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算盘怎么算
从右往左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以此类推。最右边第一竖排,下面五个珠子代表一二三四五。当到五时,就拨动上面一个珠子。下面一个珠子代表一。上面一个珠子代表五。当第一竖排满十了就进到十位。同理。后面也一样。
扩展资料:
相关术语:
1 空档:某一档的上、下都离梁的时候,叫做空档。空档表示这一档没有记数,或者表示0。
2 空盘:算盘的各档都是空档是,表示全盘没有记数,叫做空盘。
3 内珠:靠梁记数的算珠,叫做内珠。
4 外珠:离梁不记数的算珠,叫做外珠。
5 拨上:是指将下珠拨靠梁。
6 拨下:是指将上珠拨靠梁。
7 拨去:是指将上珠或下珠拨离梁。
8 本档:是指正要拨珠记数的这一档。
9 前档:是指本档的前一档,也叫左一档(位)。
10 后档:是指本档的后一档,也叫右一档(位)。
11 漂珠:拨珠时用力过轻,不靠梁不着框,浮漂在档中间的算珠。
12 带珠:拨珠时,把本档或邻档不应拨入或拨去的算珠带入或带出叫带珠。
13 实珠:靠梁表示正数的算珠。
14 虚珠:也叫负珠,是指算珠拨到既不靠梁又不靠框,表示负数的悬珠。
15 置数:也教布数,按照计算的要求,把数字拨入算盘,为计算作准备。
16 档位:也叫档次,是指档的位次。
17 错档:也叫错位,是指运算过程中未将算珠拨入应拨的档位。
18 隔档:也叫隔位,是指本数位左右空一档的第二档(位)。入隔位乘法中两数相乘,积的个位打在被乘数的右两位上;隔位除法中隔位商几,指的是被除数首位的左两位。
19 进位:是指本档加上一个数后,大于或等于10,须向前位加1,叫做进位。
20 退位:是指在本档减去一个数时本档不够,许向前面一位减1,叫做退位。
21 首位:也叫最高位,是指一个多位数的第一个非零数字为首位。如3284中的3,0.0726中的7。
22 末位:也叫最低位,是指一个多位数的最后一个数字。如3275中的5,一二○中的0,481.29
中的9。
23 次位:实质一个多位数的第二个数字。入3865中的8,0.4178中的1。
24 实数:古算书中通称被乘数和被除数为实数,简称实。
25 法数:古算书中通称乘数和除数为法数,简称法。
26 乘加:是指被乘数每位乘以乘数各位,在算盘上一边乘一边加积数。
27 乘减:也叫减积,是指每位商数同除数相乘,乘积在被除数里减去。
28 除首:是指除数的最高位数。
29 积首:是指积数的首位数。
30 商首:是指商数的首位数。
31 估商:在除法中,需求得每一个商数,就要用心算,估出被除数是除数的几倍,这种心算过程叫做估商。
32 试商:也叫初商,是指在估商时初步求得偏大或偏小的商数,叫做试商。
33 置商:也叫立商,是指把试商拨入算盘。
34 调商:置商后,经乘减证明,试商不正确,需要调整初商。
35 确商:置商后,经乘减证明,试商不大也不小。
36 除尽:是指被除数除以除数,除到某一位,刚好无余数,叫做除尽。
37 除不尽:是指整除出现无穷循环或不循环小数时,不能除尽的除算。如:1÷3=0.333……
38 余数:不能整除的除法,在商数求到各位或预定的某数位时,被除数中减剩的数叫做余数。在运算过程中,往往被除数郊区每次商与除数的乘积都有剩余的数,通常也叫做余数。
39 退商:初商过大,把它改小叫“退商”。
40 补商:初商过小,把它改大叫“补商”。
41 假商:在除法运算中,为了计算便捷,先确立一个商,再经过调整取得确商。先确立的商,叫做假商。
42 清盘:拨去各档靠梁的算珠,使全盘成为空盘,叫做清盘。
43 全盘练习:算盘所有档上,或大部分档上作拨珠练习,以及按基本运算法则进行全面练习,叫做全盘练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算盘
2.算盘怎么算
算盘计算:1、直加直减类:直加:口诀为“加看外珠,够加直加” 例2+6直减:口诀为“减看内珠,够减直减” 例8-72、凑5加减类:凑5加:口诀为 “直加不够,下5减凑” 例4+2(下5减2的凑数3)凑5减:口诀为“直减不够,去5加凑” 例8-4(去5加4的凑数1)3、满10加减类:满10加:口诀为“本档满10,加10减补数” 例7+8(十位加1,个位减8的补数2)满10减:口诀为“本档不够,减10加补数” 例10-6(十位减1,个位加6的补数4)每一栏珠子代表一个数位的值。
因此,从右数第一栏应该是个位 (1-9),第二栏是十位(10-99),第三栏是百位(100-999)等等。现存的算盘形状不一、材质各异。
