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秘史读后感
《蒙古秘史》又叫《元朝秘史》和《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是畏兀儿体蒙古文写的,是宫廷内的畏兀儿族书记官根据蒙古老人口头传说加以润色加工而成。大概成书1252年
1、铁木真名字的由来是,他父亲也速该在他出生那天碰巧抓回来一个塔塔儿人的俘虏名字叫铁木真。大概是个铁匠,再不就是铁一样的男人的意思。哈哈,叫铁木真“铁男”吧!
2、成吉思汗,“成吉思”的来由,据传说是因为称汗的前几天,营帐周围一直有五色鸟叫“成吉思,成吉思”,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蒙语大海的意思,日本有学者认为是“光的精灵”
3、铁木真父亲的部落是乞颜氏,是尼伦蒙古的一支,也速该以其十世祖孛端察儿.蒙合黑(愚鲁者)的名字把自己部落称为乞颜-孛儿只今
4、蒙古起源神话是男名苍狼,女名白鹿结合,不断繁衍。苍狼和白鹿其实分别代表了,草原部落图腾和森林部落图腾,也因此说明了蒙兀室韦的生活是从森林部落变为草原部落。
5、朵奔.蔑而干(铁木真的不知多少辈祖)的4个侄子,因为瞧不起他,分家另过,是后来的朵儿边部。
6、尼伦蒙古的称呼,来自于朵奔.蔑而干死后,他老婆又生了3个儿子,之前的2个儿子,心想这肯定就是他爸路上捡来的那个仆从(估计年龄比前两个儿子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阿阑.豁阿就编了一堆瞎话,说什么感神而生,还折箭告诉他们要团结(估计是游牧民族教育子女的方式,史书记载以前突厥就有人这么干过)。其实就是瞎话,女人总是有需要的吗!交媾一下怎么了!这后生的三个孩子以后的部落就称为尼伦蒙古。
2.《成吉思汗》电视剧蒙古语版读后感怎么写
今年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如《射雕英雄传》、《上下五千年》、《朝花夕拾》、《爱的教育》等书籍。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吉思汗》,它的故事情节一直吸引着我往下看。
“成吉思汗”这个词分两个部分。“汗”、“可汗”是我国古时候北方一些游牧民族对“王”、“皇帝”之类的称呼;蒙语“成吉思”是“强大的”、“有力量的”的意思。“成吉思汗”的意思就是“强有力的可汗”。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13岁时父亲被塔塔尔部的人毒死,开始了颠簸的幼年生活。铁木真在友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展示出自己的英雄风采,成为了蒙古大汗。35岁时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52岁时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并开始了他统一天下的大业。他还未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时,就病逝于甘肃省清水县牛头河畔,享年73岁。
读完了这本书我十分佩服成吉思汗。有很多原因。他很勇敢。他幼年丧父,20岁时为了让亲人不被泰赤乌人杀害,勇敢地引开他们。我要向他学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勇敢的面对现实,遇到挫折决不气馁,而是努力克服,不怕失败;他有很大的志向。我要向他一样给自己一个目标,使自己好好学习,努力完成这个目标;他对待自己的属下十分友善,就像在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我要和同学们团结友善,不欺负弱小。有宽阔的胸怀。别人做错事,只要他承认错误,真心悔改,那么就原谅他。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成吉思汗身上有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3.狼图腾的第1章至第10章的读后感怎么写
近日拜读了《狼图腾》,是一本溯源小说,我不在意它的类属,只欣赏里面的情节,能从里面感悟到更深刻的意义。图腾——意味“他的家族”,是一种标志。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对华夏历史文化的影响。我不想在此洋洋洒洒的阐述,我只希望,时代的人有一种具体的信仰,有着一种图腾的精神,让它作为一种神动的力量,来指引你迷茫的心境。就像好多人赞美唯美的雾,那只不过是灰尘沾上水气的外衣,是一种见不得阳光的意境而已。所以说,虚伪的东西都是可视却不透明的,在阳光下终将暴露无疑,是禁不住时间的考验及实践的验证的!
读了狼图腾不禁对自然界的生灵充满了崇敬之情,同时对人性产生了无比深刻的鄙视和厌恶,甚至作为人的我对自己都有些厌恶了。我想:一个人如果怀着怎样对付别人或取利的心理去阅读狼图腾是多么可耻啊?在看狼图腾的过程里,我的心灵在不自觉中不断得到一种神圣精神的感召和净化,我的心智得以明朗,我的思想得以升华,我的信念得以坚定。我很想作一匹人群里的狼,赤裸裸的狼。有了狼的精神,我藐视人类,藐视周围虚伪的一切。
和对手一起成长,感谢对手在激烈的环境下给与的机会,只有竞争才有自我提高,只要觉得危机我们才能不辞辛苦的努力进取。即使体无完肤,也心甘情愿。活着就要一种坦然,一种敢于亮剑的气魄和精神,即使面临倒下,应以不屈的意志,微笑着去赞赏。内心里首先学会战胜自己,最终主宰自己,战胜一切!
