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做音乐是怎么记谱的
关于记谱法,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七世纪),我国就有了文字谱(包括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隋、唐时期,又有了管色谱、琵琶谱和古琴的减字谱等多种记谱方法。到了宋代,就有了更加先进的工尺谱。在我国还曾出现过“声曲折”的记谱方法,即用一根长长的曲线,表示音的高低走向。以后,有人在西藏还曾见过这种方式记下的乐谱,一般人看来如同天书,艺人却可以根据它唱出规定的曲调。当然,这些记谱方法与如今的五线谱记谱方法相比是不够科学,也比较麻烦。原因是它们都不能准确无误地将乐曲记下,只能记一个大概或者仿佛,而后人更无法将所记的曲子全部、准确地重现出来。这当然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规律,假设古人的记谱方法比现在还好,那岂不是十分荒谬的事吗?
除了上述种种记谱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新奇的记谱方法,大家想知道,就请看下面的故事。
唐玄宗时,左金吾(皇家卫队)将军韦青虽是一介武夫,却妙解音律,在当时也是出名的歌手。到代宗临朝时,他家中蓄有一名家伎,名叫红红,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歌喉响亮、聪颖绝伦。
教坊有名歌手王善才,根据古曲《长命西河女》变化音调、加减节奏编了一首新歌。他反复咏唱,觉得很有些新意,于是兴冲冲地跑到韦青家中,想唱给韦青听听,征求一下意见,做些修改,再呈送给代宗皇帝。
韦青知晓他的来意后,决定跟他开个小小的玩笑。他对王善才说:“你既然想征求意见,就唱来给我听听吧!”王善才摇头晃脑、得意洋洋地唱过一遍后,急切地问:“怎么样?可以吧?”韦青故意板着面孔,摇着头说:“这不是什么新歌,我早已听过了。”王善才大为吃惊,极力辩解说这歌确是新编的,没有唱给任何人听过。韦青说:“我说是旧曲就是旧曲,不信我让家伎唱给你听听”。
韦青让屏风后的红红出来,把方才那首歌唱给王善才听。红红不仅一腔无误地唱完了这首歌,还纠正了曲子结尾时的错误,这正是王善才苦思冥想而未能处理好的地方。王善才不由得大感惊讶,连连说道:“不可能,不可能,明明是新编的歌,怎么成了别人会唱的旧曲?”韦青和红红看到王善才那事尴尬的表情不由地笑了。韦青将王善才拉到屏风后面,看到桌子上摆满了一颗颗红豆,红红笑着说:“你唱时,我就用红豆记谱,然后根据记谱,重复唱出了你编的歌。”王善才这时才恍然大悟,连连夸奖红红聪明。
红红记谱的事自然也就传扬开了,代宗皇帝把红红召入“宜春院”中。因为她善于记曲,所以宫中都管她叫“记曲娘子”。在千余年前记谱方法很不完善的时代,民间艺人能用红豆准确地记下谱子,是很难能可贵的。民间艺人具有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惜在那样的时代,创造性是不被重视的,因而红红记谱的方法也没有能流传下来,随着她自己的幽闭宫中而湮没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2.有关于描写古代的歌
笑红尘、葬英雄、轩辕刺、豪情笑江湖、江湖笑、流星蝴蝶剑、倾国倾城、天下、将军令、指环王中的歌、醉赤壁、东风破、霍元甲、孙子兵法、风中少林、三国恋、七剑下天山、尘埃、(江湖)
念奴娇、菱花镜、月中天、兰亭序蝴蝶、潇湘雨、天若有情、东爱、海口、过桥、清明雨上、南山忆、断桥残雪、西关、天涯歌女、阿里山荷花、悲曲、江山蝶离飞、茶汤、娘子写、若相惜、醉清楼、花落随、花容瘦、梦红楼、美人蕉 、鹊桥汇 (古典)寒衣调 风流 夜歌乘年少倾尽天下 烬束竹曲 且试天下 风情万种 乱世歌行因缘劫 谁与共 又何用独酌 紫川录 断弦发如雪 东风破 青花瓷 菊花台 兰亭序蜀绣 花容瘦 美人蕉 折子戏 西厢诀别诗 红颜 江南 醉赤壁《东风破》《清明雨上》看看合不合适?
