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写二王的书法
首先,学书法完全可以先从行书、草书开始,不必先学楷书和行楷书。可先体会行草书的魅力,之后再学习楷书。没有一定的步骤,只需领略到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天道的奇妙,抱着谦逊的态度去学习,你一定能掌握书法艺术的真谛。
二王书法总的特点是俊逸、流丽。笔法变化多端。特别是“使转”的动作,即运笔时笔锋在纸面上如何扭转自如而又不露斧凿痕迹,甚至有的地方若不深入研究,根本无法知道是怎么运笔的。另外,笔画之间的连接也是二王笔法的一个主要特征,这在“小王”王献之的书法中体现尤为显著。如王献之的《中秋帖》,寥寥数行,每一行从上到下所有字几乎都是连成一笔写出来,因此米芾称之为“一笔书”。
再说章法,二王的行草书不讲究字里行间的整齐、规范,而体现在“行气”上的流畅与灵活。字的大小、笔画的轻重都产生出对比差别的美,妙趣横生。学习二王的书法,不能拘泥于一笔一划的精到,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气韵。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请大家帮我评下二王的小楷和二王体系的楷书的特点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
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和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
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 楷书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
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
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
唐朝初年,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 统。
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
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
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
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 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
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
这类态势,在王羲之楷书中已大为改观。王书将纵向笔画向下 伸引,使其挺直,用笔内ءNE361أ,其他点画对称呼应,所以有纵展之势。
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 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态上求其匀整遒紧,势如列阵。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过这一鼎革,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 阶段。
而这个变化的最后完成,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行书 与楷书一样,两汉时期,行书已在民间流行。
从汉简中,可以看到早期的行书。 这种早期的行书也是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兴的书体。
它简洁,开张,结体松动,隶味很浓。 到了东汉,行书走入上流社会,得到不断的整理和规范。
张怀ءNF146أ《书断》 载:行书集大成者是东汉的刘德升,他被称为‘行书之祖’。刘德升,‘字君嗣,颍 川人,桓、灵之时(一四六年-一八八年),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 流婉约,独步当时’(同上书)。
行书体当然不是刘德升一人所‘造’,但刘德升有无 人可代的整理之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钟繇、胡ءND5D1أ二人学书于刘德升,然风范各异,时称‘胡肥钟瘦’。
胡ءND5D1أ,字孔明,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志行高尚,不愿为官,躬耕乐道, 以经籍自娱,尤善隶行,与钟繇、邯郸淳等齐名。
特别是函牍书,为时人楷模。但作品无一留世。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后汉献帝时,为尚书仆射,封武亭侯。
曹魏时任宰相, 封定陵侯。善铭石书(隶书)、章程书(楷书)、行押书(行书)三体。
因其官高位显,书 法风靡一时。他的行押书体至王羲之时,尚在流行。
晋武帝司马炎建国之初,曾策订文字,将钟繇、胡昭二人的书法定为标准体。王 羲之早年习字,自然不能逾越钟、胡两家范例。
王羲之比较了胡、钟二家的书法,遵照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传统,选择了钟繇书风。钟繇行书的特点,约与西晋时《李柏文书》相仿佛,或者更为古朴。
撇、捺发育不全,隶书味重,纵画短促,横画粗长, 稍逞**的横张态势。 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伏、顿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带。
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质朴,不脱钟繇法度。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
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远宦帖》、《上虞帖》等。这些作品,笔画体态都有生动的欹侧之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 一种风气’(梁袁昂《古今书评》)。
这种欹侧之势,在结构上遒。
3.请大家帮我评下二王的小楷和二王体系的楷书的特点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
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和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
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 楷书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
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
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
唐朝初年,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 统。
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
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
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
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 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
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
这类态势,在王羲之楷书中已大为改观。王书将纵向笔画向下 伸引,使其挺直,用笔内。
4.请大家帮我评下二王的小楷
二王 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
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
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
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
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