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军人如何安身立命作文
欣赏军人那种为人民服务,为他人着想,像小草一样,像梅花一样,只默默无闻的为世间带来芬芳,为世间带来清新空气。
欣赏,欣赏军人那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想:只要保卫好祖国,保护好家园,保护好家人,就算牺牲也在所不惜。欣赏,欣赏军人的英勇,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搏,尽自己的力量与敌人相搏。
欣赏,欣赏军人那种毅力,受伤了,就算死,也不向敌人投降,也不哼哼一句。欣赏,欣赏军人的善良。
他们知道:在别人有难时帮助了他,就等于在自己为难时救了自己一命。欣赏,欣赏军人的能力,他们能在渺无人烟的地方,靠少得可怜的干粮生存下去,靠自己的能力走出这里。
欣赏,欣赏军人的斗志,他们无论受到怎样的打击,无论多么地悲伤,他们只会化悲愤为力量激起斗志,提升斗志。欣赏军人的一切,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激励我前进。
他们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一切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
2.高中作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800字
这个写的有点深奥,你看着用吧
主要说的就是复周礼以开太平,但士官不顺,才华抱负无以施展,只能讲学著书,造道家中。
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3.写一篇作文为了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是北宋大儒张横渠说的。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这四句的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4.以传家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在我们的手缝中悄悄滑落。走在青春的道路上,我们发现青春就像是这个夏天一样,到处都是树木繁荫,一切都是青春的足迹,而这就是青春。
青春的朝气蓬勃,青春的潇洒自由,青春的肆意风流,都在挥发汗水的季节中奔涌着。青春的我们,拥有蓬勃的生命,阳光的笑容,以及明媚的生活。可以在跑道上肆意的挥洒汗水,可以无所顾忌的开怀大笑,可以摔倒跌倒了在微笑着爬起来,然后哄堂大笑。
我轻跳过石子,看着从前欢笑着相互追逐的小孩,变成了现在挺拔英俊的少女,突然明白了什么。
童年在驾着纸飞机,做着白日梦懵懵懂懂的日子
5.正知正行正念作文怎么写
正知、正行、正念是佛教用语。
正知是指正确的见地,一般指的是指八正道当中的正见和六度中的般若波罗蜜;正行指的是修十善业;正念指的是当下一念或现前一念,当代国际知名一行禅师对正念的阐释是活在当下。笔者建议这种作文,应该是写成佛教禅修实践方面的论文,分三部分写,第一部分应当阐述正知正行正念的理论来源和具体含义。
第二部分应当简述正知正行正念三者的关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重要性,可以讲讲正知正行正念的功德和邪知邪行邪念的过患。第三部分要重点讲讲从何入手,在我们的安身立命为人处事中实践正知正行正念,换句话说,要怎么做,才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体现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具足正知正行正念,要明确告诉人们,培养正知正行正念就是培养幸福,而这就是禅佛教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让我们熄灭痛苦,带来解脱自在。
6.2016高考山东作文怎么写呢
今天(6月7日)上午,2016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备受关注的作文题目再次成为网友们吐槽的对象。大众网记者也第一时间邀请了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吉林絮对2016年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进行了解读。
吉林絮认为,201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在形式上选取一段富有哲思的语言材料,内容上集中探讨“人生漫漫旅行,我们的行囊中到底需要准备些什么”。这段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有用”与“无用”等二元概念的解构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虽然“人生行囊”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比去年的“肉豆”更直观,但不少家长和网友认为,凭高中生阅历想要写好这篇作文难度很大。那考生如何写好这篇作文呢?对此,吉林絮表示,考生在解析“行囊中的储备”时,既可以谈及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这些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谈及诉之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乐观心态、诗意情怀等,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整个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概念的解说是不可或缺的,背后原因的挖掘能体现理论深度;行囊中的东西,也可以在某些情境下建立联系或相互转化,最终成就文章的高度。
吉林絮认为,行文过程中考生需要着眼全篇,抓住关键词,分析概念,探讨关系。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谈及个人体悟写出真情实感;也可以贴近时代现状,写一篇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7.作文诚信为本怎么写
诚信为本
