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史札记怎么写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2.什么叫读史札记
札记(zhá jì):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札记有: 教学札记 读书札记 心情札记 家访札记
经济生活札记 廿二史札记,凡是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事务方面的材料都叫札记.
胡适关于他的札记,他是这么说的:一九一三年十月至一九一七年回到上海,有【札记】十五卷。这些札记本来只是预备给兄弟朋友们看的,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了一册就寄给他看,请他带我收存。到了最后的三年,我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我自己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就不肯寄给怡荪,留作我自己省察的参考。
札记(zhá jì):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札记有: 教学札记 读书札记 心情札记 家访札记
经济生活札记 廿二史札记,凡是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事务方面的材料都叫札记.
杂记
包括:
(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3.读史札记怎么写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4.札记怎么写
札记
拼音:
zhá jì
词义:
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及见闻的单篇文章。汇集多篇成书,乃称“札记”。
基本解释
[reading notes] 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
详细解释
1. 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心得或随笔记事等文字。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札,故称。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是故绳线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专,比竹成册谓之仑,各从其质以为之名,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如: 清 姜宸英 有《湛园札记》、卢文弨 有《锺山札记》等。
2. 指记录读书时的心得,体会。
清王筠 《菉友肊说》:“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
概述
札记
包括:教学札记 读书札记 心情札记 家访札记
经济生活札记 廿二史札记,凡是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事务方面的材料都叫札记。
胡适关于他的札记,他是这么说的:一九一三年十月至一九一七年回到上海,有【札记】十五卷。这些札记本来只是预备给兄弟朋友们看的,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了一册就寄给他看,请他带我收存。到了最后的三年,我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我自己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就不肯寄给怡荪,留作我自己省察的参考。
杂记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读书札记写作方式
读书札记就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
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
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
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
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
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
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札记的写作步骤
第一步:
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二步:
梳理论文的写作提纲。(还原作者本意)
第三步:
写出你对论文的评价意见。(写出好与不好的方面)
第四步:
所读论文的学术价值在哪?(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5.3篇读史笔记
读史记有感
《史记》,司马迁以其“究天之人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自传体通史。
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就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容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叹语中发出点感慨,品味人生。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随之而改变。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人物的颂扬,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陋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司马迁还说过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重于泰山,而那些为压迫人民的人做事的人,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
