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公安情报信息
不知道你是指的哪种情报信息。就我的理解而言,公安情报信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时的案事件线索情报信息,还一类是分析研判类的情报信息。
如果是案事件的情报信息,这个就没有什么范文,针对性很强,例如一个在逃人员,其活动轨迹、性格爱好之类的都属于情报信息。
如果是分析研判类的情报信息,又分为几种。1,、四类线索信息。四类线索信息就是政治性事件线索、暴力恐怖事件线索、群体性事件线索、综合性事件线索四类,这个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简单的范文,一会附在下面。2、警情研判类的情报信息。这一类情报信息一般都是110指挥中心或者情报信息中心专职情报员分析研判某一类警情得来的。例如盗窃案件,本周内盗窃案件有多少起,入室盗窃多少起,占多少比例,入室盗窃发案时间都是什么,频发时间是什么,多发地域是城区还是农村,作案手段等等,然后做出相应的预警信息,打防建议。3、还有一种公安信息,如果您不是在指挥中心或者情报信息中心工作的话,写的公安情报信息应该是公安信息,不带有情报二字的普通信息,一般也就是工作动态,经典案例什么的,我认为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四类线索信息(范文)
xxxx退休公安干部带人闯入学校殴打学生 5人被拘网曝XX县XX局退休领导X某,带头进入校园殴打学生。
校园监控视频一经发布,三天点击量超过14000次。XX县XX局回应称,X某等5名涉案人员已经被拘留。
网友
XX局退休人员殴打学生
三天前,网友“难以容忍的社会”在一家视频网站发布一段校园群殴视频,三天来,这段视频被广泛关注,点击量超过了14000次。
视频显示,X日下午X时X分,在X县民族学校X年级教室门口的走廊内,一对中年男女、一蓝衣学生和几名年轻男子动手殴打一名白衣学生,随后几名学生和他们打了起来。
该网友称,X县XX局正科级退休领导X某,带领X多名社会人员,进入X县XX学校,殴打学生,破坏正常教学秩序。他呼吁“还校园一个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孩子一个安心读书的地方”。
对于事发缘由,有媒体援引一被打学生家长的话称,“X月X日下午,我儿子在厕所与该校一名七年级男生发生了冲突,事后这名七年级的男生叫上了他的双胞胎哥哥,到我儿子的教室打了我儿子。随后,该男生又给自己的姥爷X某打了电话,半小时后,X某带领10多名社会人员闯进了我儿子的教室。”
警方
5名涉案人员被拘留
网友“难以容忍的社会”称,领头的是X某,是XX局退休领导,知法犯法。
对此,昨日下午,X县XX局XX科X承认,X某在XX局干过。但时隔久远,他也不清楚X某是什么职务。目前,X某等5名涉案人员,已经被拘留。
学生之间发生怎样的矛盾,引起了这起群殴事件呢?冯科长称,他只知道,群殴是学生之间发生争吵引起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需了解情况后给记者答复。
但截至昨晚8时,记者多次拨打X科长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分析:密切关注,防止舆论影响,杜绝少数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浑水摸鱼,煽动社会舆论,为其违法犯罪打造环境。建议网监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提高预警防范。
2.新闻通稿怎么写
新闻通稿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专利”。
他们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的需要稿件的媒体。这就叫做通稿。
后来,很多企业在对外发布新闻的时候,为了统一宣传口径,也会组织新闻通稿,以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 新闻通稿基本都是模仿平面媒体的稿件形式来写的,按照基本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消息稿和通讯稿。
简单的说,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对两种文体进行区别。报纸上新闻正文前面有某某报*月*日讯(消息头)记者某某人,然后才是新闻正文的,就是消息。
上来就是文章,最后才署作者名字的新闻,多数是通讯。企业的新闻通稿就是要模仿这些不同的文体,把需要传达的内容预先写好。
对于媒介公关经理来说,新闻通稿应该准备两篇以上,至少保证一篇消息,一篇通讯。消息中应该包括整个事件的过程。
通讯则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可以是整个事件组织的背景情况介绍、也可以是一些花絮或者是企业中参与事件的人物故事等。
下面是一篇消息型新闻通稿: 小学生一掷千金购“家当” 五星:开学手机、数码成新宠 上周末是春节后第一个双休,各个学校相应开学。家电市场并没有“节后冷似铁”,而是迎来了手机、MP3、电子词典等数码产品的热销。
记者从五星了解到,2月20日各学校相继开学,引来近期数码、通讯等产品在所有商品的销售比例中上升了8个百分点。不过,有不少没有大人监护的小孩独立购买价值不菲的电子产品,这一现象值得思考。
昨天下午,在人流如织的五星电器山西路卖场,一位特殊的顾客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位全身名牌的小男孩看中了一款价值1200元的电子词典,立即毫不犹豫的掏出现金欲将其买下。