诚信,这关系着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从字面上说,“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因而,说到“诚信”与否,很多人都认为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只是一个人在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可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道德和利益往往是相邻而居的。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重视道德,讲究诚信,往往可以在经济上得到丰厚的收益;反之,不但会在道德上遭至谴责,受到法律的严惩,更难以在经济上获得长久的利益。就诚信的重要性而言,说“诚信是金”应是不为过的。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美貌”、“诚信”、“金钱”、“健康”、“聪明”等一些对人非常有用的东西。他乘船过江,由于所带的东西太多,超过了船的承载能力,船马上就要沉入江中,于是,情急之下,他去掉了诚信。当他上了岸,没有一个人相信他,因为,他没有了诚信。他感到非常痛苦。现实中,我也有过失信的经历。有一次,我和张梦凡借了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说好两天后还他。可是,半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有还他书。只到有一天,他向我讨要,我才还给他。事后我很后悔,下决心再也不失信了,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今天晚上,我准备去补课。走了一大半路,我才发现自己忘了拿阅读书,只好又返回学校去取。路上,遇到了胡春雨,真巧,她也忘了拿阅读书。于是,我答应帮她也拿上。当我到了教室拿上自己的阅读书后,便自觉地走到胡春雨的座位上取上了她的。我自己心里想,这回我不能失去信用了!当我把书交给胡春雨后,看到她那高兴的样子,我也尝到了守信的快乐。人们常说:“诚信是金”。可是,我认为诚信比金钱还要重要。一个人失信,就失去了朋友。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一切!他就会成为一个穷光蛋!诚信,失去就在一刹那,而得到却要几年,其至几十年。一个公司没有诚信,就会倒闭;一个人失去诚信,他将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啊!诚信是金。千万不要失去诚信,失去了,就再想得到,只需用两个字来说“太难!”诚信是一朵兰花,它开在人们荒芜的心田;诚信,是一杯浓茶,它让生活更加浓郁芳醇;诚信是一道劲歌,它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处事的最基本准则。诚信是金,它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给众生点亮了一盏永不眠灭的心灯
8.2016高考山东作文怎么写呢
今天(6月7日)上午,2016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备受关注的作文题目再次成为网友们吐槽的对象。
大众网记者也第一时间邀请了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吉林絮对2016年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进行了解读。 吉林絮认为,201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在形式上选取一段富有哲思的语言材料,内容上集中探讨“人生漫漫旅行,我们的行囊中到底需要准备些什么”。
这段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有用”与“无用”等二元概念的解构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虽然“人生行囊”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比去年的“肉豆”更直观,但不少家长和网友认为,凭高中生阅历想要写好这篇作文难度很大。
那考生如何写好这篇作文呢?对此,吉林絮表示,考生在解析“行囊中的储备”时,既可以谈及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这些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谈及诉之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乐观心态、诗意情怀等,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整个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概念的解说是不可或缺的,背后原因的挖掘能体现理论深度;行囊中的东西,也可以在某些情境下建立联系或相互转化,最终成就文章的高度。 吉林絮认为,行文过程中考生需要着眼全篇,抓住关键词,分析概念,探讨关系。
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谈及个人体悟写出真情实感;也可以贴近时代现状,写一篇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9.别急多想想的作文
现代教育鼓励我们追求卓越,而竞争意义下的“出人头地”,早已经偏离了“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目标。
所以,今天我们更应该考量的,不是什么“出人头地”,而是“安身立命”。 “安身立命”就是通天接地 时代在变迁。
以前的农业社会时代,聚族而居、聚村而居,读书人有限。我们讲的“士以天下为己任”的那个“士”,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的那个“士”,是上面一个“十”,底下一个“一”,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成为“士”,所以大家努力地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出人头地”。
