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的象形字怎么写 图片
如下图:
山拼音:shān
笔顺:丨フ丨
释义:
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
2、形状像山的。
3、形容大声:山呼万岁。
4、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山楼[shān lóu]
山间楼房。
2、山寇[shān kòu]
旧时称占山为王的强人。
3、嵞山[tú shān]
即涂山。山名,即浙江省的会稽山。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
4、圌山[chuí shān]
山名。在 江苏 镇江市。形势险要,宋 在此置 圌山寨。建炎 三年,韩世忠 驻军于此,防 金 兵由海路进攻 江 浙。
5、山泥[shān ní]
取自山地的腐殖土,土质呈酸性。供种植杜鹃、山茶等嗜酸性花卉用。
6、山梁之秋[shān liáng zhī qiū]
比喻得到良好的时机。
7、开山鼻祖[kāi shān bí zǔ]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8、穿山度岭[chuān shān dù líng]
翻越山岭。
9、出山之虎[chū shān zhī hǔ]
庚寅年出生的人。
2.木,山的象形文字怎么写
木的象形文字:
山的象形文字:
3.“山”字的象形文字图片是什么样的
山字的象形文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白话版《说文解字》: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
扩展资料
东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
外地人来到云南丽江,不仅为秀美的玉龙雪山、大研古镇所折服,也为纳西族独有的东巴文所吸引。这可是世界上至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
早在2003年,东巴古籍作为东巴文化的载体,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录”。在中国迄今为止已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五项遗产中,东巴古籍是唯一一项少数民族世界遗产。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和丽峰(纳西族)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东巴文是丽江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东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使用之中。
从文字自然形态发展的角度看,东巴文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随着纸的发明,纳西先民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
东巴文中的每一图像符号都有它约定俗成的线条和笔法,形成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备了表示某字、某词的符号。
从保留下来的卷帙浩繁的《东巴经》看,留存至今的东巴经书和文献多达1500余种,共两万多册,其中属东巴经典的约有一千多部,广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俗民风,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大百科全书”。
有趣的是,在丽江,纳西族的老百姓会讲纳西语,但不会写东巴文字,因为东巴文字只有“东巴”才有资格学,而“东巴”是纳西族的“祭司”。
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及有关研究机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体而言,主要是三大工作,一是开展深度研究,二是加强了对东巴传人的培养,三是立法。
早在1980年6月,丽江地区行署就正式发文成立“丽江东巴经翻译整理委员会”。1981年5月,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由省社会科学院和丽江地区行署双重领导,2004年改为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
国家民委、云南省民委、省文化厅、省社科院都先后资助东巴圣典翻译工作。为抢救东巴文化,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近年来整理出版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共计一百卷(为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工程)。
还编写出版了一系列东巴文化图书,如《东巴文化艺术》、《东巴文化研究所论文选集》、《纳西族东巴教仪式资料汇编》等,对现存的东巴典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丽江市还用特殊的“学院加民间”的方式培养新一代“东巴”,让他们在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仍保持自身与乡野社会的联系。
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2002年,东巴文化研究院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同开办了“纳西族语言文学和东巴文化方向”本科班;
2003年,经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批准,东巴文化研究院与西南师范大学文献所共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东巴文化登上了大学殿堂,填补了东巴文化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空白。
2005年5月,“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国际标准化”正式立项,由云南省民语委牵头,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正在进行中。(记者任维东)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东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
4.山的甲古文字怎么写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
“宣”,指地气,徐锴注“山出云雨,所以宣地气”;“有石而高”是指“地气”产生于高高的石山之上,王筠注“无石曰丘,有石曰山”;“象形”,徐锴说是“山”字“象山峰并起之形”。可见,“山”字的本义不是指山,而是指有石头的山项上可视的“地气”(山岚);因为最古老的“山”字“象群峰并起之形”,因形转意,后来“山”字才富有山的含义。
老虎洞山顶上的那块巨石活象“群峰并起之形”的“山”字,其山在连山小平原又相对地势较高,看上去常常有白色云烟状“地气”产生,与“山”字的起源特征完全吻合,于是我们认为中国的“山”字是连山的古人发明的。“山”字发明在什么年代呢?这涉及到中国文字起源的问题。
2003年7月8日的《湖南日报》报道,湘西沅陵发现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古人类洞穴遗址,洞内石壁上有古象形文字。《中国原始社会史》载,中原地区在六千年前的半坡仰韶遗址陶器上发现百多个“Ⅰ”、“Ⅱ”、“ⅴ”、“↙”、“Ο”、“∏”、“△”、“〗”、“〥”等刻画符号,古文字界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先驱。
近年发掘距今七千四百年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也有“⊙”、“井”、“圭”、“▽”、“♀” 、“Ⅰ”、“Ⅱ”等符号,其中“⊙”与甲骨文的“日”字一模一样,特别是有“月干母”三个符号连在一起,明显具有一定的表意(只是还没有专家能够解读),这些比半坡遗址的符号出现要早一千多年。众多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而古黔中地区是中国文字的发源之地。
