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用连续的动词写一个句子
要领就是描述一个人在一段时间中的动作或者思想更或者说是发生的事情。
1. 他一进门就扔下书包,还没换鞋就去开冰箱找冷饮。
2. 她站了起来,回答得那么准确,那么自然,那么流畅,似乎早有准备似的。
3. 他拉开椅子,坐了下来,舒服的伸了个懒腰,开始看书。
4. 小飞坐在座位上,埋头只顾写呀写呀,笔底下好像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流出来,用不到一节课的时间,一篇作文竟全写好了。描写连续动作的句子。
5. 女儿看见妈妈,立刻叫着跑了过去,抱住她的脖子,亲了一口,然后甜甜的笑起来。
6. 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7. 我打开门,脱下球鞋换上拖鞋,走进厨房去喝水。
8. 士兵发现目标,马上举起枪,瞄准,扣下扳机,硝烟中目标应声倒下。
9. 他弯下身子捡起钱来递给我。
10. 春天一到,大地便穿上绿装,小鸟们敞开喉咙放声歌唱,()花儿们也毫不逊色,也跟着摆弄起自己的裙姿,春风温暖着大地,美丽的蝴蝶也伴着风儿翩翩起舞,四处充满着一片新的气息。
11. 老师抱着书推开门走进教室。
12. 晓鸿恰好面对窗户坐着,午后的阳光射到她的圆脸上,使她的两颊更加红润;她拿笔的手托着腮,张大的眼眶里,晶亮的眸子缓慢游动着,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这是每当她想出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数学题时,为数学老师所熟悉、喜爱的神态。
13. 他拿起筷子,用左手捧着碗,细细地咂了咂嘴,眼睛紧紧盯住前方的饺子。突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了筷子,想准确地夹到饺子,可惜由于心太急,饺子一连滑下去好几次。
2.用七个动词写一个人的连续动作的句子有哪些
1、小明睁开眼睛,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掀开被子坐了起来,穿好了衣服和裤子,搭上拖鞋就去卫生间刷牙洗脸了。
2、我背起书包,快速跑到学校,推开门,坐到凳子上,打开书包,拿起书,看了起来。
动词, 一般就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汇。基本上每个完整的句子都有一个动词,要表示第二个动作时可使用不定词、动名词、对等连接词、从属连接词或增加子句等方法连结。
突跃,突击,突袭等描述动作过程均属动词。
中文语法中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或一种动态变化。一般出现在名词主语或主句后面。
动词的语法特点
1.动词“是”
I.“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
3.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暖和了”。
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一本书”、“拿一本书”、“拿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