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医"字有两种写法 医的本意是什么
一个下面是“酉”,一个下面是“巫”。
这个字本身就把中医里边的很多内容都涵盖进去了。 首先来看上半部“医”,这个医字外边的这个“匚”读音为“方”。
要弄懂医学的话,就一定要懂医理。“匚”是方,指医理要方正;里面的“矢”,是箭。
关于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中了外伤,还有一种认为这实际上是箭,就像是医疗手段里面的针灸“矢”指的是针灸。上面这个“殳”字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殳”是一种武器。
古代中医里就有一句话,叫做“用药如用兵”,用药就像用兵一样。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殳”底下是个“又”,上面是古代水池的样子。
这个字看起来就像手在水下摸东西,所以有人就认为这代表按摩。按摩可以说是中医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同时又是处于最高层面的治疗方法。
中医经常说的“手到病除”。最本质的意思是表层的病基本上是可以用按摩的方法解决的。
在体表的毛病,进入到深一层的经络以后就要用针刺;再深入到五脏后,就要用药了;如果再继续深的话,那就是病入膏肓,那时只有一个办法,就用“炙”法。所以,这个简单的“医”里,不仅涵盖了医理,还涵盖了按摩和针灸的治疗方法。
再来看看下半部分。“酉”就是成就的意思。
古代的酒字,就是水旁边加上这个酉,是把万物成就的东西放在水里面去沤、去发酵。所以,古代的酒就是最原始的药,就是前面曾讲过的醪糟。
与其现在喝那些烈酒,还不如去喝醪糟,因为它有养生的功效。 还有一种说法是医的下面是“巫”,在古代还有一种祝由的方法是巫术,这种方法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用了。
“医”字匚、矢、殳、酉(巫)有机的结合,从文化的视角体现了古代医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对疾病的态度,可谓独具匠心。 通过“医”的两种写法的解释,大家就清楚医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一个“医”字。实际上把古代的所有的治疗手段和医理全部都涵盖了。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医”字被简化得就剩开刀了。中国古代有些地区对医学有这样的说法:人体生病就好像是水变成了冰一样。
那么是把这个冰给拉掉呢,还是把它融化。让它重新变成水?这可以引导我们对医学的重新思考。
由于人体的正气、邪气都是从体内发出的,所以,中医主张把邪气去掉,也就是让它由冰再变成水。
2.古代的“医”、“药”都是什么意思
医药
开放分类: 药物、术语、有机化学、药学、药剂学
医药 yīyàodrug;medicine;medicament 防治人类和牲畜疾病的物质。用于治疗疾病的物质或制剂。药物按来源分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减少痛苦,增进健康,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帮助疾病的诊断。
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它的对象是社会的人。因此,医学与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具有密切关系。本世纪著名医史学家西格斯特指出:"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每一个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与病人,或更广泛地说,是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在世界各地,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现代西医看作是正统的医学,也称作常规医学、普通医学、现行医学,或主流医学。西医之外的医学则被称为非主流医学、替代医学、补充医学、另类医学、非常规医学等。
医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是生物科学;医学的另一部分更为重要,也是医学的主体——临床医学,近十几年来医学领域兴起了一门新学科:循证医学。就是充分寻求可信的临床证据,因为我们光靠实验室得出来的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另外,医学本身是科学的一个部分,医学本身带有一定的人文特征。所以,医学还是门人学,还是门生活方式
3.古代对医生的称呼
1、走方医(铃医):在旧时,周游于农村城市,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因为他们以串铃召呼病家,故名。这些人医术大多来自于师传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但也混杂着一些借医行骗的人。也有将铃医称为江湖郎中的。
2、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时就开始有这种官职了。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于宋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如宋·洪迈《夷坚志》:“杜泾郎中,河府荥河县上原村人也。世为医,赀业稍给。”
3、大夫:这是个多义词。若是古代官名,读作[ dà fū ];读作[dài fu]时,指医生。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大夫。dai fu一称流传至今成为对医生的敬称。
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和安郎、保安郎、翰林医正、翰林医痊、翰林医令、翰林医诊、翰林医学……
所以,“大夫”就是当时医官的头衔。从那时起,人们也就称呼医生为“大夫”了。北方人就习惯称医生为大夫。
4、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也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不论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摇患铃的医生,却称为郎中。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5、世医:指世代以医药为业者,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从事医药职业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此种形式为中医传统的传授及教育形式。
4.古代的医生怎么看病呢
现在有的医生看病很酷的,基本上属于不抬头式。病人坐下,他边整理挂号单据边问:哪里不好?病人说哪里不好,他也不吭声,抓过验血的或拍片的单子,飞快地写上几个字,刷地撕下来,“去验个血吧!”或者:“拍个片吧!”病人坐下还不到1分钟,就得重新起身,化验拍片。等一大圈转回来,单子放在医生面前,他更不用看病人了,直接对着技术数据开药,一边开,一边进行必要的医嘱,“嘱”完了药方病历也写完了,将所有文件一归拢,朝你面前一推,你就该走人了。
这么酷也不是没有道理,病人那么多,效率不高怎么行?像这种司空见惯的病,你病人当个了不起,他医生早有数了,等检查结果出来,一验证,果然。那就开药吧,或者手术吧。几万元的手术也可以在几分钟内决定,你这里千山万水,处处是问题,他那里轻车熟路,没什么可啰嗦的。
古代的医生怎么看病呢?
