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找1分钟破案破案文章
1分钟破案(案例) (1)考古学家的遗产 阿月的父亲是个很能干的老工程师,而且也是一个业余考古学家。
他非常疼爱他的独生女儿,经常给她出一些疑难古怪的问题让她猜。 这不,就在老工程师临终之前,他又给女儿出一道难题。
老工程师把女儿叫到床前,拿着一把钥匙,钥匙链上还拴着一个直径为2.5公分左右、中间有个方孔的古币,对他的女儿说:“父亲要去追随你妈妈,再也没机会给你出难题了。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道难题,我留给你的一大笔财产全靠这把钥匙,你要拿着这把钥匙才能找到。”
说着便把这钥匙给了阿月。 不久,老工程师便去世了。
阿月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拿着这把钥匙把家里全翻遍了,但并没找到父亲所说的一大笔财产。她以为父亲在临终前与她开了玩笑,便赌气把这把钥匙扔到床上,坐到那儿发愣。
突然,她好像明白了什么,立刻跑到父亲的书访去查百科词典。她终于找到了父亲留给她的一大笔财产,你知道她是从哪里找到的吗? (2)水果刀 一天晚上,濑川到厨房从箱子里挑选了一个成熟的苹果,拿到客厅来正准备吃,但是他忘记把水果刀带来,所以叫他太太静江帮忙去拿刀子。
“我也要吃一点。”静江说着在盘子上把苹果切成两半,一半递给丈夫,另外的一半自己吃了。
可是当濑川吃完苹果之后,便立刻叫起苦来?不久就停止了呼吸而断了气,他是中了氰酸毒而死的。 吓得失色的静江立刻打电话报警,警方听了她的供词后,不知道完究竟是什么原因,他不知所措。
对这件毒杀案最可能的嫌疑当然是静江本人,但是苹果是死者自己挑选的。而且静江自己也吃了另外的一半。
警探思考了良久,忽然想到了一件事。于是他匆忙地赶到厨房去查看了切苹果的刀,然后双眼闪亮地告诉他的部属说:“看,毒杀的关键不就在这里吗?” 他所说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3)不在场的证据 一个公安人员奉命询问一中年男子昨夜9点左右是否在案发现场。
“我是公安局的,这是名片。”公安人员首先作了自我介绍。
中年男子接过名片,看了很长时间,显得很吃力的样子。然后他把视线移开,接着说:“昨天夜里8点至10点钟,我是在看书的,就我一个人在房间里。”
“你用手电看的收还是点着蜡烛看的?” “我家没有手电也没有蜡烛。” “可是,昨晚一整夜都在下雨,这儿一带公寓8点至10点一直是停电的。”
“可我的确是在看书,如果你不信……”中年男子正要去拿他的书,公安人员忽然一下了明白了,他知道昨夜9点,中年男子确实是不可能在案发地点的。 公安人员为何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 (4)智擒强盗 唐贞观二十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一个商人在森森中被劫。
次日凌晨商人告到官府,把被抢经过说了一遍,可又因雪夜雪太大说不清强盗的去向,只知强盗很年轻,身穿黑色衣裤,骑一匹四蹄踏雪的黑马。 县令杨凡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发案地离城仅十里,十有八九是城里人干的,但他不敢带那么多赃物回城,于是灵机一动,心生一计,他让手下马上沿街敲锣喊话,告之全城百姓,在城外的10里处,有人被杀,并把详细特征描述一番,望死者家属前往官府认领尸首,果然不久就有一老妇人来认尸,顺藤摸瓜,就很快在城南抓住了强盗。
试问,县令是用的什么计策而很快抓捕强盗的? (5)相互撕咬 明崇祯十四年,山西太原府捕获一批强盗。这伙强盗有组织、有帮规,他们订立攻守同盟,什么酷刑都用尽了,可还是得不到一点有用的线索。
朝廷规定结案的日期日渐临近,州官急得一筹莫展。 这时,一个谋士献计,如此这般…… 于是先把强盗们分别提审,再先后将其几个人从大牢里提到大牢对面的小牢,每次提审后,都为小牢送去酒肉,而大牢仍粗茶淡饭。
在对大牢里的盗匪审中,暗示他们中已有人揭发大牢中的人的罪行。果然强盗内部出现了裂痕。
从而很快找到了线索,破获了此案。 知道那位谋士献的什么计策吗? (6)孪生兄弟作案 一个小伙子杀了人以后,逃之夭夭。
刑警赶到后,根据目击者提供的情况,在一家饭店里发现了这个凶手,可小伙子说自己一直在这儿,吃完饭以后就看电视,根本没有离开过饭店,饭店的经理和周围的人也证实了这一点。而目击者却一致确认,从相貌和衣着上看,这个小伙子就是那个作案者。
然后,刑警又去化验了凶手留下的指纹,结果指纹不是这个小伙子的。 刑警队长老李忽然明白了,于是,他叫助手去查了小伙子的户口册,果然如此,根据这个线索,很顺利就把凶手抓到,并且确实不是这个小伙子。