会同属古黔中地区,会同连山与洪江高庙遗址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山”字又是一个常用基本字。因此,我们认为,“山”字的发明不会晚于高庙遗址的七千四百年。
5.山字甲骨文怎么写
甲骨文的山字的写法如下:
山的其他写法:
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
6.上山的山笔顺怎么写
上山,一种旅游放松的运动方式。
读音:[shān]
部首:山
五笔:MMMM
笔画名称:竖、竖折/竖弯、竖
释义: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 2.形状像山的。 3.形容大声。 4.姓。
详细释义:
〈名〉〈形〉
大,巨大 。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山野——谦称 。
如:山妻(隐士之妻)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山墙 。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山中。指隐居之处 。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坟 。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a small bundle of straws,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
如:蚕上山了
姓
7.大山印象的作文怎么写
当山尖钩住最后一缕阳光,家乡如同一幅水墨画:苍茫的天空下,几处古老的小村隐约可现;屋顶上缭绕的炊烟被悠闲的牛叫声扯得好远,好远。
岁月悠悠,似乎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经得起岁月的雕琢。只有大山,保持着原有的体魄,纹丝不动的伫立在那儿,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着岁月的痕迹,却依然雄伟挺拔,透着股刚强与坚毅。常听老一辈人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里的人都和大山一样可爱。记忆中,父辈们常常在山地里挥动着牛鞭,冗长的喊声在山与山之间回荡。
家乡的人是最真的。他们都是朴实的庄稼人,心中没有一丝邪念。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老茧束在红玫瑰的骨朵里,孜孜的咀嚼着爱情的酸甜苦辣;他们不会给自己披上厚厚的伪装,留给世人一张深不可测的蒙娜丽莎的面庞……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劳动着,他们不是伟人,但他们好似伟人;伟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显得伟大。是他们挽起了生命长河的狂澜;他们描绘出了锦绣山河的轮廓;他们谱写着永恒生命的赞歌……
山里的生命是最有活力的,因为这里充满了生命的颜色。绿色永远是生命的主题,只有在大山深处,才能看到这么多纯真的绿,才能真正领略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生命,什么是韵味……
山里的夜是最美的。独自坐在山坡上,身心沉浸在野花的香味中。月亮被山托起来,缓缓地爬上树枝芽,轻穿过浮云,银色的纱幕垂了一地。微风轻拂着面颊,凉丝丝的,静静地凝视着那深邃无垠的夜空和闪烁着的群星,听虫儿一波又一波的歌唱。每个夜晚都是一部典籍,叙述着山里人的勤劳;每个星星都是一个神话,演绎着山里人的坚强;每一缕月光都是一根情丝,连通着山里人的心灵……
山里的地域是最净的。这里从未受到外界的喧扰,从未产生恶劣的事物,这片土地有永恒的芬芳,它比冰还要晶莹;比雪还要圣洁;比钻石还要璀璨。它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方无暇的风土人情,净得像人们头顶的那片蓝天;净得像人们清澈的眸子;
净得像人们心中的一汪清泉……
在大山的深处,有着太多人不该失去的东西,他们都以最原始的状态存在,从未被打乱。最真的泪水、汗水、忧愁、笑容都在这里悄悄记载,它们取之于天然的生命,真诚的人生。既然我们从这里走来,那么,就让我们返回“大山深处”,去寻找我们曾经遗忘了的天真、淳朴、热情、纯洁的自我。
8.求一篇关于山的想象作文
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
西安,脚踏渭水,背靠秦岭。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了五千多年的中国厚实的依靠。黄帝、汉武帝、武则天……一个个震烁古今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挤在秦岭脚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9.描写山的作文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市现有总人口476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68万人。它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 25'41',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五城区和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1982年**公布桂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桂林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1998年9月8日,经**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
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秀丽和文物古迹众多为主要特征的风景游览城市。桂林岩溶地貌最为发育,最为典型,辖区内洞穴、石峰数以千计,大小湖塘数百个,其间河谷开阔平缓,山多平地拔起,孤峰、流泉、峰丛、峰林环布,漓江依山势流转,江中为洲,间有险滩、流泉、飞瀑,是桂林山水精华之所在,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芦笛岩、七星岩、莲花洞、冠岩等洞穴形态奇异,堪称“洞穴瑰宝”。市区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景中建城,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塔山等,城中见景,城景交融,世所罕见。
桂林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纳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村寨风光于一体,并与山水景观有机结合、相互交辉。甑皮岩洞穴遗址、兴安灵渠、明靖江王府和靖江王墓群、桂海碑林、花桥、八路军办事处、李宗仁故居等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全市聚居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保持着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桂林旅游资源数量多、景区广、地域组合好,整个桂林旅游区以桂林市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呈圈层分布,方圆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根据景区特色,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景区:即桂林——漓江——阳朔山水景区、兴安灵渠景区、猫儿山高山景区、龙胜花坪原始森林景区、海洋——高尚银杏林景区、青狮潭水库景区。1979年桂林被**定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6年被**确定为“七·五”期间全国七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桂林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每年4月至10月是最佳旅游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