《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故事,一次次的震撼了我的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札记怎么写
札记有: 教学札记 读书札记心情札记 家访札记
经济生活札记 廿二史札记,凡是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事务方面的材料都叫札记.
举个例子:
三国演义的5个人的札记
七神:华佗神医,孔明神算,赵云神将,关公神威,张飞神声,黄忠神煎,管辂神卜。
八献:孙策献玉玺,曹操献刀,王充献貂婵,庞统献连环,黄忠献苦肉,阚泽献降书,孔明献空城,张松献地图。
十字歌: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请诸葛,四别徐庶,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罚中原,舌战群儒。
接着举:三国的读书札记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操形象。
1、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7.【读史札记】吕后是怎么与匈奴和亲的
汉高祖七年,刘邦进击投降匈奴的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七天后才得以解脱。
之后,匈奴不断侵犯边境,掳略人畜。为此,刘邦很苦恼。
刘邦手下的谋臣刘敬(娄敬)向刘邦建议与匈奴“和亲”,其基本意图是:以嫡长公主嫁给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厚备奁资,每年再馈赠一些汉朝所剩余的而匈奴所缺乏的絮缯酒米等礼物给冒顿,以缓和匈奴的侵扰。 刘邦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想采纳,但吕后死活不同意。
吕后为什么不同意呢?《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列传》有一段记述,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地道出了个中缘由: (上)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柰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
使刘敬往结和亲约。① 很明显,吕后之所以不同意,一是按照刘敬的建议,嫁给单于的嫡长公主,唯一的人选只能是吕后所生的女儿鲁元公主。
可鲁元公主偏偏是吕后的独生女,母女情深,吕后舍不得她远嫁;二是作为少数游牧民族之一的匈奴给吕后的印象太坏,吕后瞧不起他们,谁愿意把女儿嫁给自己讨厌的人呢?不过,吕后反对的,毕竟不是和亲的盟约,而是鲁元公主的出嫁,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吕后用一个女人的眼泪或者说是一个母亲的眼泪征服了刘邦,迫使他不得不用一个假公主滥竽充数,完成了与匈奴和亲的计划。 这段记述,我每读一次感慨一次。
一部《史记》关于吕后的文字,我认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名,不隐恶”的写作主旨。司马迁以客观的笔触写了吕后的嫉妒残忍,比如她对待戚夫人;写了吕后的果断刚毅,比如她杀韩信;也写了吕后贤妻良母的一面,比如她照料孩子老人、下田耕种,特别是吕后反对鲁元公主出嫁匈奴的这段文字,尤具典型性,把吕后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微妙的心理变化、复杂的情感波澜揭示的淋漓尽致。
在太史公的笔下,吕后无疑是一个敢恨敢爱、敢做敢当的女性形象。 不过,在刘邦首倡的这第一次和亲时,吕后毕竟处于被动的角色,她真正以汉帝国掌门人的身份主持与匈奴和亲,是在刘邦死了以后。
对此,《史记》和《汉书》都有所记述,但一简以繁,不尽相同。那么,吕后是怎么与匈奴和亲的呢?《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是这样记述的: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
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於平城。”
於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② 不难看出,吕后的态度是坚决而强硬的,那就是:用武力打击匈奴,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吕后强调的原则显然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一点完全符合吕后一贯的为人性格和处事作风。
但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吕后最终打消了武力解决的念头,同意“复与匈奴和亲”,可是,吕后是通过什麽具体的措施“复与匈奴和亲”的呢?司马迁没有详细交代,他使用的是模糊语言,一笔带过。 但《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却详细地记载了冒顿和吕后往来书信的内容,不过,详细的似乎变了味儿。
我们且看《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记述的有关内容: 孝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
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季布曰:“……夷狄譬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
高后曰:“善。”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
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
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冒顿得书,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
因献马,遂和亲。③ 你看,冒顿给吕后的第一封信,竟然叫吕后嫁给他,这显然是一种挑衅和侮辱,难怪吕后看后大怒,要派兵攻打他,这不难理解。
叫人不可思议的事,吕后给匈奴的回信,要按照信里的措词来理解的话,为了与匈奴和亲,吕后简直就是狗尾乞怜,向匈奴谄媚,一副奴才相。尤具讽刺意味的是,冒顿回信说的“未尝闻中国礼义”的那句话,无疑是句风凉话,潜台词显然是说:真不了解你们汉朝人,那么侮辱你们也不生气,而且好像越侮辱你们,你们越高兴。
