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生活奏鸣曲 作文怎么写
初中的生活就像五味瓶一样,不仅有酸、有甜、有苦、还有辣! ——题记 小学时,我总是盼望上初中。
与其说是盼长大,不如说是盼望初中的自由。在我看来,初中是一个快乐的阶段——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更没有父母的唠叨。
可当我迈进初中后,才真正的了解到初中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初中的学习科目越来越多;作业越来越难;知识越来越复杂;自然酸甜苦辣也体会得越来越深: 酸 初中生活很酸。
每当考试不理想,我会恨自己不争气,流下后悔的眼泪;偶尔老师轻声的诘责,我也会觉得委屈而心酸。但是,酸却是一份生活的馈赠,每当我考试不好而心酸的时候,我就会明白:成绩需要付出,努力才会得到回报。
每当我受到批评而心酸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自作自受,决不能再犯。就是这样一次次的酸楚,让我明白“酸不过如此”,只要牢记这句话,我将不怕受挫。
我的初中生活,酸而有味。 甜 初中生活很甜。
三年的同学友谊浓郁香醇,甜进心坎。从刚入学时的互不相识,到逐渐走在一起,直到无所不谈。
甜,就像蜜糖吃进嘴,一点点地甜到心里。大家开心的在一起读书、写字;在一起畅谈天下大事;在一起跳皮筋、打篮球。
快乐,大家分享;困难,一起担当。幸福就是这样吧! 我的初中生活,甜到心底。
苦 初中生活很苦。 为了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为了实现梦想,我们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天刚亮就要起床,为的是抓紧时间背诵;晚上10点了还不肯入睡,为的是不把今日的任务留到明天完成。白天“语、数、外、物、化”,科科都有作业;晚上秉烛夜读,只因明天老师要将作业检查。
“唉!累死了!”想看看心爱的动画片,却被成堆的作业困住,无法脱身。 我的初中生活,真累。
辣 初中生活很辣。 身为一名班干部,学习、工作、劳动,样样都要走在前面。
早自习,我拿着书走上讲台大声的组织早读,不知从哪个角落飘出一声“出风头”,这时便有种麻辣的滋味漂浮在心头。躺在床上,心里也会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发动全班同学合作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如果真能那样,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我的初中生活,真辣。
初中生活就像一个“五味瓶”, 五味俱全。初中三年,我已尝到了那其中的酸甜苦辣。
然而我坚信: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只要我不停的努力学习,以真挚诚恳的态度待人,我们将一起走过酸甜苦辣的初中,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 转眼间,我的人生第一个学习阶段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又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初中生活。
开学第一天,紧张、开心、激动的心情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早点来到学校,来到我即将要生活三年的学校——城东中学。迈进校门的那一刻,脸上的笑容已溜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紧张、害怕。
那欢笑声,那说话声,那玩耍声……校园的一切都是那样陌生,但这陌生的环境却又充满“诱惑”,让我渴望去了解它。我来到107班——我在教室坐下后,周围的一切又都是那样陌生,好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
但我坚信,我和她们一定会成为好朋友。 在小学时,常听老师们说,初中的老师是最“残暴”的,动不动就“鞭打”学生。
可是,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我发现所有的老师并非都是“学生杀手”,相反,我发现他(她)们个个都是平易近人。特别是语文老师讲课十分生动,朗读课文的时候也十分有感情。
面对陌生环境的我们,心中自然有些害怕,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语文老师常常鼓励我们,使我们对这个陌生的环境渐渐熟悉起来。 第三个星期的星期二下午,我班进行了班干部评选。
在小学的我,一直担任着副班长和文娱委员。我心想,初中应该也能谋得“一官半职”吧。
可惜结果是那样残酷,那样无情——我“名落孙山”了。我很伤心,但我不会因此而气馁。
我相信,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金榜题名”。 初中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 告别了小学,进入了初中。
我听说初中很累,而且,有人还因为压力大而跳楼!所以,我有点害怕。 一开始,我老觉得生活很乏味了,每天都很没精神。
一天到晚都不知在干吗,整天都打不起精神。 后来,经过老师的教育,而且,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在初中里,老师很严,稍有不慎,就会被老师批评。功课也难了,我本来作业没得过C、D,但到了初中,就有了,不是说不会,而是难,同桌叶勇也说:“百年难得一见!第一次得D呀!”有时有个A就很难得了!就其它还可以,都可考80分级以上,数学、英语都在90分以上,就是语文考不好,出师不利,第一次考了75分而已!同学也不见得好,都是80分以下,难道语文很难? 现在,我觉得初中生活也不怎么无聊,至少忙,整天有事干,不觉得无聊。