我很喜欢狼和人的斗智斗勇,感受着血腥和不折不挠的精神,那一种振奋人心的动力,逼迫着你必须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智,有着时刻准备着的心态。在狼图腾里,我读懂了对优势劣态法则的诠释,明白残酷的淘汰下要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用时髦的话,是和谐的另一种解释吧?
人在追求中,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充实鼓舞自己,在书籍里揣摩人事物,在平凡的生活中看着他人,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在学习和积累中思考。不需要镜子也应知道自己的模样。人啊,有自知之明最好。知道目前的我就是储存心智,这是唯一的最明智的选择。
现代人的崇拜挑起了市场的经济,迷乱了自己的温度,也恍惚了自己的心情,于是成为钱的奴隶,成为网的俘虏,游戏的牺牲品;青春不在的时候幡然醒悟,糊涂的季节出现点糊涂事儿是正常的,但每一次经历都成为过往,而不吸取教训进行反思,那就是很失败的人生。我不愿意每一次经验的获得要付出昂贵的学费和人生种种的宝贵!当然也有个别优秀人士,人生的精彩令人仰慕而慨叹啊!
看过狼图腾的每一章节,我都怀着感恩的心情想到我周围每一个健康快乐地活着的人,!在此,我说不出什么感谢的话语,因为这世间就在此时此刻还没找到合适的字眼可以表达我的情素,但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强烈的呼声:腾格里,保佑狼!保佑比狼更脆弱的人!!!
4.《世界秘史》读后感怎么写
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出自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K.马克思、F.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世界历史所作的论述,最早地、也是最为鲜明地突破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唯心史观和民族偏见,因而“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40页)。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史观,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或者按形态学派的说法各文明历史的堆积,而是其自身有规律地发展的结果。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有的没有经历某一阶段;有的长期停顿于某一阶段;即使属于同一阶段,其发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异。但是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的多样性,和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并非互不相容的矛盾。总的说来,人类历史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直接生产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剥削的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尽管形式各异,先后不一,这个纵向发展的总的过程,却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基于这一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阐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方面已经作出了不少可贵的成绩。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在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氏族部落或村落为单位,分散地生活在地球的各个点上。尽管考古学家以实物证明,这些分散的点并不是完全彼此孤立和隔绝的,曾经有过某些偶然性的接触,但是,由于当时物质生产水平极端低下,各个点都还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分工,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彼此交换和交往,也不可能有多大范围的开拓活动。因此,点与点之间基本上是相互闭塞的,其横向联系几乎没有,即有也极其有限。在进入农耕和畜牧之后,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一些地区先后出现阶级社会。这就突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极端狭小的孤立状态,开始结成有一定领域范围的国家。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开始出现较多的交往,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但是,在阶级社会的前资本主义诸阶段,即使在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农耕地区,基本上都还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分工和交换虽有所发展,但毕竟有限,手工业和商业都还处于附属的、补充的地位。只要生产没有超出自然经济的范围,各民族、各国、各地区间相对闭塞的状态就依然存在。到了15、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滋长。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闭关自守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112页)。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前资本主义时代不是一直存在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推动历史从原始人类分散生活的各个点到最后联结为世界一体的这一横向发展过程的决定力量,同样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与相邻地区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5.《草原》的读后感怎么写
《草原来》的读后感
读了老舍先生的《草原》后,让我觉得草原不仅有美若仙境的自然环境,也对蒙古人民浓厚的民族风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好客的蒙古人大方、诚实待人,这些感染了访客们,好像回到了自己家自,一点儿都不拘束.人们都那么亲切,如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不知不觉就进了蒙古包.蒙古的特产都摆上了,大家边吃边聊,好似一家人.老舍先生用可爱来描写天空很恰当,仿佛bai躺在天底下,天空格外高,蓝地让人舒服.一团团的大白云挂在天空,白地让你忍不住摸一摸再舔一舔.有了它,天空不再那么空虚.老舍写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确,在这种环境下,谁都会不由自主地du忘掉一切烦恼,只剩下天空一样纯洁而又明净的心,只有粗犷和豪放的歌声才能表达出回归自然的愉悦.
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也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为牧人无限扩张动物的数量和不停地开垦草原,蓝天碧草的景色已经不多了.我们一zhi定不能让环境再恶化下去,必须保护这美丽的大草原!
老舍先生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只是我还没有读完,相信早晚会读完的,也许我理解的dao还是不够透彻,我只能够慢慢的拓宽我的知识面,将我的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几个档次,才值得也配写老舍先生的作品赏析!