工作人员见这位男孩独自一人,在没有家长伴随的情况下,购买金额较大的商品,出于对他的责任心,工作人员并没有立即把商品卖给男孩而是巧妙的问出了其家长的电话,并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谁知这位姓周的家长得知情况后,对五星工作人员高度的责任心表示了感谢,随后却称:这是孩子的压岁钱,他可以自由支配。
只要孩子高兴,随他怎么花。工作人员不由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比我小时候富裕多了! 据五星电器的销售人员介绍,这种现象目前在各个卖场都有发生。
上周末,五星电器山西路卖场千元左右的电子词典就卖了有40多套。600元左右的MP3、1500元左右的彩屏手机最受学生的欢迎。
这类商品的销售比上周增长了40%。从商品销售占比来看,数码类、通讯产品本周在五星销售的所有商品中比例已经上升到25%,远远高于上周的17%。
3.报道怎么写
首先、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要素和特点。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必须包括新闻的六要素:即六个“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原因、什么结果),把这些要素写完了,要报道的该件事才算完整的。此外,还要具有新闻的四点个特点:即快、真、短、新。1、报道快。即报道要及时,要第一时间拿去报道,不要等过了几天才拿去,那就没有新闻价值了;2、事实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中的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绝不能道听途说或是凭空捏造;3、篇幅短。短,就是语言简明扼要,但简短要以内容充实、叙述清楚、重点突出为原则;4、内容新。“新”,指发生在一、两天之内的事件,同时,角度也要新,要选择新的报道角度,发掘新的东西,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印象。有人说,“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其次、新闻稿件要写好标题。好的标题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新闻稿件能有一个好的标题,那么就会给人以好的印象。新闻稿件的标题不一定要有文采、诗韵,最好就是整篇新闻稿件的中心思想,反映整个报道的主题,让人听了题目就能明白了整个报道的大概内容了。目前发现有些职工在写新闻稿件时连标题都没有,那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希望职工们养成写标题、写好标题的习惯。
第三、把握主题。一篇新闻稿件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一个活动或会议等的开展都有其目的和意义的,这应该在新闻稿件中体现出来。而有的职工却像记流水帐一样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完整记下来就算完了,那是没有意义的,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
第四、注意人称的使用。新闻稿件应该以第三人称来写,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称来写。有的职工却犯了逻辑性错误,在写新闻稿件时经常偷换概念,一会是第三人称,一会又换成第一人称,让人产生误会。如有职工在一篇新闻稿件中就出现这么多称呼:“我厂”、“我车间”、“该厂”、“该车间”……
第五、避免犯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经常看到有职工这样写:“稿件截止于 X月
X月不再收稿”,既然“截止”,为何还要加上一个“不再收稿”呢?还有些职工在写图片说明时:“图为职工正在抢修电机现场。”为何后面要加“现场”二字呢?那图片本来就是现场意思,而且我们意在抢修而不是现场。所以,在写新闻稿件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平时容易犯的语法错误,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第六、一稿一报。一篇新闻稿件报道一件完整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把几个报道放在同一篇新闻稿件报道,从而使其混杂化了。一篇一报可以使内容更集体中化,单一化。
第七、注意书写。新闻稿件首先入眼的是你的书写,如果写得龙飞凤舞,一团糟,那么审稿人根本就没心情再仔细看了,而广播的播音员或报纸的编辑更无法采用。新闻稿件应该书写工整、清晰,让人能看清楚,或是用打印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九、写新闻稿件时要注意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小”与“大”的关系。从小稿子写起,积小成大;二是“量”与“质”的关系。要“质”、“量”并重,以数量促质量;三是“等”与“找”的关系。要变等稿子为找稿子,当前许多车间都说没有题材可写,其实在一下的题材是最多的、最有价值,只是不去找罢了;四是“内”与“外”的关系。要把企业的事情放在社会的背景下去思考,深入挖掘新闻价值,例如保卫方面的新闻稿件可以上升到建立和谐工厂、和谐社会上去,节约成本可以提高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上去;五是“上”与“下”的关系。稿件既要符合上级的精神、企业的要求,也要反映基层的需求,代表群众的呼声。
查看全部4个回答
实惠好货,定金1元至高抵1111元!
