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糊的拼音怎么写
含糊的拼音:[ hán hu ]
详细解释
1. 亦作“ 含胡 ”。形容声音、言语或意思等不清晰、不明确。
唐 刘禹锡 《与柳子厚书》:“弦张柱差,枵然貌存。中有至音,含糊弗闻。”《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三》:“而 龟山 、晦庵 、无垢 之徒,皆以为兼仁智而言,其意含糊,了不可晓。”《儒林外史》第三七回:“ 张铁臂 红了脸道:‘是小时有这个名字。’别的事含糊説不出来。 杜少卿 也不再问了。”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只有 刘戡 显得特别:他象发热发冷,时而大声说什么,时而含糊地嘟囔。”
2. 形容办事敷衍马虎;苟且,不认真。
《旧唐书·陆贽传》:“既相执证,理合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宋 欧阳修 《再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臣若无之,岂得含胡隐忍,不乞辨明?”《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问官不肯推详,含糊了事。”《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遇着这般泼妇,难道终日厮闹不成?少不得闹过几次,奈何他不下,到只得诈瞎装聋,含糊忍痛。” ** 《学习和时局》:“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3. 示弱;差劲;无能。常与“不”字连用,表示反义。
老舍 《茶馆》第二幕:“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呀!不含糊!” 骆宾基 《东战场别动队》一:“人倒是不含胡,就是脾气暴躁点。”
2.“尊君在不的不怎么读音”
出自初中bai语文课文《陈太丘与友期》尊君在不(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不”在这里是通假字,同“否”
陈太丘du与友期zhi / 期行
南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dao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版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权。
3.夯的拼音怎么写
夯
bèn
<;形>
同“笨”。笨拙 [stupid]
小儿蠢夯,自幼失学。——《儒林外史》
又如:夯汉bai(干粗笨体力活的人);夯货(笨货;蠢人)
另见hāng
夯
hāng
〈动〉
用重物把地或其他粒du状材料砸密实 [ram]。如:把土夯实;夯硪zhi(砸压)
[方]∶用力猛击 [pun]。如:举起拳头向下夯
用力扛东西 [shoulder]
夯,大用力以肩举物。——《字汇》
自家闺阁中物,不肯dao放下,反累及他人担夯,无乃大劳乎!——明·净善集《禅林宝训》
捞取版 [fish for;gain]。如:夯市(纵兵大闹街市)
充胀权,胀满 [swell]
有口难言,气夯破胸脯。——元·王实甫《西厢记》
4.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的拼音怎么写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zuì yuǎn de nǐ shì wǒ zuì jìn de ài
爱
拼 音
ài
部 首 爫
笔 画 10
五 行 土
繁 体 爱
五 笔 EPDC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祖国。~人民。他~上了一个姑娘。
2.喜欢:~游泳。~劳动。~看电影。
3.爱惜;爱护:~公物。~集体荣誉。
4.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哭。铁~生锈。
5.姓。
5.拼音fa zhe的汉字怎么写
1、拼音fa的写法是:发 拼音zhe的写法是:者
2、汉字结构:发:单一结构 者:上下结构
3、字的解释如下:
发: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肯:许可,愿意:首~(点头答应)。
4、发的组词如下:
发鬓【 fà bìn】:鬓角。
发菜【 fà cài】:一种供食用的藻类植物,黑绿色至黑色,因形态颜色像乱头发,故称。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盛产。也叫头发菜、羊栖菜。
发短心长【 fà duǎn xīn cháng】: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发际 【fà jì】:接近头发边缘的部位。
发髻【fà jì】:头发的一种光滑的结、卷或安排,用真发或假发做成。置于头的后部,尤置于颈背部。
发廊[ fà láng】;理发、美发的屋子。
5、肯的组词如下:
肯板【 kěn bǎn】:从做成方的或准备锯成木板的原木上切出的不规则的边材。
肯不肯【 kěn bù kěn】: 愿意不愿意,他肯不肯来。
肯尼亚【 kěn ní yà】: 肯尼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东南临印度洋。面积582646平方公里,人口22397000,首都内罗毕。
肯綮 【kěn qìng】: 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深中肯綮。
6.陈寿强用汉语拼音怎么写
晋代的陈寿的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释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