也不害怕了,精神也有了!而且,那么忙,我的收获就大了,数学成绩都比小学好了!我自己也不相信,居然考了全班第一!98分的高分。这多亏我老爸,他是初三数学老师,我不会的,他会教我,有一次,我没学好,上课开小差,没掌握,老爸一眼就看出了,然后就教我到10点!在这忙碌之中,我的习惯也变了,以前我读书,不预习不复习,导致我成。
2.钢琴奏鸣曲有什么格式
奏鸣曲式是基于三部曲式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式,是西洋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结构。
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以及其它类型作品的第一乐章,通常是用它写成的。它有时也用于其它乐章。
奏鸣曲式与三部曲式不同的地方是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双主题的,结构也较之庞大,它分以下三个部分。1、呈示部有两个主题。
第一主题出现在主调上,而副题多用属调或其它近关系词,如下属词、关系大小词、同名大小调等。这样,主题与副题易于形成调性和色彩上的对比。
呈示部常用于提出矛盾的、可争论的问题。2、展开部 (又称发展部)呈示部中陈述的两个主题,在这里运用各种手法予以展开发挥,它有些类似自由幻想曲,往往能推出全曲的高潮。
展开部用于进行讨论,甚至矛盾间互相斗争。3、再现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再现,但有了些变化。
原来是属调的副题,在这里移为语调演奏,目的是为了便于回到原调而作结束。再现部用于统一认识,作初步的结论。
除上述三大基本部分外,奏鸣曲式常在呈示部前加慢速的前奏或引子,在再现部后加一个结尾,用于总结。古典作曲家创作交响音乐时,多用奏鸣曲式写其中的第一乐章,有的作品末乐章也用奏鸣曲式写。
3.钢琴奏鸣曲有什么格式
奏鸣曲式是基于三部曲式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式,是西洋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结构。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以及其它类型作品的第一乐章,通常是用它写成的。它有时也用于其它乐章。奏鸣曲式与三部曲式不同的地方是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双主题的,结构也较之庞大,它分以下三个部分。
1、呈示部
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出现在主调上,而副题多用属调或其它近关系词,如下属词、关系大小词、同名大小调等。这样,主题与副题易于形成调性和色彩上的对比。
呈示部常用于提出矛盾的、可争论的问题。
2、展开部 (又称发展部)
呈示部中陈述的两个主题,在这里运用各种手法予以展开发挥,它有些类似自由幻想曲,往往能推出全曲的高潮。
展开部用于进行讨论,甚至矛盾间互相斗争。
3、再现部
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再现,但有了些变化。原来是属调的副题,在这里移为语调演奏,目的是为了便于回到原调而作结束。
再现部用于统一认识,作初步的结论。
除上述三大基本部分外,奏鸣曲式常在呈示部前加慢速的前奏或引子,在再现部后加一个结尾,用于总结。
古典作曲家创作交响音乐时,多用奏鸣曲式写其中的第一乐章,有的作品末乐章也用奏鸣曲式写。
4.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怎么样写听后感
《月光奏鸣曲》其实此标题并非贝多芬自题,实际“月光”一词来自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博,他把第一乐章的音乐比作瑞士琉森湖上月色的夜景,根据他的创意从而流传开来
有比作是单相思引起内心痛苦忧愁的。总之,充满灵感、朦胧、寂莫
有评论说,德彪西的月光是圆月,整个天空只现一轮月。老贝的下弦月,稍带残月,晚上听更好
在闷热忙碌而有点烦躁的周一下午听到到月光-躁热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清凉带泪的熨贴 。
同样闷热忙碌但很平和的周二上午再听月光-内心深处某些至柔的东西被触摸着伸展开来, 如水如月光般安静地流淌 ,振开透明的双翼无声地滑翔 。。
《月光奏鸣曲》的传说故事:
话说贝多芬有一晚在郊外散步,忽闻一座简陋的木屋里传来钢琴的声音,驻足倾听,那曲调正是他所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样贫苦的乡下人家,竟有人弹奏如此艰深的乐曲,这使他十分好奇,就走到窗外聆听,忽然琴声止住,有少女的声音叹息到:“哎呀,不行!这段太难了,我弹不好。要是能听听贝多芬弹奏,那可多么好啊!”又有男人说:“哎!要不是那么穷,我一定会设法买张票,让你听听他的演奏。”贝多芬大为感动,就敲门进去,眼前是一个孩子劳作的鞋匠,在破旧的钢琴旁,坐着一为盲眼少女,鞋匠是女孩的哥哥,两人相依为命,少女听邻近的贵族家弹琴,记住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这首乐曲。贝多芬说:“我也是一个音乐家,想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他就在这架旧钢琴上弹起少女刚才弹奏的乐曲,乐声无比美妙,一曲奏毕,这位盲女感动得热泪盈眶,忽然夜风吹灭了烛火,绞洁的月光从窗口侵入,恰恰罩住了盲女钢琴的琴键。贝多芬为如此的清幽景况所感,乐思泉涌,当即在钢琴上即兴奏出《月光奏明曲》,开始时,琴音恬美幽静,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将银光洒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调变得轻快活泼,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里嘻戏,最后,乐曲向着辽阔激荡的海洋,奔涌呼啸而去。贝多芬起身冲出门外,跑回家连夜把刚才奏的乐曲记录在五线谱上,不朽的《月光奏鸣曲》诞生了!而那一对贫苦的兄妹还沉浸在从天而降的喜悦里。
求好评!