请问,老李想到了什么? (7)两个父亲 宋神宗时,山西晋城富户张大庚于某年去世,其子张百岁刚办完丧事,便有一陌生老人自称是张百岁的生父前来认子。说是在张百岁周岁时,由于家庭贫困将他送给张长庚抚养,并拉一歪嘴媒婆作证。
张百岁不认,于是便打起了官司。 官司打到监察御史程颢处,程颢要求老头拿出证据,老头拿出一纸,上面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歪嘴媒婆抱儿张百岁交与张长庚老翁。
程颢问张百岁: “你今年多大岁数?” 答:“36岁。” 又问:“你父运气时多大岁数?” 答:“76岁。”
程颢又问媒婆:“你今年多大年纪?几岁开始做媒婆?” 答:“我虚岁58岁。
2.怎么写感谢刑警破案的感谢信
刑警破案的感谢信
2011年1月21日下午14时,杭州楼外楼食品有限公司宿舍发生一起盗窃案,事主仓某放在宿舍钱包里的一张储蓄卡被盗,卡内的二万元现金被盗。事主仓某异常焦急,被盗的二万元现金是其打工两年的血汗钱。案件发生后,西湖区公安分局留下派出所领导高度重视,刑侦祝副所长立即指派了刑侦骨干民-警主办案件,并要求办案民-警不仅要破案,更要努力帮助事主追回损失。案发后,办案民-警第一时间调取了银行的监控录像,但嫌疑人非常狡猾,在无法直接辨认的情况,办案民-警通过大量的外围调查和反复观看监控录像,最后锁定嫌疑人系事主的同事赵某。将嫌疑人赵某传唤到所后,在审查小组凌厉的心理攻势及虚虚实实的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赵某终于交代了自己的盗窃行为,并供述出此案的另一名同案犯,其朋友李某。留下派出所民-警立刻将该同案犯上网追逃,通过近一个月的网上作战,终于锁定逃犯李某的落角点。2月22日,派出所民-警在西湖区一足浴店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并追回赃款。
3月7日,留下派出所辖区杭州楼外楼食品有限公司领导、该公司员工仓某一行三人拿着锦旗和感谢信专程到派出所感谢该所副所长及刑侦办案民-警,感谢派出所快速破案,帮助其追回损失。
3.如何做侦探
一。
成为侦探前的训练:1集中注意力 成为一个名侦探,高度的集中注意力是是绝不可或缺的,但也不是随时 皱起眉头思考就可以了,太过紧张反而会泄漏重要的东西。“深入思考”和 “苦思”是截然不同的。
惟有推理时所必备的材料都齐全时,才能进入“深 入思考”的作业。要顺利的进行这种程序的切换,是需要优秀的注意力。
2.拥有敏锐的观察力 所有的罪犯都企图掩饰自己的罪行,不会把证据留在任何人都可轻易或 得的地方,但通常事实是不可能完全掩饰掉的,观察敏锐,就能找出些蛛丝 马迹。所谓名侦探,无非是找出隐藏在犯罪现场或供述内容一般人会漏掉的 线索。
所以,观察是推理之源。3.多充实自己 一般人总认为名侦探的解谜和推理,是必须靠着超越一般人的直觉和无 限的想象力才成为可能,实际上,这是个极大的错误观念。
当然,直觉是非 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对名侦探而言,更重要的是他要有丰富的知识。福 尔摩斯就是具有敏锐的直觉和优秀的头脑,但是,他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的 名侦探。
是因为他在化学、毒药、解剖学上有不亚于专家的知识。4.不要忘了好奇心 好奇心是名侦探的能源所在。
尤其是对犯罪现场,或关键者的行动抱着 一丝怀疑时,必须追就到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已成为理所当然,如果你习惯于这种“理所当然”那就无法成为名侦探,好好的去探索那些让 你产生疑问的事物。
5.有良好的记忆力 所谓复杂的事情,一定是奇怪的因素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交错而成的。若你能在复杂的迷宫中找出头绪,找出隐藏在内部的事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 的名侦探。
要解开一个困难的亊~件,超人的记忆力是不可缺少的。你必须记住 亊~件发生时的状况,和相关者无意中所说的话。
大侦探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已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形形色色、离奇古怪的复杂 疑案,一经福尔摩斯的侦察分析,蛛丝马迹毕现,真相大白。
在作家柯南·道尔的笔下 ,福尔摩斯完全是一个学识渊博、观察力非凡的人。有一次,福尔摩斯同他的助手华生 同时鉴别一块刚刚得到的怀表。
华生的鉴别仅仅停留在怀表的指针、刻度的设计和造型 上,不能发现一丝线索。而福尔摩斯凭借手中的放大镜,看到了表壳背面的两个字母、四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