一般的算盘多为木制(或塑料制品),算 盘由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算珠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为9档、11档或13档。档中横以梁,梁上1珠,这珠为5;梁下5珠,每珠为1。
扩展资料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算盘。
3.算盘的作文怎么写
在桌子上住着一个计算器和一个算盘,他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有一天,两个小男孩一起做数学题,两个孩子便用计算器算题目,边说:“计算机算的真快,不想算盘那样,慢死了!”计算机听后,得意洋洋地说:“哼!本来就是。”另一个小男孩说:“计算器算的就是快,一会儿的功夫就算完了。”
计算器听了心里暗想:看来我的名气还真不小,哪像算盘,一点儿名气都没有,要让我跟它比,问都不用问,肯定是我最好,所以我要和它一刀两断。从此以后,计算器再也不和算盘一起玩了,算盘在家做了许多好吃的年糕,就拿了一些给计算器,算盘把年糕给了计算器,计算器说:“把年糕放这儿,你就走吧!”算盘问:“计算器,你怎么了,为什么天天都不理我?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你跟我说,我一定改!”计算器说:“就凭你,哼!还没我的功能先进呢,一点儿也不配与我交朋友!”算盘伤心地哭了。
老师听见了算盘的哭声,急忙赶了过来,问算盘是怎么一回事,算盘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老师,老师听后,对计算器说:“计算器,你不能瞧不起别人,知道吗?你还是根据算盘的功能制造出来的呢!没有它哪来的你?再说了,在人们还没有计算器的几百年里做数学题、算帐、做生意等,都用算盘。”计算器听后羞愧地低下了。
4.算盘乘法怎么算
。
这个都是口诀算啊,你看口诀就能懂了吧,不然还有什么,别的最多是口诀翻译珠算除法有归除法和商除法两种. 归除法用口诀进行计算,有九归口诀,退商口诀和商九口诀. 九归口诀共61句: 一归(用1除):逢一进一,逢二进二,逢三进三,逢四进四,逢五进五,逢六进六,逢七进七,逢八进八,逢九进九. 二归(用2除):逢二进一,逢四进二,逢六进三,逢八进四,二一添作五. 三归(用3除):逢三进一,逢六进二,逢九进三,三一三余一,三二六余二. 四归(用4除):逢四进一,逢八进二,四二添作五,四一二余二,四三七余二. 五归(用5除):逢五进一,五一倍作二,五二倍作四,五三倍作六,五四倍作八. 六归(用6除):逢六进一,逢十二进二,六三添作五,六一下加四,六二三余二,六四六余四,六五八余二. 七归(用7除):逢七进一,逢十四进二,七一下加三,七二下加六,七三四余二,七四五余五,七五七余一,七六八余四. 八归(用8除):逢八进一,八四添作五,八一下加二,八二下加四,八三下加六,八五六余二,八六七余四,八七八余六. 九归(用9除):逢九进一,九一下加一,九二下加二,九三下加三,九四下加四,九五下加五,九六下加六,九七下加七,九八下加八.空档:某一档的上、下都离梁的时候,叫做空档。
空档表示这一档没有记数,或者表示0。 空盘:算盘的各档都是空档是,表示全盘没有记数,叫做空盘。
内珠:靠梁记数的算珠,叫做内珠。 外珠:离梁不记数的算珠,叫做外珠。
拨上:是指将下珠拨靠梁。 拨下:是指将上珠拨靠梁。
拨去:是指将上珠或下珠拨离梁。 本档:是指正要拨珠记数的这一档。
前档:是指本档的前一档,也叫左一档(位)。 后档:是指本档的后一档,也叫右一档(位)。
漂珠:拨珠时用力过轻,不靠梁不着框,浮漂在档中间的算珠。 带珠:拨珠时,把本档或邻档不应拨入或拨去的算珠带入或带出叫带珠。
实珠:靠梁表示正数的算珠。 虚珠:也叫负珠,是指算珠拨到既不靠梁又不靠框,表示负数的悬珠。
置数:也教布数,按照计算的要求,把数字拨入算盘,为计算作准备。 档位:也叫档次,是指档的位次。
错档:也叫错位,是指运算过程中未将算珠拨入应拨的档位。 隔档:也叫隔位,是指本数位左右空一档的第二档(位)。
入隔位乘法中两数相乘,积的个位打在被乘数的右两位上;隔位除法中隔位商几,指的是被除数首位的左两位。 进位:是指本档加上一个数后,大于或等于10,须向前位加1,叫做进位。
退位:是指在本档减去一个数时本档不够,许向前面一位减1,叫做退位。 首位:也叫最高位,是指一个多位数的第一个非零数字为首位。
如3284中的3,0.0726中的7。 末位:也叫最低位,是指一个多位数的最后一个数字。
