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橐龠怎么读
橐字读音为:tuó,龠字读音为:yuè
一、拼音:tuó,注音:ㄊㄨㄛˊ,部首:木部,部外笔画:12画,总笔画:16画
五笔:GKHS,仓颉:JBMRD,郑码:AJGF,四角:50904,结构:上中下,电码:2891
区位:7350,统一码:6A50,笔顺:一丨フ一丨丶フ一ノ丨フ一一丨ノ丶
释义:
1、口袋:负书担橐。
2、〔橐驼〕即“骆驼”。
3、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橐,橐以牛皮”。
二、拼音:yuè,注音:ㄩㄝˋ,部首:龠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17画
五笔:WGKA,仓颉:OMRB,郑码:ODJL,四角:80227,结构:上中下
电码:7900,区位:5763,统一码:9FA0,笔顺:ノ丶一丨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丨フ一丨丨
释义:
1、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2、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ě)。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查龠[zhā yuè]
南宋官吏。
2.霝龠[líng yuè]
乐官名。
3.龠牡[yuè mǔ]
锁闩;锁钥。
4.铢龠[zhū yuè]
一铢一龠。比喻微小之物。
5.龠舞[yuè wǔ]
文舞。吹龠而舞,舞时依照龠声为节拍。
2."橐龠"这两个字怎么念
橐
tuó
ㄊㄨㄛˊ
口袋:负书担~。
〔~驼〕即“骆驼”。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郑码:AJGF,U:6A50,GBK:E9D2
笔画数:16,部首:木,笔顺编号:1251245132511234
龠
yuè
ㄩㄝˋ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g?)。
郑码:ODJL,U:9FA0,GBK:D9DF
笔画数:17,部首:龠,笔顺编号:34125125125125122
3.橐 龠 的发音
橐 注解 -------------------------------------------------------------------------------- 橐 tuó (1) ㄊㄨㄛˊ (2) 口袋:负书担~。
口袋的一种,两端不封口,可以根据要装物品的多少来决定,物品多了就可以作大的口袋,少了可以作小的口袋,装好物品后两端再行封口,当中留一空挡,方便牲畜载驼,古时候在晋西一代广泛应用,方便骡马、骆驼载物。卸载物品后收将起来是个不占领地方小的袋子。
(3) 〔~驼〕即“骆驼”。这里暗示了骆驼的适应能力,食量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生存。
用可以变化的口袋来比喻骆驼。 (4)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5) 郑码:AJGF,U:6A50,GBK:E9D2 (6) 笔画数:16,部首:木,笔顺编号:1251245132511234 详细注解 -------------------------------------------------------------------------------- 橐 槖 tuó [名] (1) (形声。从槖省,石声。)
(2) 同本义 [hollow bag open on both ends] 槖,囊也。——《说文》。
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宁子职纳槖饘焉。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 负书担橐。
——《战国策·秦策》 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昂家将军以为(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
——《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簪笔者,插笔于首。” 橐金数千。
——清·张廷玉《明史》 (3) 鼓风吹火器 [air-blower] 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 词性变化 -------------------------------------------------------------------------------- 橐 tuó 〈象〉 象声词 [sound of leather shoes]。
如:橐橐的皮鞋声 橐 tuó 〈动〉 通“托”,依附 [rely on] 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
——《韩非子·五蠹》 English -------------------------------------------------------------------------------- 橐 Tu ó Pocket. The [ 橐驼 ] is namely the " camel ". A kind of drum breeze of the ancient times blows the firearms. 项橐:传说中的神童,孔子曾经拜他为师,见《三字经》:“昔仲尼 师项橐” 龠 龠(yuè)是中国的民族管乐器。 就其持势吹法而论,大体可以概之为四,即:横,直,竖,斜。
“横吹”者,笛,篪一类乐器是也;“直吹”者,簧哨一类唢呐,管子诸器属之;“竖吹”者,则为洞箫,尺八诸管。此三种持势吹法皆寻常习见,为大众所熟知。
而独有“斜吹”一法,几乎不被人识,更不知何器属之。其实,“斜吹”之器,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古龠一类乐器。
龠的历史 古龠之斜吹,其法质朴,不需另设吹孔,只于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鸣奏出奇妙的乐音。溯其源,它极可能滥觞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
老子《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是知「龠」字本义乃可作「吹火管」解。
实则,「吹火管」即为无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开口律管。这种中空之管,运用「斜吹」之法,至少可以演奏出三声音阶的旋律,此古人所谓「吹律」是也。
据史载: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截竹首制为「黄钟之宫」,也称「黄钟之龠」(本《汉书。律历志》),是为后世律吕之本。
也为历代度,量,衡三者法制之基础。足见古龠之器由来尚矣,它不仅是后起的横向联合吹之笛,竖吹之箫乃至直吹的一切簧哨类乐管的先祖乐器,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之根本。
诚如明代大乐律学家朱载(土育)所言:「龠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吕精义》)。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骨龠」(据考古)。至黄帝时期,又出现了以天然植物材料制作的「苇龠」(据《礼记》);大禹时期的(上白下本)陶作「夏龠九成」,龠被首倡为宗考乐舞的标志性乐器,是边吹边舞的(据《吕氏春秋》);殷商时期,「龠」字已经盛行于甲骨文,多用作祭名。
至两周时期,古龠更被隶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此时的古龠已被阐扬得光焰四射,据史载:武王伐殷,祀庙谒祖有「龠人」(《逸周书》);穆王西游,大奏广乐有龠器(《穆天子传》);国祭中,击鼓歌诗有「龠章」(《诗经》);宫廷里,掌握国子舞羽吹龠有「龠师」(《周礼》),足可见古龠文化在先秦时期的灿烂与辉煌。
然自秦汉以降,雅乐沦丧,古龠开始式微。随著竖、横吹的笛类乐器的相继兴起,古龠的斜吹之法也渐于宫廷中失传。
至迟自明清以来,历朝宫廷雅乐及孔庙祭祀乐舞中所持之「龠」,皆不能演奏,只是一根徒有「龠」名的棍状舞具而已民。加之史载「龠如笛」的语焉不明,古龠的真实形制及吹法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及至当代,由于某些权威古文学家对「龠」字的误解,至使音乐学界出现了将「龠」定论成「编管乐器」的重大失误,悠久的古龠文化就此似乎失落得一乾二净。 然而,大道难泯,真器不灭。
一种无孔的斜吹骨管乐器于当代考古发掘的新石器遗址中现身(贾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