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二、学文晓理
三、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讲解这几句的意思。 (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三)扩展活动: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不抢先,能让人,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2.哪位有三字经的教案
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大的,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然后提问,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老师朗读三字经,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
2: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
⑵孔融最先拿梨?弟弟呢,能让人,本来能拿到最好?
3、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弟于长,弟于长。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流程:
一?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宜先知
教学目的,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能让梨。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宜先知:
1、学文晓理
三,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能让梨 三字经教案
融四岁、导入揭题
二、讲解这几句的意思。
(东汉孔融四岁时:学生表演。
(三)扩展活动: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
3.三字经孟母三迁教案怎么写
孟母三迁教案
孟子之少也,既1.学而归,孟母方绩2.,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3.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4.。孟母曰:“子5.之废学,若我断斯6.织也。夫君子学以立7名,问则广知,是以8.居则9.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10.夕11.勤学不息,师事子思12.,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13.矣。
1.既:已经。
2.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
3.以刀:用刀。
4.故:原因。
5.子:古代指你。
6.斯:这。
7.立:树立。
8.是以:因此。
9.则:就。
10.旦:早晨。
11.夕:泛指晚上。(夜晚)
12.事子思:事:侍奉。子思:人名
13.道:法则、方法。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要剪断这段布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编辑本段导读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4.三字经孟母三迁教案怎么写
孟母三迁教案 孟子之少也,既1.学而归,孟母方绩2.,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3.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4.。
孟母曰:“子5.之废学,若我断斯6.织也。夫君子学以立7名,问则广知,是以8.居则9.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10.夕11.勤学不息,师事子思12.,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13.矣。
1.既:已经。 2.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
这里是指织布。 3.以刀:用刀。
4.故:原因。 5.子:古代指你。
6.斯:这。 7.立:树立。
8.是以:因此。 9.则:就。
10.旦:早晨。 11.夕:泛指晚上。
(夜晚) 12.事子思:事:侍奉。子思:人名 13.道:法则、方法。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要剪断这段布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编辑本段导读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
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
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5.三字经的作文怎么写50字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因为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当我翻开圣书《三字经》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时,我被深深陶醉在了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
《三字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说: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我们学生应该经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功自然会眷顾我们。
我们是中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之中。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
让《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如能完全参透其中的韵味,那必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使我们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