6.成吉思汗灭西夏读后感
成吉思汗读后感
在草木枯槁,大地封冻,寒气袭人的日子里,接到路先生的大作《成吉思汗》,真是喜出望外,格外高兴,心里暖融融的。拜读后浮想联翩,感触颇多,不禁欣然提笔,聊表感激之情,也算作读后感吧。
蒙古文学史上,英雄史诗有着悠久传统,在诗苑中散发着醉人芳香的一朵奇葩,是蒙古民族喜闻乐见的体裁,有其独特魅力。《格萨尔》、《江格尔》、《蒙古秘史》,世称蒙古文学史上三大高峰著作。其中前二本本身就是民间创作的英雄史诗,至于《蒙古秘史》“本身是一连串史诗体裁的故事,是为了记载成吉思汗家族的遗训和事迹而写成的”。(1)关于《格萨尔》、《江格尔》二本民间英雄史诗暂且不论,就《蒙古秘史》与路先生的长篇英雄史诗进行相对比较。饶有兴趣,我认为,路力庚先生的长篇英雄史诗《成吉思汗》应成为当代蒙古文学史上的一个阶段性的标志作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路先生是诗人,而我研究蒙古哲学史,因而作出这么高的评价,也许没有资格,说了外行话。但是,路先生以诗讴歌英雄成吉思汗,而我从哲学角度研究成吉思汗,因此我与路先生还有些缘分,可以说志同道合的忘年之友。况且,哲学依托于诗而得到广泛传播,而诗又凭借着哲学而得到提升,二者历来有着不解之缘。多年研究《蒙古秘史》和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的思路和感觉,总觉得这个评价有点根据和理由,不妨大略分析几条。
一、路先生这本《成吉思汗》体现了英雄史诗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内容,同时采用什么体裁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和体裁的统一是作品成功的标志。《蒙古秘史》写于1240年,此后撰写成吉思汗的体裁基本上是史记、评传、大传、新传、传记文学、长篇历史小说、章回小说等。期间蒙古民族中出现过众多的诗人,都没有回到这一世界性的题材。只有一些零散的、片断的诗涉及成吉思汗,史诗基本上断绝。其中有社会的客观原因,但是英雄史诗的写作需要长时间的构思,(据说路先生用了八年),需要深厚的创作功底,需要翔实的史料,博学多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和艺术的结合上把握的难度太大。路先生的“浩气磅礴唱大风”的长篇英雄史诗,在蒙古文学史上突破了以往僵化的框框,死板的体裁,恢复了英雄史诗的体裁,完全用诗韵的形式描写了13世纪的时代风云和成吉思汗的英雄事迹,填补历史空白,弥补了人们多年来渴盼的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作者不畏跋涉之苦,万里取材,将精彩史实融入创作之中,放宽了历史视野,提供了广阔的维度,使史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彰显出特意的光彩,上升到新的境界。况且,成吉思汗的一生就像一部英雄史诗,他不仅在蒙古族历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开创业绩,张扬个性,突出智慧,发挥才干等方面大放异彩。令人神往,摧人歌颂。这篇作品的闻世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贯彻“双百”方针的生动体现,是发展繁荣文学创作,拓展文学新思路的迫切需要。
作为英雄史诗必须以“史”为基础,以英雄为主人,以抒情为基调,同时要有蕴含深刻的哲理。这样“史”“情”和“理”三位一体,集中地反映英雄本色,构成英雄史诗的基本要素。路先生的著作体现了这个构思的特征。以编年体例,描绘时代澎湃潮流,叙述历史生动事实,吟咏传奇阅历,同时把自己对民族的炽烈热爱的感情,对成吉思汗敬仰之信念,对英雄人物命运的关注,并把哲理参透在诗的字里行间,把诗情和哲理溶融在一起,达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表明作者颇费匠心,文思巧妙,把这些都抒注于笔端,掀开了惊天动地的历史画卷。这是大气磅礴充满青春活力的诗篇,表现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这是该作品的最精彩夺人的地方,也是作为史诗固有特点的继承和发挥。
二 、英雄史诗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体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时势造英雄,英雄改变时势。成吉思汗在征服中成为胜利的英雄,不是偶然的,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根源。路先生开宗明义的指出,“公元13世纪是史书应该大书特书的世纪”。史称13世纪是“蒙古人时代”。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里,用一个民族的名字命名一个时代,虽然毁誉不一,但这是旷古绝今的,而蒙古人的杰出代表只能是成吉思汗。因此,成吉思汗成为“一代天骄”是名副其实的。“大书特书”13世纪的根本原因在于成吉思汗,归功于成吉思汗。蒙古历史的最核心人物,最耀眼明星是成吉思汗。蒙古历史的三大-史料,又称蒙古史上三大高峰著作,即《蒙古秘史》、《史集》、《世界征服者史》的中心内容就是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的丰功伟绩。我认为,成吉思汗是征服中的胜利者,事业上的成功者。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产生过很多的征服者,其实失败者较多,胜利者,真正的成功者凤毛麟角。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蒙古秘史读后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