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大步励志教育作文
立志,让我们雄心壮阔;立志,让我们放眼未来;立志,让我们勇敢地向前进。
——题记天气灰蒙蒙,下起了小雨。我们徒步走到文峰山中,心中是又怕又喜。
我是一个没有毅力,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的人。生活的点滴使我养成了这种性格,有些任性与自以为,在去文峰山的路上,我面对并不知路途的方向,有一些后退与胆惧,心中突然打着小鼓,一开始在路上跑跑走走,一直走下去,使我上气不接下气,使我有些坚持不住了,看到学校的车在身边跑过,多么想上车上坐着,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地,心中的渴望使我有了这个念头,可是别人都坚持我怎么能放弃,多么丢脸啊!强烈的自尊心鼓舞着我要 坚持,坚持,再坚持 。
可是心中却有些分歧。贪婪说: 自己重要,上去坐吧! 强烈的自尊心说: 你忘记来的目的吗?如果放弃不就是半途而废吧!不能放弃啊! 我沉思了一会,作出了重要决定, 坚持是最好的见证!一路上我口干舌燥,疲惫不堪,甚至有些麻木与不知所措,在来回的路上,加上小雨的洗涤,使我狼狈不堪。
终于到达了山顶,坐在山上往下望,好高,一切都清晰可见,那种站得高看得远的机遇与感觉使我有些得意忘形,感觉一切是那么美好,一切是如鱼得水,有种唯我独尊的自豪感一涌而上,第一次真正地深刻感受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特殊含义,让我明白了坚持的含义,让我有了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努力,让我可以有化目标为动力的恒心的勇气,使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加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与成功和发展,使我摆脱任性,走向一个全新的自我。
2.三大步励志教育作文
立志,让我们雄心壮阔;立志,让我们放眼未来;立志,让我们勇敢地向前进。 ——题记
天气灰蒙蒙,下起了小雨。我们徒步走到文峰山中,心中是又怕又喜。我是一个没有毅力,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的人。生活的点滴使我养成了这种性格,有些任性与自以为,在去文峰山的路上,我面对并不知路途的方向,有一些后退与胆惧,心中突然打着小鼓,一开始在路上跑跑走走,一直走下去,使我上气不接下气,使我有些坚持不住了,看到学校的车在身边跑过,多么想上车上坐着,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地,心中的渴望使我有了这个念头,可是别人都坚持我怎么能放弃,多么丢脸啊!强烈的自尊心鼓舞着我要 坚持,坚持,再坚持 。可是心中却有些分歧。贪婪说: 自己重要,上去坐吧! 强烈的自尊心说: 你忘记来的目的吗?如果放弃不就是半途而废吧!不能放弃啊! 我沉思了一会,作出了重要决定, 坚持是最好的见证!一路上我口干舌燥,疲惫不堪,甚至有些麻木与不知所措,在来回的路上,加上小雨的洗涤,使我狼狈不堪。终于到达了山顶,坐在山上往下望,好高,一切都清晰可见,那种站得高看得远的机遇与感觉使我有些得意忘形,感觉一切是那么美好,一切是如鱼得水,有种唯我独尊的自豪感一涌而上,第一次真正地深刻感受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特殊含义,让我明白了坚持的含义,让我有了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努力,让我可以有化目标为动力的恒心的勇气,使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加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与成功和发展,使我摆脱任性,走向一个全新的自我。
3.黑板报 三大步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励志教育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广义教育。
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道德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的赏识教育。
三大步励志教育,即“三大步育人模式”,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模式。主要是学生励志教育每日三大步,即是每天集体朗读励志信(读)、反省和填写成长记录(思)以及行动和自我评价(行)。对应于道德的三个层面,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一).励志信。
励志信是一封封有序的励志教育的纸质信函。在三大步励志教育中,励志信装在信封里,信封装订在教材《我们有话对你说》里,新版的《我们有话对你说》,每学段8封励志信。因为励志信采用了传统信函的收纳和装订办法,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生读完一封励志信期望下一封励志信,这种好奇,一封接一封,可以持续几个学期乃至整个中学[1]。枯燥的德育内容,用励志信的形式进行教育,是非常好的德育创新。收纳了信封的图书,因此而获得国家专利保护。
励志信的最高指导文件是《规划纲要》,励志信是励志教育四大体系的纲。励志信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依据教育激励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设计,既有德育内容又有励志内容。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德育现状,分学段设计,初中三学段、高中三学段。每学段设计八封励志信,分一学年完成。六学段分序列,循序渐进。根据学校德育现状,所有年级均可以从第一学段开始;每封励志信的阅读时间可以是三周、两周和一周;学校也可以创作“校本”的励志信。
集体朗读励志信。对学生集体朗读励志信,我们有要求。即是,全班同学,全体起立,挺胸抬头,双手捧信,齐声朗读。读信的时间全校统一规定,每封励志信每天读三次,一般的规定是读三周,三周以后才可以读后边的励志信。阅读励志信,周六日、节假日休息。
国旗下全校集体朗读励志信。在励志教育的实践中,对励志信的精选段落或者全部,每周升国旗的时候,全校师生集体朗读,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这种做法,仪式庄重,教育意义深刻。
(二).反思和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是学生每日三大步的第二步,是学生每天的成长记录,是一本成长册。在三大步励志教育的实践中,成长记录不只是学生的成长记录,更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成长记录的填写和批阅,根据积极心理暗示理论,课题组有一定要求。
学生填写的方法,要求“只记进步不记忏悔,只记快乐不记烦恼,因为进步和快乐的累积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助我前行。”在实践中,我们要求也可以记录心情和计划,因为只有如此才可以和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教师的指导才会更全面更深入。