经过周密的思考,福尔摩斯认为:那 两个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四个数字是伦敦的当铺的当票号码,表明怀表的主人常常穷 困潦倒;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则说明怀表的主人在把钥匙插进孔去 给表上弦的时候手腕总是在颤抖,因而这个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 福尔摩斯在破案过程中,没有顾及这只怀表的新旧程度和价值,而是紧紧抓住那些 与案件有本质联系的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 的知觉。
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 的心理过程。在这当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这个渠道进 入人脑的。
因此,也可以把“观察”理解为“观看”与“考察”。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职业兴趣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同一块怀表 ,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比华生看到的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不大明显 ,然而却是本质的特征,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人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
在确定任务的时候,可以吧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 的和逐步解决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提高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观察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知道的 最多,谁就看的最多。”
一位富有学识的考古学家,能够在一片残缺不全的乌龟壳(甲 骨)上,发现不少重要而有趣的东西,而一个门外汉,却一无所得。 第三,观察应当有顺序,有系统的进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而不至于遗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第四,要设法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获得事物 各方面的感性知识,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第五,观察时应当作好记录。这不仅对于收集和整理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十分必要和 有益的,而且也是促进准确观察的宝贵方法。
二。侦探应具备的能力:1、好奇心。
对于任何小问题你都很好奇地想去决?解决问题是成为侦探的第一步。2、耐心。
在反复作相同的问题时,一直很有耐心?侦探的工作,常会有许多无谓的搜查。3、随机应变4、擅长走路 有人说,侦探的脚像两根棒子。
这都是因为侦察罪证和求证所锻炼出来的。在有些侦探 小说中,常常会有“安乐椅型”的侦探。
这些名侦探往往是足不出户,就这样一直坐在安 乐椅上,看看报纸、听听案情,就把问题给解决了。而这种懒惰的天才型侦探,其实只是 小说中所虚构的人物。
现实生活中的侦探,常常要走到脚都起了水泡,还不能停。所以,要成为一名侦探,就必须有一双健全的脚。
5、敏锐的反射神经 若不能掌握住瞬间即逝的时机,稍稍地迟疑了一下,犯人就逃走了。6.与其会说话倒不如。
4.怎么才能写出一篇恐怖的推理破案小说
他必须以智取胜,透过精巧又不失诚实的设计引起读者的兴趣。
因此,写推理小说有着极其明确的守则存在,虽然是不成文的规定,但约束力十足,每一个受人尊敬或懂得自重的小说作者,都得服膺这些守则。 在此,特别列出这些理应称之为“诫律” 的条文,其中,一部分根据所有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所遵行的原则,另一部分则来自所有诚实作家内心的信念,两部分熔铸而成: 一、必须让读者拥有和侦探平等的机会解谜,所有线索都必须交代清楚。
