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物简介怎么写
1.首先介绍人物基本情况:要写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出生地或籍贯(祖籍),受教育情况,现在所在单位或所在地。
2.其次介绍人物身形特点,身高、长相,喜好等;
3.再其次介绍人物个性特点,憨厚还是奸诈,乐于助人还是小气吝啬,敢作敢当还是推诿责任等等等等。
性格类型
心理学家按照一定的原则对性格所做的分类。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反应与情感,形成相对稳定人格心理特征。
人性结构
从空间的结构上讲,人性的要素包含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未来、多面和多变十个基本层面。在时间的作用下,行为决定关系,形体造就特征,情感影响态度,精神成就气质,认知左右能力,目的决定计划,历史带来经验,未来设定理想,从而人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未来理想、多面多维和多变多态十大类,各类之间有过渡,因而产生新的性质,总共十八大类。
2.介绍一下人物的生平概况
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人称泾阳先生,无锡县张泾人。
家境清贫,自幼才华出众,万历四年(1576)举乡试第一,八年(1580)成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文选司郎中等职。
后忤旨被削职为民,回家乡无锡讲学,晚年首倡讲学东林书院,成为东林党领袖,列为"东林八君子"之首,后卒于家(1612)。著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等。
顾宪成在无锡的遗迹,现尚保存端居堂、同人堂和小辨斋等。 端居堂是顾宪成的故居,现为顾宪成纪念馆,在无锡张泾镇元吉弄内,是顾宪成、顾允成兄弟诞生地。
端居堂面阔五间,梁架间饰有飞仙雕刻。前有两厢,两厢前门前有一对青石狮子。
堂后原为花园,四面环绕回廊,园内亭台水榭、假山花木,十分幽致。清嘉庆年间,顾氏后裔顾皋中状元,于是在花园后又增建状元厅。
同人堂在锡山市张泾镇西。是顾宪成讲学之所。
当年同人学生有史孟麟、丁元荐、夏台卿、安希范、缪昌期、钱士升、马世奇、吴钟峦、张大可等。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堂面阔三间,前后带轩,置落地长窗,东为藏书楼,西为宿舍,堂北为花园,周围有回廊半栏。
高攀龙对同人堂评价为“昼而堂左右溪南北书声琅琅如也,夕而堂左右溪南北膏火辉辉如也”。 小辨斋在城内东林书院北,为顾宪成之弟顾允成读书处。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共四进建筑,第一进门厅,砖雕门头上镌“泾皋世泽”四个楷书大字,并浮雕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等图案。
第二进怀泾堂,面阔三间,前后有轩。第三、四进也为三开间,各厅堂之间有廊相联。
西侧有桂香书屋、涤心书屋等十余间书房。 顾宪成墓在锡山市查桥关泾村西南。
墓前有一对方形望柱,其后为一座四柱三间的青石碑坊。甬道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石羊、石虎、石马、石文吏、石武士。
现仅存石虎一对,造型古朴。1985年增建墓园和墓墩,并重立墓碑,正面镌刻“明端文顾公宪成之墓”,碑额线雕云鹤纹,墓园周围遍植柏树。
无锡惠山听松坊还有顾端文公祠,此祠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并以顾允成配享,祠内原悬有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如何写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你可以参考下面的,改改容易多了,具体情况你也没说清楚,不过相信你能行,下面的不错:
黄春海教授是辽宁省新民县黄家山村人,1921年11月4日生,1955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1981年开始带研究生,1990年12月退休。
黄春海教授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普通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开发等课程教学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为山东省第一个地理学科硕士点—自然地理学硕士点的成功申报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他1959年开始发表《济南泉水》、《济南地质的研究》论文,承担省教委课题《泉水来源试验研究》,2006年出版专著《趵突流长》。几十年来他潜心研究济南泉水成因,成功预测趵突泉喷涌时间,是济南保泉专家。
自1972年以来,他奔波于济南南部山区、临沂、枣庄、烟台等地的贫困缺水山区,出版专著《地下水开发研究》、《山东省地貌区划》,为解决山区人畜饮水与农田灌溉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找水专家”,其中枣庄市市中区永安乡聂家村村民为感激他,还为他树《饮水思源》碑以示纪念。
1990年退休后,他仍老骥伏枥,志争朝夕,关心学院的建设发展;他笔耕不掇,还获得科研项目及奖励7项,并以85岁高龄出版专著《趵突流长》。他不辞劳苦关心山区人民的吃水问题,不顾七十多岁高龄经常吃住在山区人民家中,有时连夜从济南赶往掘井现场,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枣庄、临沂等地山区人民解决吃水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4年他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愚公奖》证书。
黄春海教授的主要社会兼职有:山东省及济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顾问,山东地理学会、地震学会、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幼教界“南陈北张”之说中“南陈”即陈鹤琴,他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建者,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留学美国,获文学学士和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夏回国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授、教育科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第一个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以及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和特殊儿童辅导院。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和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陈鹤琴热爱祖国、热爱儿童,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和幼儿师范教育系列化,是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的第—人,著行《儿童心理之研究》等。他撰写的《家庭教育》,可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他在鼓楼幼稚园的研究形成了“中心制课程”(即单元教学),奠定了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他结合实践研究,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新儿童教育》件刊物,主编幼稚教育从书、儿童科学教育从书等,编写了多种儿童教育书籍、教材和读物,创制了许多教具、玩具和体育、游戏用品。他创建的“活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三大纲领: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人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还提出“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十三条训育原则、学习四步骤和五指活动等。