显然,吕后给冒顿的回信,其外交措词不仅有失于吕后一个大国当权者的风度,有损于国格,也有悖于吕后为人的刚毅性格。所以,《汉书》所引用的书信内容,其真实性很值得人怀疑。
喜欢读史的人一般都知道,《汉书》记载的历史事件,其时间凡与《史记》吻合的,班固大都“照抄照搬”《史记》的文字,改动的只是个别词句。但冒顿与吕后的往来书信内容,司马迁在《史记》里只字没提,而后来的班固却记载的有声有色,这是为什麽呢?我的理解: 一是,如果《汉书》所载的书信是真实的话,从司马迁担任的太史令职务和他接近历史事件的时间来看,他显然应该比班固更有条件和优势掌握这些史料,可他为什麽在《史记》里没有引用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对这。
8.【读史札记】吕后是怎么与匈奴和亲的
与匈奴和亲并不是吕后的发明,而是吕后的老公刘邦的首倡。
汉高祖七年,刘邦进击投降匈奴的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七天后才得以解脱。之后,匈奴不断侵犯边境,掳略人畜。
为此,刘邦很苦恼。刘邦手下的谋臣刘敬(娄敬)向刘邦建议与匈奴“和亲”,其基本意图是:以嫡长公主嫁给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厚备奁资,每年再馈赠一些汉朝所剩余的而匈奴所缺乏的絮缯酒米等礼物给冒顿,以缓和匈奴的侵扰。
刘邦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想采纳,但吕后死活不同意。吕后为什么不同意呢?《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列传》有一段记述,文字不多但很传神: (上)欲遣长公主。
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柰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① 很明显,吕后之所以不同意,一是按照刘敬的建议,嫁给单于的嫡长公主,唯一的人选只能是吕后所生的女儿鲁元公主。可鲁元公主偏偏是吕后的独生女,母女情深,吕后舍不得她远嫁;二是作为少数游牧民族之一的匈奴给吕后的印象太坏,吕后瞧不起他们,谁愿意把女儿嫁给自己讨厌的人呢?不过,吕后反对的,毕竟不是和亲的盟约,而是鲁元公主的出嫁,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吕后用一个女人的眼泪或者说是一个母亲的眼泪征服了刘邦,迫使他不得不用一个假公主滥竽充数,完成了与匈奴和亲的计划。
这段记述,我每读一次感慨一次。一部《史记》关于吕后的文字,我认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名,不隐恶”的写作主旨。
司马迁以客观的笔触写了吕后的嫉妒残忍,比如她对待戚夫人;写了吕后的果断刚毅,比如她杀韩信;也写了吕后贤妻良母的一面,比如她照料孩子老人、下田耕种,特别是吕后反对鲁元公主出嫁匈奴的这段文字,尤具典型性,把吕后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微妙的心理变化、复杂的情感波澜揭示的淋漓尽致。在太史公的笔下,吕后无疑是一个敢恨敢爱、敢做敢当的女性形象。
不过,在刘邦首倡的这第一次和亲时,吕后毕竟处于被动的角色,她真正以汉帝国掌门人的身份主持与匈奴和亲,是在刘邦死了以后。对此,《史记》和《汉书》都有所记述,但一简以繁,不尽相同。
那么,吕后是怎么与匈奴和亲的呢?《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是这样记述的: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
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
② 不难看出,吕后的态度是坚决而强硬的,那就是:用武力打击匈奴,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吕后强调的原则显然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一点完全符合吕后一贯的为人性格和处事作风。但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吕后最终打消了武力解决的念头,同意“复与匈奴和亲”,可是,吕后是通过什麽具体的措施“复与匈奴和亲”的呢?司马迁没有详细交代,他使用的是模糊语言,一笔带过。
但《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却详细地记载了冒顿和吕后往来书信的内容,不过,详细的似乎变了味儿。我们且看《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记述的有关内容: 孝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
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季布曰:“……夷狄譬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
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
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冒顿得书,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
③ 你看,冒顿给吕后的第一封信,竟然叫吕后嫁给他,这显然是一种挑衅和侮辱,难怪吕后看后大怒,要派兵攻打他,这不难理解。叫人不可思议的事,吕后给匈奴的信,很叫人犯琢磨,要按照信里的措词来理解的话,为了与匈奴和亲,吕后简直就是狗尾乞怜,向匈奴谄媚,一副奴才相。
尤具讽刺意味的是,冒顿回信说的“未尝闻中国礼义”的那句话,无疑是句风凉话,潜台词显然是说:真不了解你们汉朝人,那么侮辱你们也不生气,而且好像越侮辱你们,你们越高兴。显然,吕后给冒顿的信,其外交措词不仅有失于吕后一个大国当权者的风度,有损于国格,也有悖于吕后为人的刚毅性格。
所以,《汉书》所引用的书信内容,其真实性很值得人怀疑。 喜欢读史的人一般都知道,《汉书》记载的历史事件,其时间凡与《史记》吻合的,班固大都“照抄照搬”《史记》的文字,改动的只是个别词句。
但冒顿与吕后的往来书信内容,司马迁在《史记》里只字没提,而后来的班固却记载的有声有色,这是为什麽呢?我的理解: 一是,如果《汉书》所载的书信是真实的话,从司马迁担任的太史令职务和他接近历史事件的时间来看,他显然应该比班固更有条件和优势掌握这些史料,可他为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