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好褚体
张怀瑾评诸书如美人婵娟,似不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唐太宗曾经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再与我论书法。”魏征便推荐褚遂良,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我学褚书六年有余,感悟较深,也深受影响,现在回过头来,重温褚书,我颇感亲切,下面就谈谈我学褚书的体会。
褚遂良的楷书作品是唐楷中最具个性、最有法度、最富美感而远离庸俗的书家。
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作品的重要原因,合乎我的性格。史上对他的书法评价最多的是“婉媚柔丽”。
为什么他的字会写的“婉媚柔丽”呢,我认为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一是当时社会稳定,人民富庶,整个社会反映出一种富贵气息。整个社会审美如此;他自己位列要地,见识高,历史选择了他。
二他的字从隶书中来,吸取二王行书,线条刚劲而取法比较倾向柔美。把中国书法的刚与柔演绎得淋漓尽致! 褚遂良少秉家学,博涉文史,工于书法,幼从史陵学书,稍长即受到其父友虞世南、欧阳询二位大家的影响。
遂良少年志学、博涉多体,以北朝墓志笔法结体相近。同年所书《孟法师碑》亦多魏书用笔,酷似欧阳洵。
由于唐太宗倡导王字,褚遂良亦深悟二王行法,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形成了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逸、清静刚毅的风格。 褚楷作品很多,艺术特点不尽相同。
选择自已喜爱的、符合个人书写性情的碑帖来,必然要在众多的褚楷碑帖中进行认真的选读。初学者应当选择相对平正、字数较多的碑帖,如:《雁塔圣教序》。
有一定书法基础者,可以选择《大字阴符经》或《倪宽赞》墨迹本来学习。至于《孟法师碑》因为取法多家,结字和用笔上的变化较大,是褚楷风格尚未成熟时期的作品,但却充分地展现了褚遂良极强的整合应变能力。
我认为他的帖最好的是“雁塔圣教序”记帖,原因是他写皇上、黄子文章,认真;二是写的时候是他水平成熟的时候;三是由于刻工水平高,表现他笔意真实。是他五十八岁之作,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
要写好褚体字,我认为毛笔必须键,有弹性,纸必须有点吸墨,写的过程中不迟疑,只有快,才能体味他笔划间的连贯。体味落轻收重,左轻右重,左小右大等规律。
还有,他的长横,长竖线条总是弧行的,内含弹劲。最有意思的是他的长竖许多竟没有收笔,直接出去了。
还要融会贯通。先把褚遂良楷书各帖的主要结构、笔法集中展现,另把与之相近的名碑法帖的学习成果相结合,再加上自已的性情,保持褚楷特点要占到60%,个性或借用别帖的占40%,就是非常好的贯通了。
当然需要作者博学多思,需要取精去粗、去伪存真,需要综合艺术素养的支持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褚的楷书,开一代先河,但他的字里面还存在有瑕次的地方,有些笔划还有值得推敲的空间。
但这些并不能影响他光辉灿烂的楷书地位。总之,学习褚楷并不难,只要认真训练,不激不厉,不急不躁,把正确的训练方法落实到行动上,就一定会成功。
2.褚体的行书或字怎么写
褚体的字,看起来飘逸俊秀,锋芒毕露。
但我们要清楚:颜真卿就是所学的褚遂良。
一观颜体,我们似乎就见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伫立与天地之间,刚劲有力。
这与颜真卿就是将军的身份有关,但更与褚遂良的字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褚遂良的字,看起来纤细无力,软绵之极。当细看,你你是做到他的纤细而又连绵不断。
他的笔法是如钢丝扭结,缠绕一起。一个横画,常见两头粗,中间细,且是很有过渡的细,其中就在于他提笔之时,更有扭转笔锋之意。
所以笔画看起来简单,却实则复杂很多,如果练他的字,尽量锋芒内含,只求其笔法之意。
3.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来写作文该怎么写
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清晨坐在书桌前,打开书卷,正好翻到唐-韩愈先生的《进学解》,一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立刻又跃到眼前。我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这句名言,这也曾经是我的座右铭,对我一生的学习和成功都有很大的影响。很久没有看了,每次读对自己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年轻的时候对这句话的上半句非常重视和爱好,现在看来对下半句更有体会:
是的,在上半句中说一个人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没有任何一个天才是不靠努力而成功的,天才+勤奋=成功。 而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本身天上掉下来的。一定是靠勤奋和努力创造出来的。而每天只沉浸在游戏与虚拟世界里的人,一定被社会所淘汰。
在下半句中,说的是行动,任何行动是靠思考支配的,我们事业的成功在于行动的成功,在于会做事,更在于会做人,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在于对事情的掌控能力,行动中的败,毁在于随随便便,在于对生活、对社会、对朋友不负责。所以会失败。韩愈强调一个人要着力于"业精"、"行成",即在学业上做到"精",在行动和品德上要做到深思熟虑的思考和不随便做事和不随便说话。
实际上看看韩愈的成功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韩愈3岁就父母双亡,依靠哥哥及嫂嫂郑氏抚养长大。他7岁就知道努力学习,出口便成文章。11岁时,哥哥因为受到牵连,贬官岭南。他跟着哥哥嫂嫂迁徒到南方。15岁时,哥哥又死了,韩愈跟着嫂嫂,带着哥哥的灵柩,万里奔波,归葬中原。又值中原多事,兵荒马乱,全家又迁居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可以说韩愈命途坎坷,历尽艰苦。但是,凄凉孤苦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环境,不仅没有打垮他,反而更激发了他刻苦自修、好学不倦的毅力。
韩愈曾在《进学解》一文中,借学生的口气说出他在治学方面所下的工夫:他嘴里不停地念着六经的文章,手里不住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膏,油脂,指灯烛。晷,日光。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勤奋学习),意即非但白天苦读,夜里还要点油灯继续用功,恒兀兀以穷年表示 要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积年累月,努力不懈。正是靠着这样的努力,韩愈学问精湛,尤其是散文写得气势磅礴,文才斐然,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也为业精于勤做了最好的注解。
任何学习和知识都需要努力和理解,人每走一步,都应该认真思考,有所选择,不能随波逐流,游戏人生。
《荀子·劝学篇》中也有一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是也分两层意思,每层都有两个分句。先说,好的马一下也不能跳出十步远,差的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无论治学、办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然后说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朽木,你也刻不动它;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曾国藩在《家训育纪泽》中曾告诫后人:"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两年,滋而精进而不觉。"这也告诉我们,做事情只有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看看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大学问家,每一个人都贵在“恒心” 上。也贵在“慎思”上,只有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和学问,学习也绝不是年轻人的事情,人活到老学到了,任何人要想与社会同步就一定要学习。坚持不懈,贵在恒心。努力勤奋,做事认真,
4.褚字怎么写好看
(褚)字可使用行书或者草书。
(行书)给人自由活泼的感觉。
(草书)给人放荡不羁的感觉。
(褚)蔡云汉简体行书写法和中国龙新草体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