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丧榜
丧榜的写法:
丧榜是向左邻右舍告知家中死人的告示。同时反映家庭兴衰。书写丧榜、俗称“批殃”。唐山地区死人都写丧榜,其他地区有的不写。
1、丧榜的内包括十个方面:死者性别、姓名、最终年龄,死亡原因、生、死时间、主丧人、家中人口辈数,死者在家庭的地位,死者是否儿女双全,死者老伴是否健在。
2、丧榜格式:丧榜由上疏、闶阆行下疏三部分组成。闶阆也称中行,是丧榜的中枢支架,其写法要顶天立地、一行而成。要反映死者、生死时间之外的九个内容。
上疏:是在丧榜的左方用小体写死者的出生时间。下疏在丧榜的右方用小字体写死者的寿终时间,上下疏均低于中行两个字,一定要平,不能上疏高下疏低,与上下款格式不同。举例说明见右:“故显”说明是儿子为父亲主丧。“考”说明死者是男性。“雷府”说明死者姓雷,独立成家。“太公”说明死者膝下有孙子。“讳”是儿子对父亲的尊称。应写在中行的左侧,说明死者儿女双全,女儿也来参加发丧。“连成”是死者的名字。“耋年”,说明死者寿命在七十岁至七十九岁之间,不到八十岁,因病而亡,如果是因横祸而死,应写为“卒年”。“七十复七岁”,说明死者死亡时是虚岁七十五岁,天生我,敬天加一岁,地养我,敬地加一岁。如写为七十有七,或七十又七,“有”字和“又字”表示又要死人,不吉利,所以写为“复”字。丧榜的“丧”字,两旁都用“、”点,说明夫妻全亡。如果妻死夫在世,丧字的右边用“口”左边用人,写为“丧”字,如夫死妻在世,写为“丧”字。如单亡、丧榜字数为单数,如夫妻双亡、丧榜字数为隅数。用“之”字来调整。 本人叔父丧榜举例:
生于公元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吉时
故显考雷府太公讳连成耋年七十复七岁之丧榜
故于公元二○○一年五月十二日晨时
(本材料来源于《百度文库》)
2.怎样写丧榜
丧榜的写法:
丧榜是向左邻右舍告知家中死人的告示。同时反映家庭兴衰。书写丧榜、俗称“批殃”。唐山地区死人都写丧榜,其他地区有的不写。
1、丧榜的内包括十个方面:死者性别、姓名、最终年龄,死亡原因、生、死时间、主丧人、家中人口辈数,死者在家庭的地位,死者是否儿女双全,死者老伴是否健在。
2、丧榜格式:丧榜由上疏、闶阆行下疏三部分组成。闶阆也称中行,是丧榜的中枢支架,其写法要顶天立地、一行而成。要反映死者、生死时间之外的九个内容。
上疏:是在丧榜的左方用小体写死者的出生时间。下疏在丧榜的右方用小字体写死者的寿终时间,上下疏均低于中行两个字,一定要平,不能上疏高下疏低,与上下款格式不同。举例说明见右:“故显”说明是儿子为父亲主丧。“考”说明死者是男性。“雷府”说明死者姓雷,独立成家。“太公”说明死者膝下有孙子。“讳”是儿子对父亲的尊称。应写在中行的左侧,说明死者儿女双全,女儿也来参加发丧。“连成”是死者的名字。“耋年”,说明死者寿命在七十岁至七十九岁之间,不到八十岁,因病而亡,如果是因横祸而死,应写为“卒年”。“七十复七岁”,说明死者死亡时是虚岁七十五岁,天生我,敬天加一岁,地养我,敬地加一岁。如写为七十有七,或七十又七,“有”字和“又字”表示又要死人,不吉利,所以写为“复”字。丧榜的“丧”字,两旁都用“、”点,说明夫妻全亡。如果妻死夫在世,丧字的右边用“口”左边用人,写为“丧”字,如夫死妻在世,写为“丧”字。如单亡、丧榜字数为单数,如夫妻双亡、丧榜字数为隅数。用“之”字来调整。 本人叔父丧榜举例:
生于公元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吉时
故显考雷府太公讳连成耋年七十复七岁之丧榜
故于公元二○○一年五月十二日晨时
(本材料来源于《百度文库》)
3.人死后灵位写法与字数年令有什么讲究
墓牌、丧榜、灵位、神位写法 一、墓碑的写法:墓碑始于周朝,是墓主的标志,其位置在墓前正中处(墓门口),以便后人祭祀。
墓碑坐向应与墓中棺材坐向相同。墓碑一般用青石制作,以便长期使用。
其规格为高4.8尺,宽1.2尺,厚0.2尺(用双数不用单数,图吉利)。墓碑下端为基石,其内糟以放进墓碑为准。
碑文有两种:一种是标名碑,一种是铭名碑,也称“墓志”。民间碑一般为标名碑,也有在墓碑背面记述主人简历和功绩的,这样的碑,前面为标名碑,背面为铭名碑,是一碑两用。
墓碑文由四部分组成:墓主生故时间、碑名、立碑人、立碑时间。生故时间、立碑人和立碑时间按上下款格式写,碑名在墓碑的正中间。
碑名,是墓碑的主要内容,因立碑人与墓主的关系不同而异。其字数从上第一字开始起排生、旺、墓、绝,到最后一个字,应男打“生”,女打“旺”,表示后人兴旺发达。
碑名的内容应包括墓主死亡年代、性别、姓氏、名字、与立碑的关系等五个方面。以下举例说明:1、子为父立碑:“公故显考雷府公讳天有之灵墓”。
(此为本人父亲的碑)。“公故”反映死亡年代属公元年代,“显考”反映是男性,“雷府”反映墓主的族姓,“公”反映墓主与立碑人系父子关系,“讳”是晚辈对长辈的尊称,“天有”是父亲的名字。
全部共十三字,“墓”字打在“生”字上。2、子为母立碑:“公故显妣某府某氏智**之灵墓”,称父用“讳”,称母用“智”,全部碑名共十四个字,“墓”字打在“旺”字上。
“讳”字贴在 阆行的左边,“智”字贴在闶阆行的右边。3、孙子为爷爷立碑称“祖公”,为奶奶立碑称“祖母”,其他内容同上。
再上一辈为“太祖父”、“太祖母”,又再上一辈为“曾祖父”、“曾祖母”。4、女婿为岳父母合葬立一碑:考某府泰山*** 公故显 之灵墓。
妣某府岳母*** 二、丧榜的写法:丧榜是向左邻右舍告知家中死人的告示。同时反映家庭兴衰。
书写丧榜、俗称“批殃”。唐山地区死人都写丧榜,其他地区有的不写。
1、丧榜的内包括十个方面:死者性别、姓名、最终年龄,死亡原因、生、死时间、主丧人、家中人口辈数,死者在家庭的地位,死者是否儿女双全,死者老伴是否健在。2、丧榜格式:丧榜由上疏、闶阆行下疏三部分组成。
闶阆也称中行,是丧榜的中枢支架,其写法要顶天立地、一行而成。要反映死者、生死时间之外的九个内容。
上疏:是在丧榜的左方用小体写死者的出生时间。下疏在丧榜的右方用小字体写死者的寿终时间,上下疏均低于中行两个字,一定要平,不能上疏高下疏低,与上下款格式不同。
举例说明见右:“故显”说明是儿子为父亲主丧。“考”说明死者是男性。
“雷府”说明死者姓雷,独立成家。“太公”说明死者膝下有孙子。
“讳”是儿子对父亲的尊称。应写在中行的左侧,说明死者儿女双全,女儿也来参加发丧。
“连成”是死者的名字。“耋年”,说明死者寿命在七十岁至七十九岁之间,不到八十岁,因病而亡,如果是因横祸而死,应写为“卒年”。
“七十复七岁”,说明死者死亡时是虚岁七十五岁,天生我,敬天加一岁,地养我,敬地加一岁。如写为七十有七,或七十又七,“有”字和“又字”表示又要死人,不吉利,所以写为“复”字。