陈鹤琴主张培养幼稚师范学生具有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并组织群众性的幼稚教育和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加强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成长。
陈鹤琴一生发表约400万字的著作,已收入《陈鹤琴教育文集》、《陈鹤琴全集》。
4.生平简介如何写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历史,尊重人物本身,这个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也就没法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了。
人物的简介是必须的,你肯定要让别人对这个人物的一生有大概的了解,其功过,要客观的评析他,不要强加于我们现在的层次,要站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看一件事。再介绍典型事例,要典型,突出想表现人物的哪一方面的那个品质。
最后再总结,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在你之前有人写过这个人物,有人对他有了这样那样的评价,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评价,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声音,要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大概就是这样,希望有帮助~。
5.怎样写人物的简介
写作人物事迹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2)观点和提法要分寸恰当。在叙述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摆正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许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事迹,都不是单枪匹马干成的,是与周围群众和其他集体、单位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因此,讲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讲那些脱离群众、脱离整体观念的过头话。否则,就不能起到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
(3)文字要朴实、简明。整理先进典型材料,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不要过多选用做修饰成分或言过其实的形容词。不要讲空话、套话,硬拉架子做文章。话要说得简洁明了,凡是能用较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的,就不要把话拉长。
6.英雄人物的生平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建安四年(199),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隆中对》。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
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
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
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
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
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
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陈寿: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②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③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
7.人物简介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
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
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
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正方形。小小的画面,把周围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边的景物悉数摹画下来。
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伪托之作。
8.史记人物生平简介
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从而开创了杂家体例。后因寥霭一案他被兔去相职,遣散封地。怕其造反,始皇写了一封信严厉斥责吕不韦,受到威胁的吕不韦自杀,吕不韦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商人的特点——精明,他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利益所驱使;也正因如此,一旦他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奋起反击,结果,他与寥霭的争斗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高祖为人奸诈,流氓,无耻,卑鄙。但善用人,终统一天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太仁慈,而且不可谏,不信别人,太多杀戮,终自刎乌江。
夏本纪太略,无人可分析。
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
王。
项羽多虑,喜欢怀疑别人。所以败给高祖。
太史公笔下生花,不被世俗所污染。
高祖虽残忍,但任人唯贤。
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王。