如3275中的5,一二○中的0,481.29 中的9。 次位:实质一个多位数的第二个数字。
入3865中的8,0.4178中的1。 实数:古算书中通称被乘数和被除数为实数,简称实。
法数:古算书中通称乘数和除数为法数,简称法。 乘加:是指被乘数每位乘以乘数各位,在算盘上一边乘一边加积数。
乘减:也叫减积,是指每位商数同除数相乘,乘积在被除数里减去。 除首:是指除数的最高位数。
积首:是指积数的首位数。 商首:是指商数的首位数。
估商:在除法中,需求得每一个商数,就要用心算,估出被除数是除数的几倍,这种心算过程叫做估商。 试商:也叫初商,是指在估商时初步求得偏大或偏小的商数,叫做试商。
置商:也叫立商,是指把试商拨入算盘。 调商:置商后,经乘减证明,试商不正确,需要调整初商。
确商:置商后,经乘减证明,试商不大也不小。 除尽:是指被除数除以除数,除到某一位,刚好无余数,叫做除尽。
除不尽:是指整除出现无穷循环或不循环小数时,不能除尽的除算。如:1÷3=0.333……;1÷7=0.142857142857……。
余数:不能整除的除法,在商数求到各位或预定的某数位时,被除数中减剩的数叫做余数。在运算过程中,往往被除数郊区每次商与除数的乘积都有剩余的数,通常也叫做余数。
退商:初商过大,把它改小叫“退商”。 补商:初商过小,把它改大叫“补商”。
假商:在除法运算中,为了计算便捷,先确立一个商,再经过调整取得确商。先确立的商,叫做假商。
清盘:拨去各档靠梁的算珠,使全盘成为空盘,叫做清盘。 全盘练习:算盘所有档上,或大部分档上作拨珠练习,以及按基本运算法则进行全面练习,叫做全盘练习。
5.如图的算盘表示的数是
图中算盘表示的数是:81520.00
算盘读数的方法如下:
1、算盘有分布在不同栏中的两排珠子,在每一栏的上面有两颗珠子,称为上梁,上梁的每颗珠子代表数字5;下面有五颗珠子,称为下梁,下梁的每颗珠子代表数字1。
2、算盘读数时先确定好算盘的个位数,从右往左依次为”个、十、百、千、万“,如图所示,个位的算珠上没有珠子,为0;十位的算珠上下梁有两颗珠子,为2;百位上上梁有一颗珠子,为5;千位上下梁有一颗珠子,为1,万位上上梁有一颗珠子,下梁有三颗珠子,为5+3=8。
扩展资料:
算盘常用的口诀:
1、加法口诀
不进位的加进位的加
直加满五加进十加破五进十加
加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
加二: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进一
加三: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进一
加四:四上四,四下五去一,四去六进一
加五:五上五,五去五进一
加六:六上六,六去四进一,六上一去五进一
加七:七上七,七去三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
加八:八上八,八去二进一,八上三去五进一
加九:九上九,九去一进一,九上四去五进一
2、减法口诀
不退位的减退位的减
直减破五减退位减退十补五的减
减一:一下一,一上四去五,一退一还九
减二:二下二,二上三去五,二退一还八
减三:三下三,三上二去五,三退一还七
减四:四下四,四上一去五,四退一还六
减五:五下五,五退一还五
减六:六下六,六退一还四,六退一还五去一
减七:七下七,七退一还三,七退一还五去二
减八:八下八,八退一还二,八退一还五去三
减九:九下九,九退一还一,九退一还五去四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算盘
6.算盘写作二十怎么写
算盘
自从有了计算器之后,大家都开始用计算器计算。虽然方便多了,可是大家却淡忘了算盘,只有在一些药店里见人打着算盘。
算盘的边框是木头做的,长27厘米,宽8.5厘米,一共有13串珠子,中间用木头隔开。上层的珠子代表数字5,下层的珠子代表数字1。当下层的4颗珠子满了(也就是4),还要加1时,就要“舍四进五”,也就是把下层的珠子退掉,进上层的珠子;当这串珠子满了(也就是9),还要加1时,就要“进一”,也就得把这串珠子退掉,在前一串珠子上进1。算盘是从左往右数的,分别是:十位、百位、千位……(反正和算数的数位一样)
算盘一般都用来计算商品的价格,和计算器用途差不多。
有这么一个关于算盘的故事:一家公司有俩位五六十岁的老头子管账,一个老头子对另一个老头子说:“你落伍拉,我们都开始用计算器啦!你自己一个人就等着加班吧!”另一位老头子没有搭理他,只是埋头打着自己的算盘。数年后的某一天,公司停电,电脑里的账本没存盘——白算。结果还是那打算盘的老头子厉害,没一会儿把“成山”的账本们全算完了。