在进入所谓的现代化的进程之前,当教育没有这么普及、知识没有这么丰富、信息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人们是在另外一种处境下生活的。我的父亲是一个农夫,他当时也要求我们这些孩子“出人头地”,但是他谈的“出人头地”的背后,实际上蕴藏着一个非常深层的“安身立命”的道理。
这个“安身立命”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要通天接地,人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的。 重新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 这一二十年来,很多朋友谈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整个人性道德教养方面面临逐渐滑坡的现象,这个问题其实是全人类的问题。
而我们如果能够好好地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就有机会为人类文明开启新的可能。 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应该是多元的,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朝向一个方向,人类不能够把此生此世当下这个“我”的欲望的满足,当成唯一重要的指标,这是再清楚不过的。
教育本来应该像江湖,“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可以游得快一点,如果它愿意,它也可以悠然自得游慢一点,但是现在的教育常常是逼使这条鱼要怎么样游得快,甚至限制在一个速度上。
“道生之,德畜之”,教育应该是一种生长,而不是一种制造。 现代人读书很多,接受的信息很多,但是不少人的价值观是混淆的。
比如“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点”,这是幼教的口号。有人说,那个起跑点很重要,要抓住恰当的起跑点才能够获胜。
曾经有这样的电视节目,父母亲带着孩子,用各种方式诱引孩子往前攀爬,谁得胜了,后面的人就开始鼓掌。我觉得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
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然生长啊!家长为什么要驱使他呢?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人类生长过程中,来自生命内在的一种召唤能力很重要,而这个召唤能力来自于对终极信仰有真正的体验或者真正的要求,因此才会启动你的这种功能,教育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启动这个动能。教育不是鼓励竞赛,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要追逐跟人竞争的卓越感,那种卓越感很容易异化成“有我无人”,它很难产生“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这种带有服务意识的人生观,或者说难以产生能够去担负更多责任的这样一种卓越感。
而我们只有真正去正视人应该如何“安身立命”,人的生命所重何在,我们才会明白怎么去做。 不能开口闭口就说“自我实现”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从来不以个人此生此世为核心来思考问题,而这个核心考虑的是个人如何处理跟天地的关系、跟父母的关系、跟祖先的关系、跟前辈的关系,强调“礼有三本”。
礼是一种具体实践的途径,讲的是在天地、人伦以及种种脉络中如何看待人。所以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我把它转译一下,意思是圣贤、师儒是文化教养之本,人的生命有自然的生命、有血缘生命、有文化教养的生命,人是在诸多脉络中来确立一个人的存在的。所以,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不是现在哪个教育学者开口闭口就说的“自我实现”。
现在的教育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做回自己的话,我们这一辈子就白活了,这是有些偏颇的教育思想。我们要考量的是,在不同文明的背景下,如何让人类文明能够开启新的思考方向;不是什么“出人头地”,而是致力于“安身立命”;不是如何保持本国、本民族在人类文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而是推动人与人之间、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
以传统精神资源解决人类共有问题 我们的传统价值强调“望子成龙”,什么叫“人中龙凤”?是地位很高、权力很大、敛财很多吗?不是。孙中山讲得很好,“以天下为己任”,“有一人之力者,服一人之务;有十人之力者,服十人之务;有百人之力者,服百人之务”。
国家也是这样,中华民族强盛起来了,不是要成为世界的霸权,而是要担负起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济弱扶倾”的责任。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的重点不在于“出人头地”,而在于“安身立命”。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安身立命”一定能“出人头地”,但“出人头地”未必能安身立命。所以,教孩子应该教他“安身立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应该教他帮助别人,而不只是教他跟别人竞争。
当你真正能够生长了,你也不用竞争了,你已经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了。 以车子在跑为例,如果大家想要真正地共利,那就是每一辆车要能“安身立命”,车速才会加快。
如果每辆车都想超前,要“出人头地”,那么这个车在城市里是跑不动的。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正视我们民族原先有的非常丰厚的精神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慢慢解决人类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