5.写月光奏鸣曲的景
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圭查蒂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她仿佛也看到了。
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月光照进窗子来,语速稍慢,语气变化不大,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
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每个字都极其有力,那有多好啊。激动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势如暴风骤雨,融进了愤懑、申诉与抗争。
坎坷的际遇给以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搏击与争斗。这个乐章有两个对比性主题,波涛汹涌,难以止息,按起琴键来,阴暗的预兆……” 中国小学五年级课本第十课《月光曲》一文,是出版商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的一个动人“故事”:“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那么,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猛狮般的贝多芬又跃现在急驰奔突的黑白琴键之上。如果说,第二乐章正如李斯特评沦的那样。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显示了坚强的力,纷至沓来的回忆,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适用于钢琴演奏的作品。等他们苏醒过来,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表现的是那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
读到“忽然,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骤然加速。 原文,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语速又再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顿,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而后面部分:“她爱我,我也爱她。
舒缓的过渡乐章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不过,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走错门了吧。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写的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和兄妹俩的想像,其情景由静而动,语气。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构成向;上冲击的乐句,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
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这几句话,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赏析,其时正是古钢琴向现代钢琴发展转变时期,由于此曲第一乐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钢琴所能企及,正值1801年,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
但到1802年初,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令人悲从中来”,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因此,在第一乐章中!感情多深哪,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咱们又太穷。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的短暂的憩息,充满了对信念的憧憬与希冀。
两个主题或交织、或对比、或发展、或重现,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也许和事实不符,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从远处、远处,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后者旋律优美,音调清丽,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终曲乐章就是从万丈悬崖上狂泻直下的洪水。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
6.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节目简介怎么写
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D小调,OP.31之2。其《暴风雨》的标题来自辛德勒当年请教贝多芬阐释此曲,贝多芬回答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这首作品充满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曲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像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
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好像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
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想要了解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就先要知道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1611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是莎士比亚用诗写成的遗嘱,他在《暴风雨》中表达了热爱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愿。同时,贝多芬在创作《暴风雨奏鸣曲》时,正是他听觉衰退、精神危机的时刻,他在几个月后写的“海里根士脱遗嘱”中说自己“六年以来我的身体何等恶劣……可是我不能对人说:‘大声些,我是聋子’……这感官在我是应该特别比别人优越……我不致自杀是因为艺术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与坎坷命运作不屈斗争的,贝多芬自己的命运与之产生共鸣,所以他能创作如此伟大的《暴风雨奏鸣曲》。
贝多芬的学生兼秘书安东·申德勒曾经问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是“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7.莫扎特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奏鸣曲K310
k310a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写于莫扎特旅法期间,为母亲的逝世而写。这次旅行是由于莫扎特受不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无礼对待而独自一人作的旅行。利奥波德极其反对,莫扎特执意如此。最终,不放心年轻的莫扎特(那时他才20刚出头)独自远游的母亲答应陪同莫扎特一起。他们经过曼海姆,莫扎特在此遭遇一段浪漫的爱情,他爱上了他未来妻子康斯坦采的姐姐。度过一个冬天之后,莫扎特与母亲前往巴黎。在巴黎,莫扎特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和失败,穷困潦倒的他由于到母亲病情的复发。莫扎特的母亲在旅行期间就因为伤寒而病倒。长期的旅途劳累和伤寒的反复发作,最终夺取了莫扎特母亲的生命。莫扎特悲不自胜,写下了两部作品——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K304)和a小调钢琴奏鸣曲(K310)。前一部作品充满了天国的安慰,而后一部作品则是绝望的悲哀(第二乐章还可以听见平静的祈祷,不过在尾声被激烈的悲伤所打断)。这是莫扎特在中期创作的少有的真实表达内心情感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悲伤绝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