你们看,现在科技虽然很发达,自动的计算器各式各样,可是在新科技的世界里我们不能忘掉算盘这个手动的“计算器”;它可是中化文化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啊!
7.算盘的计算原理是什么
算盘究竟是何时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查。但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东汉数学家《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注云:“刻板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可见汉代即有算盘,但形制与今不同。不过,中梁以上一珠当五,中梁以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又据徐岳说,他的老师刘洪曾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即曾传授珠算之法,可见至迟在东汉已出现算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学者刘因(1249-1293年)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全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剧中有这样一句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拔了我的岁数”。公元1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1450年 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详。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算盘,可见,早在北宋时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算盘了。
我国的算盘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筹算”就是运用一种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15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适算盘的规格。由于算盘普及,论述算盘的著作也随之产生,流行最久的珠算书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辑的《算法统宗》。由于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因而在我国被普遍应用,同时也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算盘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电子计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仍然在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
[珠算加减法]
珠算加减法要对准数位,从高位算起.
珠算加减法的口诀如下:
[ALIGN=CENTER]珠算加法口诀表
[img]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6/10/000905.jpg[/imga]
珠算减法口诀表
[img]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6/10/000935.jpg[/imga][/ALIGN]
口诀中第一个数表示要加上(或减去)的数,后面的“上一”、“去一”、“去五”、“退一”、“进一”等表示拨珠的动作与拨的数.
珠算加减法也可以不用口诀.不用口诀的珠算加减法,一般把加减法分为三类.
(1)直接加、直接减的.即本档上算珠够加就直加,够减就直减.如2+6,7-5.
