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昭华”在古代有几种意思
本答案来自百度百科:
1. 美好。《陈书·高祖纪下》:“景候昭华,人祗允庆。”
2. 美玉名。《尚书大传》卷一下:“ 尧 致 舜 天下,赠以昭华之玉。”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受昭华之玉,纳龙叙之图。”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三》:“更受昭华玉,还披兰叶图。”
3. 古代管乐器名。《西京杂记》卷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 宋 晏几道 《采桑子》词:“月白风清,长倚昭华笛里声。” 清 魏源 《杂诗》之六:“精灵感 西母 ,贻我昭华声。”
4.古代池名。《韩诗外传》卷九:“ 齐景公 出弋 昭华之池 。”
5.古代皇宫内女官名。《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序》:“ 明帝 增淑妃、昭华、脩仪。”《南史·后妃传序》:“及 孝武 孝建 三年……又置昭仪、昭容、昭华,以代修华、修仪、修容。”
2.古代皇帝昭约书怎么说
是皇帝诏曰。
诏曰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而“皇帝诏曰”是其中的一段文字。
1.明代以前宣读圣旨不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时下热播的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听得人很不舒服,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这可谓是“戏说”和“穿越”。
2.实际情况,在中国古代,帝令也不全称为“圣旨”。
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历朝历代各有其别: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绍膺骏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词作开头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出现于圣旨中,始于明朝。
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将宫中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为了彰显其“天子”的合法性,他自称“奉天法祖”,还在手持玉圭上刻了“奉天法祖”四字。后来,为了寻找“奉天承运”的“理论根据”和有力佐证,朱元璋还自撰了《御制记梦》一文,文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梦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人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等情节。自此,朱元璋开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他再颁发圣旨时,便以这八个字作为“开场白”了。后世沿传,便形成了圣旨开头语的固定形式。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正确断句法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不是时下影视作品中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
"皇帝制曰"指乾隆“任命大臣的圣旨上,一般用‘皇帝制曰’的说法。”北京市档案馆特藏馆一位工作人员就该处展出的一件乾隆年间的圣旨解释说,“皇帝诏曰”的说法一般用于需要全国知晓的圣旨上。这件圣旨珍贵档案于2014年6月9日国际档案馆日当天开放 。
3.昭蓉在古代是多大的地位
“昭容”是古代妃嫔等级之一, 汉始置。《宋书·后妃传序》:“昭仪,汉元帝 所制。昭容, 世祖 所制。”《新唐书·百官志二》:“昭仪、昭容……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 明--陆采 《明珠记·巡陵》:“贵嫔昭容并列,夫人世妇齐称。”
九嫔指帝王之妾。位于后妃之下,在其他侍妾之上。故既可与妃合称“妃嫔”,也可与其他侍妾合称为“嫔御”。嫔有帝女出嫁、帝王之妾、妻子死后美称等义。
《礼记·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晋武帝依其说,置九嫔,即: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南北朝时刘宋沿置,而以昭仪、昭容、昭华代三修,后来恢复三修名目,置于三昭之下,将婕妤等降至九嫔以下。
齐武成帝时,设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隋、唐复加调整,隋以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
唐初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
宋代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 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
明初有妃无嫔,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
4.昭字篆体怎样写
您好:昭字篆体这样写:
这样写也行:
您好,这个答案,你看见了吗,盼采纳,非常感谢。
这个答案,您看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