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的象形字是怎么写
由于“王”字有不同写法,解释不同,但都不是象形字。1、指事说。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说:“一贯三为王。”按照他们的解释,应为指事字。《说文解字》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2、会意说。从一从士。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上面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当“皇帝”出现后,“王”变成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
根据甲骨文,大在地上
《广韵》大也,君也,天下所法。
2.王字连笔字怎么写
王字连笔字笔顺图一、王 【wáng】 【 wàng】 王字有两个读音,读作【 wàng】时释义:1、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2、称王、做皇帝 3、胜过读作【wáng】释义:1、(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2、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3、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4、姓氏二、字形变化三、组词王法 王爷 王公 天王 王国 王后 君王 小王 王子 大王 蜂王 猴王 龙王 封王扩展资料王(拼音:wáng、wàng)是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王是指事字,甲骨文像斧钺之形,“王”便是以斧钺象征王权。
本意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就成为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项,如:诸侯王、亲王、郡王等。
也指在某个领域、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如:故事大王等。以上义读wáng。
“王”一般作为名词,但有时也作为动词使用,指称王,多用于古代汉语中,读wàng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
3.王字怎么写啊
乐器之王;拜他为王。
本义:天子,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 作皇帝,称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国,王法。 10. 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王久不至。帝与王一也。
汉有天下。——《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西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韩信先被封为齐王,有天下曰王,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
——《尔雅》 13,王巴、蜀。——《史记·留侯世家》 2,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王土(天子的土地)。
王此大邦。[1]详细解释 (一)王wáng 〈名词〉 1造字法,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 沛公为汉王;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王务(朝廷的公事);王机(朝廷的政事);王体(朝廷的大政方针)。
9. 王朝。如:王轨(王朝的秩序。
. 象形字,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位次于皇后)。
6. 从秦代开始;王制(王朝的制度)。 8,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 3。[2] (二)王wàng 〈动词〉 1.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制度):王人(国君);王女(古时封王者之女);王吏(天子或国君的官吏):擒贼先擒王;泛指达官贵人),斧钺为礼器。
14. 冠军。如:拳王,楚,公子王孙,王朝(cháo )。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4 五笔86&98:GGGG 仓颉:MG 郑码:CA 笔顺编号:1121 四角编码. 统治者;主宰者。
如:王化(以仁义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职官):王庭,王廷(朝廷),因秦制称帝. 姓:王姓:(主)会意字,从一从土,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诗·大雅》 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 秦地可尽王。 12. 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王车(王之车乘)。
4. 春秋时;王志(天子的意向),不制其侯王. 又如。——《荀子·王霸》 制其守宰;王使(天子或王侯的使者);王政(国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
——《国语·越语上》 请勾践女女于王。——唐· 李朝威《柳毅传》 11,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商君书》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1] (二)王wàng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而参通之者。
3:王天下,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
如,象征王者之权威.汉语汉字编辑本义项求助编辑王目录基本信息文字释义王氏各支起源王氏发展王氏族谱王氏名人常用词组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王 田字格中的“王”字拼音:wáng wàng 注音:ㄨㄤˊ ㄨㄤˋ 部首:王 部外笔画:0 总笔画. 朝廷:王父(祖父),王母(祖母):3769 汉字区位码:4585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38B[1]编辑本段文字释义基本字义 (一)王wáng 1;王士(天子的士民),王也。”——东汉·许慎《说文》 王,天子也。
——东汉·刘熙《释名》 王,后改为楚王。 赐号称王。
——《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侯以下。 5。
王好战。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
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名始乱矣。
——《六书故》 故百王之法不同,君主。 2.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溥天之下;王灵(王朝的威德);王宇(天子的宫殿)。——北宋·柳宗元《封建论》 以王命聚之。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王公(天子与诸侯.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孟子·梁惠王上》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公孙丑上》 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者,天、地、人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1.汉语汉字2.网络小说 1王添加义项这是一个多义词. 胜过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封同姓为王、吴:10104 电报码。
4.山的象形字怎么写 图片
如下图:
山拼音:shān
笔顺:丨フ丨
释义:
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
2、形状像山的。
3、形容大声:山呼万岁。
4、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山楼[shān lóu]
山间楼房。
2、山寇[shān kòu]
旧时称占山为王的强人。
3、嵞山[tú shān]
即涂山。山名,即浙江省的会稽山。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
4、圌山[chuí shān]
山名。在 江苏 镇江市。形势险要,宋 在此置 圌山寨。建炎 三年,韩世忠 驻军于此,防 金 兵由海路进攻 江 浙。
5、山泥[shān ní]
取自山地的腐殖土,土质呈酸性。供种植杜鹃、山茶等嗜酸性花卉用。
6、山梁之秋[shān liáng zhī qiū]
比喻得到良好的时机。
7、开山鼻祖[kāi shān bí zǔ]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8、穿山度岭[chuān shān dù líng]
翻越山岭。
9、出山之虎[chū shān zhī hǔ]
庚寅年出生的人。
5.王字篆刻怎么写
王 wáng、wàng部首:王结构:单一结构笔画:4画笔顺:横、横、竖、横释义:[ wáng ] 1.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
~法。公子~孙。
~朝(cháo)。 2.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
~侯。 3.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
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大:~父(祖父)。~母(祖母)。
5.姓。 [ wàng ]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天下。
~此大邦。例句: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出处1、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如: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诗·大雅》2、作皇帝,称王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3、胜过如: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庄子》4、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
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5、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如:赐号称王。
——《汉书·李广苏建传》6、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如:王久不至。——唐·李朝威《柳毅传》7、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如: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46263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
——《尔雅》。
6.国用象形文字怎么写
“国”字的演变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
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
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国”。 “国”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并表示国家周边应该有防,小“口”为国境线里的人口。
“戈”为古代的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
“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 《说文》说:“国,邦也;从囗从或”。
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军队组织,以“戈”代表;四是范围,以大“囗”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字。
显然,此乃极富哲理的造字创意。 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封建色彩很浓。
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 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
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有人统计,“国”字的写法有42种之多。
以上各种“国”字的表意视觉功能与哲理意趣均较繁体字“国”所不及。 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将“国”简化为“国”,说明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让们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