(2)满五加、破五减的.即本档下珠不够加减时,需要动用上珠.加法用“加五减多”的方法拨珠.减法用“加多减五”的方法拨珠.如4+3=4+5-2,7-4=7+1-5.
(3)进位、退位的.即本档不够加减时,需要进位或退位.
加法用凑十加,减法用破十减.如4+8=4-2+10,12-8=12-10+2.
珠算加减法,可以先教加法,再教减法;也可以加减并教.教学时:(1)要讲清拨珠的原理和方法.(2)要指导学生根据规律拨珠,不要用口算算出得数后去改数.如教满五加、破五减时,要学生一看到加3,就想到2,拨珠动作是“下五去二”.珠算练习宜先用听算,这样便于教师对全班进行指导和检查.也可以进行加百子、九盘清等传统的练习.练习题还可采用表格的形式.如:
[ALIGN=CENTER][img]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6/10/001012.jpg[/imga]
[img]leadbbsfile/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6/10/001038.gif[/imga][/ALIGN]
8.关于算盘是怎么发明的
算盘的传说 黄帝时代有没有算帐先生,或者说,有没有能打会算的“会计”?当今人不得知晓。
传说,算盘和算数是黄帝手下一名叫隶首的人发明创造的。至今在农村还流传着隶首当初算账时,发明的中国式的“阿拉伯”字母。
80岁以上的年老人还会写、会用。这十个字母的写法:|、‖、?、*、?、?、?、?、夕、十。
比如三斤八两的写法“??”二斗四升写法是“‖*”十八丈布写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写法“?*”。 黄帝统一部落后,先民们整天打鱼狩猎,制衣冠,造舟车,生产蒸蒸日上。
物质越来越多,算帐、管帐成为每家每户每个人经常碰到的事。开始,只好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处理日常算帐问题。
有一次,狩猎能手于则,交回7只山羊,保管猎物的石头只承认交回1只,于则一查实物,正好还是7只。为啥只记1只呢?原来石头把七听成1,在草绳上只打了一个结。
又有一次,黄帝的孙女黑英替嫘祖领到9张虎皮,石头在草绳上只打了6个结,短少了3张。所以出出进进的实物数目越来越乱,虚报冒领的事也经常发生。
黄帝为此事大为恼火。 有一天,黄帝宫里的隶首上山采野果,发现一树熟透的山桃。
他爬上树边摘边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觉得口流酸水,肚内发胀,再没敢多吃,跳下树来,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发现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
他一个一个从地上拣起来,一数个,正好20个。他想:这十个桃核好比10张虎皮,另十个好比10只山羊皮。
今后,谁交回多少猎物,就发给他们多少山桃核。谁领走多少猎物,就给谁记几个山桃核。
这样谁也别想赖帐。隶首回到黄帝宫里,把他的想法告诉给黄帝。
黄帝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命隶首管理宫里的一切财物账目。
隶首担任了黄帝宫里总“会计”后,他命人采集了各种野果,分开类别。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猪;山桃果代表飞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论哪个狩猎队捕回什么猎物,隶首都按不同野果记下帐。
谁料,好景不长。各种野果存放时间一长,全都变色腐烂了,一时分不清各种野果颜色,账目全混乱了。
为这事隶首气的直跺脚。最后,他终于想出一种办法。
他到河滩拣回很多不同颜色的石头片,分别放进陶瓷盘子里。这下记账再也不怕变色腐烂了。
由于隶首一时高兴没有严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来一群玩童,一见隶首家放着很多盘盘,里边放着不同颜色的美丽石片,孩子们觉得好奇,你争我看一不小心,盘子掉地打碎,石头片全散了。
隶首的账目又乱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个个往回拾。
隶首妻子花女走过来,用指头把隶首头一指说:“好笨蛋哩!你给石片上穿一个眼,用绳子串起来多保险!”聪明人就怕人点窍。隶首顿时茅塞大开,他给每块不同颜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细绳逐个穿起来。