《黄帝内经》里黄帝的老师岐伯说,诊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那就是:“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意思是:关好门窗,多方面地询问病人的病情,顺从他的心意,心满则其神回,神回则昌,神不回则亡。为什么要关好门窗呢?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看病的,可谓坐立不安。而古人看病,医生和病人都要从容坐定了才行。关好门窗更是了解隐衷的需要,医生要了解病人的饮食居处和生活经历,是不是从当官的变成老百姓了,是不是从富人变成穷人了,暴乐暴苦,始乐后苦,都可能是病的起因。
从起因再问到病的过程,一步步的询问不仅使医生探察明白了,似乎也有启蒙病人之效,病人逐步领会了患病的来龙去脉,领会也成为诊治的一部分。而前述那种看病法,刚坐下,人与人的交流一点没有,就把你从切身的感觉里拉出来,让你去跟机器打交道,假如你不想进入那个“非人”的系统,想先
听一听医生的直觉,他是没空理你的。你只好去化验拍片,拿回一个非人系统的“解释”来(这个解释医生“翻译”给你听,你也听不懂),然后你吃药打针(疑疑惑惑,盲吃盲打)。整个诊病的过程如隔靴搔痒,治病好像掩耳盗铃。
古时候没有医疗设备代行检查之责,惟有不惮其烦细细沟通,方能减少错误。如今有医疗设备插足医患之间,看病相对简单化了,整体水平也提高了,机器用标准化的语言替代了庸医的模棱两可。但是机器的功能强大到横亘医患之间,也的确令人不满,所以医患双方都在尽力把“人”的平台往上搭,从普通门诊到专家门诊,再到高级专家会诊中心,虽然是市场经济的操作方式,骨子里还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愿望。
5.中国古代的医术主要分为那两类
只找到这个。
中国古代五大医术是:砭,针,灸,药,导引按跷。
砭石疗法:是中国古代的医疗保健方法之一,特点是用石制工具在人体上作压、刮、擦、刺,用以治疗疾病。
针疗法:就是用针刺激体表的穴位,起到治病的作用。
灸疗法:就是用艾绒(一种草药)为材料,制成艾柱或艾条,将其点燃,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给予人体温热刺激,从而防止疾病。
药物疗法:即药物,在远古时代,药食是不分的,故有“药食同源”之说,将饮食与药物并论。
导引按跷:一作“道引”,“通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
6.中国古代医生治病的故事
有郑国名医,姓秦名缓,字越人。
寓于齐之卢 村,因号卢医。少时开邸舍 ,有长桑君来寓。
秦缓知其异人, 厚待之,不责其直。长桑君感之,授以神药,以上池水服之,眼目如镜,暗中能见鬼物,虽人在隔墙,亦能见之。
以此视人病症,五脏六腑,无不洞烛,特以诊脉为名耳。古时有个扁鹊,与轩辕黄帝同时,精于医药。
人见卢医手段高强,遂比之古人,亦号为扁鹊。先年扁鹊曾游虢国,适值虢太子暴蹶而死。
扁鹊过其宫中,自言能医。内侍曰:“太子已死矣,安能复生?”扁鹊曰:“请试之。”
内侍报知虢公。虢公流泪沾襟,延扁鹊入视。
扁鹊教其弟子阳厉,用砭石针之。须臾,太子苏,更进以汤药,过二旬复故。
世人共称扁鹊有回生起死之术。 扁鹊周游天下,救人无数。
一日,游至临淄,谒见齐桓 公,奏曰:“君有病在腠理,不治将深。”桓公曰:“寡人不曾有疾。”
扁鹊出。后五日复见,奏曰:“君病在血脉,不可不治。”
桓公不应。后五日又见,奏曰:“君之病已在肠胃矣。
宜速治也!”桓公复不应。扁鹊退,桓公叹曰:“甚矣,医人之喜于见功也!无疾而谓之有疾。”
过五日,扁鹊又求见,望见桓公之色,退而却走。桓公使人问其故。
曰:“君之病在骨髓矣!夫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血脉,针砭之所及也。
肠胃,酒醪之所及也。今在骨髓,虽司命其奈之何!臣是以不言而退也。”
又过五日,桓公果病,使人召扁鹊。其馆人曰:“秦先生五日前已束装而去矣。”
桓公懊悔无已。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古代医生一两药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