丧榜的“丧”字,两旁都用“、”点,说明夫妻全亡。如果妻死夫在世,丧字的右边用“口”左边用人,写为“丧”字,如夫死妻在世,写为“丧”字。
如单亡、丧榜字数为单数,如夫妻双亡、丧榜字数为隅数。用“之”字来调整。
本人叔父丧榜举例:生于公元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吉时 故显考雷府太公讳连成耋年七十复七岁之丧榜 故于公元二○○一年五月十二日晨时3、丧榜表示年令用字的要求:20岁以下死亡用“寄年”。20岁以上不满40岁用“存年”。
40岁以上不满50岁用“得年”。50岁以上不满60岁用“世年”。
60岁以上不满70岁用 “享年”。70岁以上不满80岁用“耋年”和“寿年”。
80岁以上不满90岁用“耄年”。90岁以上不满100岁用“颐年”。
100岁以上者用“皓年”。三、灵位的写法:1、供奉三代五服祖宗牌位的写法:“供奉雷门三代五服祖宗之灵位”2、供奉父母牌位的写法:“供奉雷府太公**之灵位” “供奉 雷府太君某氏**之灵位”。
四、神位的写法:“供奉吾祖师太上老君之神位”(此为地师供奉太上老君牌位的写法) 五、引魂幡的写法:某府太公**引魂幡(男打生) 某府太君某氏之引魂幡(女打旺) 左飘带写:“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 右飘带写:“玉女送西方驾鹤西游”。特别注意:引魂幡每个字纸的形状古制有要求,男的用圆形,女的用方形,意为男为阳、为天,故用圆形;女为阴、为地,故用方形。
男引魂幡最后一个字的下端要剪成尖形凸形,女引魂幡最后一个字的下端要剪为凹形。六、安葬祭地文的写法:当庄山神、地神、城隍:中国**省**市(县)**乡(镇)**村**府太公(太君)**,寿终正寝,赴阴司冥界,今日在世孝儿孝女为其父(母)选(迁)阴宅于**山**地之贵方风水宝地,多有打扰、惊动、冒犯众位神灵,望恕罪海涵。
左邻右舍及一切凶神恶鬼不得侵袭、欺凌,一律宽厚容讷,和谐共处、不得有误。
4.人死后后怎么选出秧的日子
按迷信说法,殃是死人闷在心里的最后一道活气,是人的精魂的所在,这道气透过尸身散发出去就会化为阴风,称之为阴魂。人死后第七天称之为头七,是死人出殃的日子。如果殃没有出来,就叫“阴魂不散”。
“ 出殃”也叫“回煞”或“回殃”。据说“阎王爷”把死者灵魂用麻绳或铁链绑锁,指派小鬼押上回家谢灶,也是死者灵魂最后一次返家“告别”,因而“殃”就是鬼,谁碰上谁就要“遭殃”。
1. 陕西某些地区出“殃”说法
陕西省某些区域,人死后“出殃”,确定了防止外人碰上了“殃”,白天在.家门口插上纸制白旗;晚上挂起白纸灯笼,好让人们望而避之。对着“出殃”的方向若有人家,就要告知他们防避。办法是在院子里挂上一块红布或一张面箩就可以安然无事。
人们还想象地说“殃”回家后很不想离开,到处游着,在小鬼的催逼下拜谢过灶君,离地三尺走出大门,朝着要出的方向飘然升高而去。所以“出殃”时,有的人在灶前撒上灰,察看灰上面的“痕迹”是麻绳,还是.铁.链,如果是麻绳就认为死者灵魂罪孽深重;如果是铁链就认为死者灵魂已得到“阎王爷”的宽恕。
