微诗词”后关注,可以求藏头表白诗、打油诗、爱情诗、祝福诗等等。
诗是诗人对当时情景及所处环境感受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离骚体、古诗体、近代诗还是现代诗都不过是诗的一种形式。
最优美之处在于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来闪现出诗的时代光环。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称。
5.怎么写诗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的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
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
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