每穿够十个数或100个数,中间穿一个不同颜色的石片。这样清算起来就省事多了。
隶首自己也经常心中有数。从此,宫里宫外,上上下下,再没有发生虚报冒领的事了。
随着生产不断向前发展,获得的各种猎物、皮张、数字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来记账目。隶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
有一次,他上山寻孩子,发现满山遍野成熟红欧粟子。每株上边只结十颗,全部鲜红色的,非常好看。
他顺手折了几枝,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红欧粟子作算帐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过去已经失败过。隶首独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没主意了。
这时,岐伯、风后、力牧三个人上山采草药,发现隶首手里几串红欧粟子。人坐在地上发呆。
风后问隶首在想什么?隶首扭头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赶忙站起来,把刚才记账,算帐的想法告诉了三位老臣。风后是指南车创始人之一。
他听了隶首的想法,接过隶首的话说:“我看今后记账,算帐不再用那么多的石片。只用100个石片,就可顶十万八千数。”
隶首忙问:“怎么个顶法?”风后叫隶首把红欧粟全摘下来,又折回下十根细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颗,一连穿了十串,一并插在地上。风后说:“比如,今天猎队交回5只鹿,你就从竹棒上往上推5颗红欧粟子。
明天再交回6只鹿,你就再往上推6颗。”隶首说:“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颗,已经推上去5颗,再要往上推6个,那就没有红欧粟子可推了。”
风后说:“我问你,5个加6个是多少?”隶首说:“当然是11个!”风后说:“对呀!你就该向前进一位。从颗数上看,只有两个。
实际上是11个数。再有,如果猎队交回九只鹿,那你怎么记算?再进一位;9个加11个是多少?当然是20个。
从竹棒上的颗数看;只有两颗红欧粟子,实际上顶20个数。就是说,每够十个数,每够100个数,都要向前进一位。
比如,再有猎队交回80只鹿,那么怎么记算法?20加80,整100数,再进位,竹棒子颗数就成为一个红欧粟子。实际上它顶100个数。”
隶首又问:“进位后,怎么能记得下!”力牧接着说:“这好办,进位后,应划个记号。比如,十个数后边划个圈(10);100个数后边划两个圈(100);1000个数后边划三个圈(1000);10000个数后边划四个圈(10000)。
这就叫个、十、百、千、万。隶首明白了进位道理后,信心百倍增加。
回家作了一个大泥盘。
9.算盘是怎么用的
算盘是一种计算工具。
由框、梁、档和算珠组成。 算盘的四周叫做框,也叫做边。
算盘中间的横条,叫做梁。在算盘从上边贯穿横梁至下边的小棒叫做档,也叫做“杆”。
一般是九至十五档。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
计算时,可选定一档作为个位。从这一档向左数,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在个位的右边依次为十分位、百分位……。
算盘上的珠子,叫算珠,也叫算盘子,在梁下方的算珠,一般有5颗,也有4颗的。每颗下珠表示一个单位。
靠近算盘底边的一颗下珠,叫做底珠。在梁上方的算珠,一般有2颗,有的算盘的上珠只有一颗。
每颗上珠等于同档的5颗下珠。靠近算盘上边的一颗上珠,叫做顶珠。
算盘口诀 一、加法口诀表 直加 满五加 进十加 破五进十加 一 一上一 一下五去四 一去九进一 二 二上二 二下五去三 二去八进一 三 三上三 三下五去二 三去七进一 四 四上四 四下五去一 四去六进一 五 五上五 五去五进一 六 六上六 六去四进一 六上一去五进一 七 七上七 七去三进一 七上二去五进一 八 八上八 八去二进一 八上三去五进一 九 九上九 九去一进一 九上四去五进一 二、减法口诀表 不退位的减 退位的减 直减 破五减 退位减 退十补五的减 一 一下一 一上四去五 一退一还九 二 二下二 二上三去五 二退一还八 三 三下三 三上二去五 三退一还七 四 四下四 四上一去五 四退一还六 五 五下五 五退一还五 六 六下六 六退一还四 六退一还五去一 七 七下七 七退一还三 七退一还五去二 八 八下八 八退一还二 八退一还五去三 九 九下九 九退一还一 九退一还五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