据说“殃”十分厉害,人碰见人死,兽碰见兽亡,碰到树上枝枯叶焦。人们常对萎靡不振的人说:“你蔫哩枯楚像‘殃’把魂打了一样。”因此,“出殃”的时辰(两小时)过后,人也不能直接回家。要先在崖上或墙外往院里丢进条水担,发出“呕啷”声,或敲打铜器,惊走全部“余殃”。否则,“殃”出不全,造.成“囚殃”,家里就不得安宁。有些地方“出殃”后,在各房间喷酒或醋,有利于消毒杀菌,除浊气,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在三秦大地,人死后几日内,灵魂会在某个夜晚回家探望,与畜、庭院、树木等作别!之后永别人世,转入轮回。此谓之“出殃”。灵堂前供奉西凤酒,亡魂生前睡过的炕上,洒上炕灰。次日,孝子进得门来,查验杯中酒,目视炕上灰。酒过半,亡魂属相是什么,灰上已是什么的足迹。孝子忙跪拜,点香,与先人永别!一旁孩童骇然,以为不可信。但未来,孩童亦如此。
2. 山东沂蒙山区出“殃”说法
山东沂蒙山某些地区的出殃是在人死前,与陕西人的人死后出殃有所不同。如莒县、沂水县等地。这些地区,是要在人死后,找到阴阳先生,查出已死之人是什么时间出殃,什么时间上坟,家人再推出这两天已死之人有什么怪异行为,那便是出殃前兆。一般认为,临死之人,魂魄被“殃”勾走,临走时,向家人道别,要死之人不同于自己以往的性格,与常人有异。有的人,活着时,人很老实,出殃时心神不宁,上窜下跳。有的人活着时,脾气暴躁,出殃时,却是规规距距和人讲话做事。这一般都是要死之人,在死后家人回想起来感觉到的。所以,这些地区,有一种骂人的话,说一个人与自己以往性格有异,或是小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时,都会骂出:你出殃啊!但一般不会骂自家小孩或家人。
3. 天津地区的出“殃”说法
天津地区出“殃”,可以参考天下霸唱写的《殃神》一书。
殃榜又叫“殃纸”,当今说到殃榜或殃纸,不仅没人见过,连听过的人怕是也不多。很早以前,有一种专门给死人写殃榜的阴阳先生,一般是道门儿中人来做,清朝末年还有吃这碗饭的。过去“会、门、道”多,江湖上的“帮会、门派、宗教”合称“会门道”。老天津卫人不说入会、入教,也不说信教、信理,习惯说成“在教、在理儿、在道门儿”,在理儿是指入了理教白衣道。而在道门儿的人,大多指火居道或天师道,殃纸通常由他们来批写。
如今说批殃榜,人们都认为全是迷信,也失传很多年了,过去相信这些的可是大有人在。咱们先说说什么是殃纸。殃是遭殃的殃,说白了就是倒霉走背字儿的意思,出自《易经》。《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传说在人死之后,死尸中会有一口怨气,这股子怨气为“殃”,必须等到怨气出去方可入土为安,说行话谓之“出殃”。至于死后几天出殃,这就因人而异了,有三天或五天的,也有七天或八天的。活人忌讳让死者的怨煞之气冲撞,轻者倒霉,重者丧命。在旧社会,凡是出殡的人家,都必须掏钱请阴阳先生批写“殃榜”。这个“殃榜”并不是顶个脑袋的先生都可以写,也得官府认可才行。阴阳先生在殃纸上写明此人是在什么时辰,怎么死的,何时何日出殃,哪年哪月下葬,立字为据,相当于一纸“死亡证明”。阴阳不批者,即为死因不明,必须报官。
那时候抬棺材出城入土,都会经过城门,各个城门皆有军卒把守,盘查活人也盘查死人。你拿不出殃榜,就别想抬棺出城。比方说“殃榜”上写明是溺水身亡,可打开棺材一看是让刀给捅死的,两下核对不上。那这可不得了,谁写的“殃榜”,谁就跟着吃人命官司。可见批写殃榜这一行当,自有官法上的用途,不只是迷信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