教师批阅的时候,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给以肯定、激励和鼓舞。教师批阅的时间,更多的学校选择每天一次,有的学校是一周两次到三次,极少的学校是一周一次。因为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的学生一般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5-10位学生。对于十几位学生的成长记录,导师每天批阅,时间一般要用去至少2小时。这一点,对教师和学校来讲,是一个挑战,因为要挤占教学备课和批作业的时间。是走进学生心灵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还是依然每天的对号和错号?实验校的育人导师给出了答案,他们说,这样的育人是值得的,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
(三)行动和自我评价
学生每日三大步的第三步,是“行动和自我评价”,采用的办法是富兰克林式的简单评价。今天,克服坏习惯树立好习惯的过程中,给自己打分,你认为极好记4分,很好记3分,好记2分,差记1分。荀子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在填写成长记录的同时,还要反省自己,并且做自我评价。
4.三大步励志教育王军PPT
积极心理学与“三大步”励志教育 背景:2017年3月28日,在“三大步”励志教育成都简阳市石桥中学全国现场会上,“三大步”励志教育创始人王军老师作了题为《积极心理学与“三大步”励志教育》的主题报告,首次就积极心理学规律的相关研究及在励志教育中的应用向参会专家及代表进行了阐述。
核心概述:1.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发展史上一大重要进展,其给予学生积极力量和幸福人生目的,产生了革命性的育人力量。2.积极心理学在“三大步”励志教育中八个方面的典型应用。
内容要点:一、积极心理学规律对教育的革命性贡献:定义幸福的人生目的,给学生以积极力量。1.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历史。
从二战开始,心理学(psychology)将研究对象及内容逐步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从而形成了一门类似病理学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比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等(学习焦虑、学习苛求和学习绝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将幸福定义为生活常态和人生目标,相比之下,“回避”了人的心理问题。
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应用研究,为人们的幸福感提供的直接的技术支持。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即是其创始人之一。
积极心理学很早就被哈佛大学作为公共选修课,并在2006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目前在美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英国、意大利、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从2006年开始,相继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硕士、博士项目。2.积极心理学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
(1)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个体对已有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和欣悦感受);(2)使个体学会并保持乐观(乐观型解释风格);(3)使个体形成积极人格。二、积极心理学在“三大步”励志教育中的典型应用。
1.定义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依据积极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帮助学生从积极的角度观察自我、他人和社会,提高对积极因素的领悟能力,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启迪、塑造并坚定其人生信仰,使其获得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从而达到成人成才和幸福人生目的的教育。
2.制定励志教育教学大纲。“三大步”励志教育通过对积极心理学6大美德24项积极力量的研究,将其转化为道德认知的内容,并从当下中学存在的德育问题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切入,制定了励志教育的教学大纲。
3.心理资源和常态累积:每日常态和每周常态。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存在一定的积极能量积累,这种积累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能量,积极的人和消极的人,这种资源会有明显的差异,而心理资源主要为意志和行为提供心理的积极支持。
研究认为,青少年最消耗心理资源的活动是: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和抗拒诱惑,中国学生更多表现为在“被学习”、“被考试”、“被成长”中和与考试与家长的博弈中的消耗。心理资源低下或者耗尽的结果是:悲观、抑郁,堕落,失去信心,习得性无助。
“三大步”励志教育的英文名称为“三步积极教育模式”即“Positive Education of 3-step Model”简称“3stepPE”。“三大步”励志教育的核心贡献:对心理资源的常态积累。
每日常态: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第一步“读”,集体朗读励志信(对应于道德情感);第二步“思”,冥想反思并填写成长册(对应于道德情感);第三步“行”,自我评价道德行为。每周常态:1.主题班会课;2.主题活动课;3.全员育人导师制。
4.“三大步”励志教育课题组的核心贡献:习惯养成教育。关于心理资源,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就是习惯与心理资源的关系,研究认为,习惯行为不消耗或消耗极少的心理资源。
习惯,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行为,而反复刺激是改变潜意识的最好方法。一个德育主题,在“三大步”励志教育的德育模式中,持续进行二十一天,每天三次,同样的道德认知内容重复六十多次,大量的重复、高强度的正能量输入,成为学生改掉坏习惯、树立好习惯的强大动力。
5.冥想及在“三大步”励志教育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认为,冥想是增加心理资源的重要方式,通过冥想,可以调节情绪和注意力,并逐步累积个体的心理资源。
实际上,冥想在宗教、气功、太极和瑜伽中有广泛的应用。“三大步”励志教育中,关于冥想的应用是在第二步,填写成长册(对应于道德情感)之前,主要采取静思冥想。