二、除凶手对侦探所玩弄的必要犯罪技巧之外,不该刻意欺骗或以不正当的诡计愚弄读者。 三、不可在故事中添加爱情成分,以免非理性的情绪干扰纯粹理性的推演。
我们要的是将凶手送上正义的法庭,而不是将一对苦恋的情侣送上婚姻的圣坛。 四、侦探本人或警方搜查人员不可摇身变为凶手。
如此等于拿一分钱铜板,说它是五元金币一样,这是不实的陈述。 五、控告凶手,必须通过逻辑推理,不可假借意外。
巧合或没有合理动机的嫌疑犯自白。以后者的方式破案,无疑是故意驱使读者到一个不可能找到答案之处搜寻,等读者失败回来之后,才告诉他们答案从头到尾在你口袋之中。
这样的作者,不会比一个笑匠好到哪儿去。 六、推理小说必须有侦探,侦探不侦查案情就不能称之为侦探。
侦探的任务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线索,再根据这些线索找出那个故事一开始时就犯下恶行的人。如果侦探不能经由线索的分析推演出最终结论,那就如同偷看算术课书后才解答的小学生一样,不算真正解决了谜题。
七、推理小说中通常会出现尸体,尸体所显露的疑点愈多愈妙。缺乏凶杀的犯罪太单薄,分量太不足了,为一桩如此平凡的犯罪写上三百页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毕竟,读者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必须获得回馈。美国人本质上比较富于人性,因此,一桩凶狠的谋杀案会激起他们的报复之念和恐惧心理,他们希望杀人者受到法律制裁。
所以,当一个“恶毒” 的谋杀案发生时,再温厚的读者都会怀抱满腔正义热忱地来追捕凶手。 八、破案只能通过合乎自然的方法。
就推理小说而言,魔术、求神问卜、读心术、降灵符咒或水晶球等等一概列为禁忌。一个根据理性创作的推理故事,读者才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斗智,但若和神异的世界竞争,甚至济身四次元的形而上世界缉凶,读者等于在起跑点就注定输了。
九、侦探只能有一名,也就是说,负责真正推理缉凶的主角,就像古希腊战争剧中的解围之神deus ex machina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为解决一个谜题而搬来三四名侦探,只会分散阅读的乐趣,打乱逻辑推理的脉络,更会不当地剥夺读者和侦探公平斗智的权益。
侦探人数超过一名,读者会弄不清谁才是他真正的竞争对手,这就像让一名读者单挑一支接力赛跑队伍一样。 十、凶手必须是小说中多少有点分量的角色才行。
也就是说,凶手必须是读者有兴趣,而且多少有所了解的人物。如果小说进行到最后一章,才将罪名加在一个陌生人,或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身上,那等于是作者自认无能,不配和读者斗智。
十一、那些做仆人的,比方说管家、脚夫、侍者、管理员、厨师等等,不可被选为凶手。因为这样的凶手太明显了,太容易被找出来,这样的处理实在无法令人满意,读者也会觉得浪费时间。
凶手必须是值得花时间花心力去找的人——通常是最不被怀疑的那个。要是凶手果真是某个卑微的奴仆,那作家实在没必要把这种故事写成书,让世人铭记于心。
十二、就算是连续杀人命案,凶手也只能有一名。当然,凶手可以有共犯或共谋,但务必只让一人挑起全部的罪行责任,读者的所有怒火必须集中于单一的反派角色身上。
十三、推理小说中,最好不要有秘密组织、帮会或黑手党之类的犯罪团体,否则作者等于在写冒险小说或间谍小说。一件完美而悬疑的谋杀案,若被这么一大批人马搅和的话,那可就无可挽回地完蛋大吉了。
当然,推理小说中的凶手仍应该有他正当的逃命机会,但如果让整个庞大的秘密组织为他撑腰(如无所不有的藏匿地点或大批人马的保护),那显然又太过头了。相信一个有自尊心的一流凶手,在与侦探对决时,不会让自己披上一身无法穿透的盔甲才上场。
十四、杀人手法和破案手法必须合理且科学。也就是说,推理小说不允许采用伪科学、纯幻想或投机的机关装置。
举例来说,谋杀案的死者被才发现的新元素如超镭所杀,这就是不合理的;或者,用极其罕见,甚至是作者凭空想像的毒药害死,这也不行。一个推理小说作家必须限制自己在毒药方面的想象力,所用的毒药不得逾越寻常药典的范畴。
如果作者天马行空于想象世界,漫无禁忌地翱翔于不存在的时空,那就逸出推理小说的界限了。 十五、谜题真相必须明晰有条理,可让有锐利洞察之眼的读者看穿,我的意思是,在案情大白之后,读者若重读一遍小说,会清楚地发现,破案的关键始终摆在他眼前,所有的线索也无一不指向同一名凶手。
如果他跟侦探一样聪明的话,不必等到最后一章就可以自己破案。当然了,这样的读者的确是存在的。
我对于推理小说所持的基本理论是:如果一本推理小说的架构写得够公平合理的话,要读者无法自己发现答案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