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 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 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 相连。再看西汉人物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 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公孙 弘、主父偃都以伐匈奴,通西南夷为非,曾上书谏止,他们二人传记列在卫青、霍去病之后,接着是《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以,他的传 记在《西南夷列传》之后,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使几位 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 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 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 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 、《货殖列传》等,都是为专门人物设立的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 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 颇事迹,很快又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的**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 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这篇传记叙述的都是赵国将相的事迹,可谓以类相从, 是合乎逻辑的归纳;通过叙述这四位将相的事迹,又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 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张丞相列传》是以御史大夫一职联缀诸人,其中 的传主有张苍、周苛、周昌、赵光、任敖、曹窟,他们都曾任御史大夫,最后又 以张苍任御史大夫终结,勾勒出了西汉前期御史大夫任职情况的变迁轨迹,涉及 一系列相关的事件。《酷吏列传》叙酷吏十人,错综联络,总成一篇文字,宁成 传附郅都事,称宁成治效郅都;张汤传附赵禹事,义纵传附宁成事,杨仆传附王 温舒事。各传之间血脉贯通,前后回应,全面地反映了始于景帝而盛于武帝的酷 吏群体。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 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9.人物生平简历
这样的例子可以吗?人物简介 原重庆永川万寿乡人,民国进步官员,留学日本。
1912年,四川都督府建立,任都督参赞、高等审判厅院正,1914年起先后任安徽高等审判厅检察长、贵州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检察长、总检察厅检察长、四川高等法院院长、刘湘21军顾问、四川省政府考试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政府统计室兼综核室主任等职,为官正派,1946年赋闲家居。解放后,加入民建,任相辉学院教授、重庆文史馆员。
人物生平 龙国桢(1877—?)又名泽树,化名龙灵。出生于重庆永川万寿乡一个农民家庭。
祖父龙昌泰,通晓儒术,精通医理,设馆教学数十年。家有祖传田产数亩,父亲龙祖松十三岁时便参加农业生产,一家人自耕自食。
龙国桢幼时在私塾及县中书院读书,成绩优异。1897年时应小试,取列文生;次年科考一等,又补一增廪生。
1901年时考入四川东文学堂。毕业后,官费留学日本,在东斌学校读书。
他在日本阅读了各种进步书籍,初步认识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为了推翻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与同学董鸿诗、董修武、王右瑜等十余人组织了兴华会。
清政府为防止留日学生发生革命,请托日本政府严加防范。于是日本政府颁布了《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剥夺清,韩学生的居住自由和书信来往自由,激起了留日学生的公愤,便组织留日学生联合会,反对日本政府限制留日学生的自由。
龙国桢被推为学生代表。由于全体学生的坚决反对,日本政府迫不得已取消了无理规定。
但此事引起清政府的强烈不满,下令通缉参加反对的留学生十九人归案,并禁止留学生再学陆军。龙国桢受通缉,被革去功名,官费也停止了。
他为了能继续留在日本学习,化名龙灵,考入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科及研究科读书。 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多次听到孙中山的演说,了解到三民主义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要挽救中国,实行民主,非推翻满清不可。
他于1910年在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科毕业,获法学士的学位。这时宣统帝初立,对留学生特别优待,赦免被通缉的学生,龙国桢因此得到回国参加留学生考试的机会。
他和董修武、邵明叔一道回川。在途中闻知四川人民强烈反抗清政府所谓铁路收归国有政策,川西数十县,纷纷组织了保路同志军。
为压制铁路风潮,清政府已派端方带兵入川查办。龙国桢三人急行回省。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了,起义军通电全国,号召各省响应。川督赵尔丰见此形势,忙将总督职位让与谘议局局长蒲伯英(殿俊),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伯英作正都督,朱子桥(庆澜)作副都督,龙国桢作了民政部长。
为了响应武装起义,龙国桢和董修武联合了兴华会和同盟会会员,重新组建政党。不久同盟会总部来电,命仍称“同盟会”。
十二月八日,蒲伯英到东较场集合全部陆军训话,各部军人退出代表向他要求发三个月恩饷,蒲伯英、朱子桥只答应发给一个月。代表们强争,督军的马弁举枪弹压,各军纷纷还枪,一时秩序大乱。
蒲、朱二都督慌忙逃避隐匿,不敢露面。尹昌衡驰赴凤凰山,率兵数营入市弹压,秩序恢复稳定。
大家推尹昌衡为都督,罗纶为副都督,龙仍任民政部长。 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数月后,去电重庆蜀军政府协商合并组织。
重庆蜀军政府提出十个条件,大汉四川军政府中军人力主以武力解决问题,龙国桢与董修武力争和平解决争端。为了全面征求意见,统一思想,都督召开了行政会。
会上龙国桢首先提出和平解决的意见,谈了四点理由:1、革命初起,方议出兵北伐,不可先起内争,置清政府于度外,败坏革命事业;2、成、渝两方,同是革命志士,不可自相残杀,视同志为仇敌,丧失革命精神;3、重庆为川中重要商埠,一旦用兵,必至糜烂桑梓,残害人民,正与革命的目的相反;4、渝方所提条件,无论如何苛刻,两军政府合并,同在一个机关,一切政务应按实际情况,可行即行,利害共通,从前条件已成公事具文,重庆军政府纵有百个条件,此时亦可接受。 龙国桢考虑到双方争执的不过是人事问题,只要己方让出几个重要职位,蜀军政府方面一定会同意合并。
于是在阐明观点后首先表态,愿把自己担任的民政部长职务让出来;又建议副都督也宜虚位以待。龙国桢发言后,罗副都督立即赞同,会议也一致通过了龙国桢的议案。
成渝两军政府合并过程中,关于民政部长的人选问题,尹昌衡和张列五发生意见分歧,各执一端。后来两人决定,不另选人,仍留龙国桢担任。
龙国桢考虑到自己在会上的表态,不能失信,便坚决谢辞。他打算再次出国留学,研究政治经济,回来为祖国建设服务,可是政府又委任他作上审院院正,他坚决不受,经过四次动员才放弃了留学打算。
1912年6月他任四川上审院院正职,兼任共和大学、四川财政学校和四川法政校等处教员。 南北统一后,上审院改为高等审判厅,龙国桢继续担任厅长。
这时政府下令,法官不能入党;已入者也必须退出。这样,龙国桢便退出了国民党。
1914年龙国桢调京咨询,后转任安徽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任职一年多,袁世凯称帝,龙因为官正直,判案中得罪袁世凯,被免职调京。
安徽军民再三挽留,打算联名力保,龙不愿为袁世凯效力,婉言谢绝。直到袁世凯死后,龙国桢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