3.
一,白居易的《琵琶行》 ||问:1这些句子用什么手法描写音乐,分别写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 答:采用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问: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3问“江州司马青衫湿”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也为侧面烘托 二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问:这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①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问:这首诗歌在描写音乐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侧面烘托渲染: 空山凝云颓不流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通感和夸张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四:清人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拭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1)表现手法:《李凭箜篌引》主要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来表现音乐的神奇世界,还有侧面烘托,通感和夸张。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
“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五,苏轼《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赏析: 问: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箫声怎样的特点? 用了比喻、渲染、侧面烘托的方法,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五个比喻,正面描写音乐,渲染箫声的悲凉,由欢乐转为悲哀,引出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
4.古代描写歌曲的诗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武昌老人说笛歌」刘禹锡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相问书。
自言少小学吹笛, 早事曹王曾赏激。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古苔苍苍封老节, 石上孤生饱风雪。
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
如今老去语尤迟, 音韵高低耳不知。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船夜援琴》·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 《江上琴兴》·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5.古代人用什么记谱子
奇特的中国古代记谱法
关于记谱法,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七世纪),我国就有了文字谱(包括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隋、唐时期,又有了管色谱、琵琶谱和古琴的减字谱等多种记谱方法。到了宋代,就有了更加先进的工尺谱。在我国还曾出现过“声曲折”的记谱方法,即用一根长长的曲线,表示音的高低走向。以后,有人在西藏还曾见过这种方式记下的乐谱,一般人看来如同天书,艺人却可以根据它唱出规定的曲调。当然,这些记谱方法与如今的五线谱记谱方法相比是不够科学,也比较麻烦。原因是它们都不能准确无误地将乐曲记下,只能记一个大概或者仿佛,而后人更无法将所记的曲子全部、准确地重现出来。这当然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规律,假设古人的记谱方法比现在还好,那岂不是十分荒谬的事吗?
除了上述种种记谱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新奇的记谱方法,大家想知道,就请看下面的故事。
唐玄宗时,左金吾(皇家卫队)将军韦青虽是一介武夫,却妙解音律,在当时也是出名的歌手。到代宗临朝时,他家中蓄有一名家伎,名叫红红,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歌喉响亮、聪颖绝伦。
教坊有名歌手王善才,根据古曲《长命西河女》变化音调、加减节奏编了一首新歌。他反复咏唱,觉得很有些新意,于是兴冲冲地跑到韦青家中,想唱给韦青听听,征求一下意见,做些修改,再呈送给代宗皇帝。
韦青知晓他的来意后,决定跟他开个小小的玩笑。他对王善才说:“你既然想征求意见,就唱来给我听听吧!”王善才摇头晃脑、得意洋洋地唱过一遍后,急切地问:“怎么样?可以吧?”韦青故意板着面孔,摇着头说:“这不是什么新歌,我早已听过了。”王善才大为吃惊,极力辩解说这歌确是新编的,没有唱给任何人听过。韦青说:“我说是旧曲就是旧曲,不信我让家伎唱给你听听”。
韦青让屏风后的红红出来,把方才那首歌唱给王善才听。红红不仅一腔无误地唱完了这首歌,还纠正了曲子结尾时的错误,这正是王善才苦思冥想而未能处理好的地方。王善才不由得大感惊讶,连连说道:“不可能,不可能,明明是新编的歌,怎么成了别人会唱的旧曲?”韦青和红红看到王善才那事尴尬的表情不由地笑了。韦青将王善才拉到屏风后面,看到桌子上摆满了一颗颗红豆,红红笑着说:“你唱时,我就用红豆记谱,然后根据记谱,重复唱出了你编的歌。”王善才这时才恍然大悟,连连夸奖红红聪明。
红红记谱的事自然也就传扬开了,代宗皇帝把红红召入“宜春院”中。因为她善于记曲,所以宫中都管她叫“记曲娘子”。在千余年前记谱方法很不完善的时代,民间艺人能用红豆准确地记下谱子,是很难能可贵的。民间艺人具有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惜在那样的时代,创造性是不被重视的,因而红红记谱的方法也没有能流传下来,随着她自己的幽闭宫中而湮没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