道德情感的反省,是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6.对“学习型”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及成效。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5.励志教育的概念
励志教育是的信念教育。
信念是对观点、对人或对事的一种坚信的状态。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
信念有时是由目标产生,有时是由信仰产生,有时是由兴趣产生。总之,信念是一种念想,而且坚信。
励志教育的核心,是我们给学生什么信念。这种信念首先是前面讲的“志”,当然还有自信,还有道德。
“我是最棒的”,这是自信角度的信念。“我能讲文明我能有礼貌”,“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华魂”,这是道德角度的信念。
激励就是通过外界对人的刺激和影响,来调动、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要素有需要、动机和目标[①]。
教育激励是教育者为了满足学生成长、人才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需要,创设激发学生动机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②] 在教育激励中,信念就是学生对教育目标的坚信。
通过教育激励,我们要让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信念。前几年,山东有一所学校搞了“誓词激励”的“励志教育”特色办学,起床喊誓词、跑操喊誓词、课间喊誓词。
这种激励产生了一定程度激励作用,很多学校竞相仿效。几年后,这种以高考为目标的激励被教育厅叫停。
之后,对励志教育,人们的认识停留在考大学上,认为教育励志就是举拳头喊口号,就是考北大清华,就是精英教育大众化。高考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必然会贻害学生。
我们的励志教育一定要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激励。而这种信念一定要是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并且兼顾社会需求的。
还有,爱恨情仇功名利禄,能不能成为学生的信念。这些刺激,对人尽管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但是作为学生的信念肯定不行,因为狭义的爱,以及“恨情仇功名利禄”,考虑的主要角度是个人,没有兼顾社会。
只有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信念才是正确的。当然,广义的爱心,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生命,是非常值得倡导的。
信念需要培养,以致铸造。教育的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现阶段。
课题组根据积极心理暗示理论、教育激励理论和道德认知的“顺从认同内化”理论,采用了“三大步育人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集体朗读励志信”为主的“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以“批阅成长记录”为主的“导师每月三大步”,以“主题班会”为主的“班级课程体系”,等等。
这种模式,简单而独到,成效明显。 励志教育不只是信念教育,更重要的是 在励志教育的实践中,课题组把学生必须接受的道德内容,写在了励志信里,通过“三大步模式”和全员育人导师制等科学理论,对学生进行实施。
因为德育和励志教育的结合,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德育效果。首先,让我们重新学习一下这个用的非常频繁的“德育”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对德育的概念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胡守棻(fēn)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认为:“德育即是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根据德育的概念看来,课题组根据《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德育课程大纲,把德育内容,由浅入深的、成序列的编排成以励志信为主导的德育读本《我们有话对你说》,完全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集体朗读励志信,就是一个德育过程,是课题组推广的主要德育模式。
课题组认为,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比如爱国、诚信和责任等核心的民族道德品质,无需论证,我们必须让学生无条件接受,通过“顺从-认同-内化”的科学认知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课题组把这些内容写在了励志信里,通过励志信的神秘感,应用积极心理暗示的办法,采用集体朗读励志信的做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理论上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
实践中德育成效也较明显。在孔子故乡曲阜的曲阜一中,对5000名在校学生实施了三大步励志教育,半年后,对5000名家长进行了“曲阜一中励志教育普查”,调查共设置了10个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三大步励志教育非常赞同的占93%,93.1%的家长认为孩子“变得自立、自强、自信”或者“学习勤奋刻苦,成绩明显进步”,95.2%的家长认为,集体朗读励志信等方法可以“唤醒孩子的良知,激发生命潜能”。根据德育的概念分析和实践数据证明,我们认为,集体朗读励志信为主的“三大步育人模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
是很好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结合励志教育,遵守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和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仍是德育对象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
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过程。”
[③] 教育一定要遵守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德育过程,如果对德育对象考虑不足,那一定是反德育。
所以,课题组倡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兼顾道德教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三大步励志教育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