京东商城
广告
5条评论
热心网友 7
2018-11-27 13:07
谢谢。
回复Ta
热心网友 1
2019-09-30 13:04
回复Ta
谢佳琦大本营
1
2019-09-15 10:14
没有用
4.信息报道怎么写
会在写会议报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会议本身的内容上.如果领导不是很重要的话,不应该把领导放在重要位置. 议报道的价值应当在于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不要为了会议而报道,建议你多看看优秀的会议报道 进一步改进会议报道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不仅中央非常关注,而且各家媒体也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我们从编者和作者两个角度来思考,觉得会议报道搞得不好,各有各的责任和问题。 首先,造成会议报道雷同、老套、乏味和缺乏创新,编者把关不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作者与编者同为一人时,有稿件放行权的领导层应负责任)。
一篇会议报道从"习作"变成"铅字"的过程中,编者握有版面安排处理大权。 现在会议多,会议报道也多,为了不影响与作者的关系,不"辜负"领导和组织出名挂号的愿望,相当多的编者对会议报道把关不严。
现象有三:一是怎么写怎么编。这部分编者过分地尊重和信任作者,认为反正会议报道是例行公事,只要如实反映事实就行了,不愿下气力精编细雕。
二是写多少编多少。会议不断,会议报道也随之"繁荣"。
会议报道要不要搞,回答是肯定的。但要有取舍标准,不能逢会必报。
重要会议进行报道不但必要,而且要妥善处理好。而一般性的会议(指没有新闻性的),一律亮绿灯则值得商榷。
三是不计效果如何。"编者出力,作者出名"。
会议报道好,作者声誉高;会议报道差,挨批的也是作者。而编者始终作为幕后无名英雄,出力多少无人知晓不说,况且还有"文责自负"进行约束,因而一些编者不关心宣传效果。
编者把关不严,大量的俗套的会议报道才有机会充斥版面,这是会议报道受议论的直接原因。强调编者用好手中权力不是有意为难作者,而是本着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为出发点,这也是能否成为名编辑的重要条件。
编者是把关人,其地位非同小可,要真正地履行好编者职责,就要牢固地树立新闻意识,做到认稿不认人,没有新闻的会议报道坚决不放行,使"劣质产品"没有可乘之机。 其次,造成会议报道往往无人愿看,无人愿读的状况,作者也难脱其咎。
应当承认会议报道既好写又难写,标准取决作者对会议报道的认识和把握。 会议报道好写,好在容易应付。
会议报道嘛,时间、地点,参加会议领导,以及会议主题,甚至连会议各类材料应有尽有。简单地对会议有关材料改造或摘录便成为一篇"不折不扣"的会议报道。
版面上某些会议报道,不是在什么什么思想指导下,就是与会者一致认为;不是会议议程的照录,就是首长活动的排列;不是文件的翻版,就是讲话稿成段摘引,于是会议报道出现了空话多、套话多、引话多、领导名单排列多,使会议报道失去了更大的读者群。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完成任务写作。
不少作者参加会议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来写会议报道的,只要动笔就算完成任务。于是图省事的作者便成了"文抄公",简单地抄一抄、编一编应付了事。
二是模仿别人写作。文无定势,但有共同规律可求。
一部分作者不愿在会议报道上下功夫(是应景的,很难挤进获奖之列),倒在走"捷径"上动脑筋。为了完成任务,找来别人的会议报道进行简单模仿,结果会议报道真的成了有固定模式的文体。
会议报道难写,难在突破条条框框,突破难有作为的观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就改进会议报道这项工程来说,作者是内因,编者和读者是外因。作者自己能否把握写作关尤为重要。
应该承认,造成一些水平低下的会议报道之所以走上版面,作为编者也是无奈放行。好稿在编,但写是基础。
过分地依靠编者不是长远之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编者人为地编造一些精彩的会议报道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每一位作者,特别是承担会议报道的记者或通讯员更应发挥作用,力争通过捕捉会议中亮点写出会议报道精品来。
捕捉会议中的新闻,改进会议报道,作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善于捕捉会议中的"花絮"新闻往往更能赢得读者,不仅反映会议,而且深化会议。
1983年初,四川省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选出新的领导班子。紧接着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四届一次全委会,新当选的省委书记杨汝岱发表长达五六千字的重要讲话,就四川省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两名与会的省报记者没有全面地报道会议,他们选择会议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发了一篇134字的消息。《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一文见诸报端,立即引起反响,并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跳出会议写新闻。参加会议受到各种信息的碰撞,可以目睹一些反常事实,只要作者及时把握,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
某单位召开年度表彰会议,只有两名相关首长到会,联想到长期形成的逢会主席台必有长长一排首长,与会作者采写了一篇反映这个单位改进会风不搞领导陪会的报道受到好评。丹东日报记者任传义参加市劳模、先进代表会,会议本身可写的东西很多,当他了解到30多个单位因计划生育超指标被取消出席会议资格,他便以失去参加会议资格单位为报道对象,写出一篇消息,结果获了奖。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1982年,但对今天改进会议报道仍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