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孝”字在甲骨文中怎么写
“孝”字越古越好,莫过于从甲骨文说起。“孝”字本义是指“孝顺”;从“六书”看是“会意”字;“孝”字演变见附图(2008年4月上海大学出版社马如森著《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从甲骨文图中的表意字型可见:似乎可以见到“子”双手举起,并向下动作,作出磕头样子,给老人请安,达到“孝敬”的目的。
引证《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注:①“孝”字“从老”(耂),是说“孝”先写“耂”字头。是独体象形字:“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本义是指老人。”《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②“从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为“孝”。应了《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人膝下必有儿女才为“孝”。
③“子承老也”是表示子女承奉父老。(《说文解字》)
2.孝字的象形文字怎么写
金文孝
小篆孝
3.孝道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一、汉儒对先秦诸子孝道观的整合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派.它通过阐发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旨在建立以“仁”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来宣扬其政治抱负.由于“仁”学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周礼”,因此,维护宗法制的孝道观遂成为“仁”学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德也成为中国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受到广泛的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传统的“孝”德无论在内涵、外延,还是在社会功能上,都较古代宗法社会时期有了大的飞跃.至汉代,经过儒生们的不懈努力,古代宗法制下产生的孝道观,开始趋同于“独尊儒术”,而作为家庭个人道德德目的“孝”,也一跃上升为社会伦理规范,并打上了政治化、宗教化的烙印.这其间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孝”德内涵的丰富由于“孝”德的施予对象是“亲”,因此,儒家学派力主“笃于亲”以维护封建等级制,指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笃于亲”的“孝”德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关系到子女如何善待父母;二关系到子女如何期待自己.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孝”亲的首要条件是子女赡养父母,使其吃饱穿暖.“能养”的最初理解,停留在使父母衣食无忧这一物质表层,儒家学派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HCIJ;$K的意识,将“敬”引入“能养”之中,提高了对“孝”德的要求,认为情感上的尊敬比物质上的侍奉更为重要,从而将对“养”的认识推进到精神层面,提出L“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体现出社会发展中人的文明程度提高,对精神满足和道德自觉有了进一步的需求.其次,是子女对父母尽终.父母死后,好好地安葬,并且经常祭祀.与墨家学派主张“节葬”和道家学派主张“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的观念不同,儒家学派重视丧葬,有“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之说.祭礼的要求也不少,最关键的是要有敬意:“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善待父母,其依据的标准是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事之以礼,就是要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要不违父母意志,顺承父母颜色,“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H#IJ;FCK等等.死,葬、祭之以礼,发展至汉代,具体规定为:“哭不!,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配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可见,在我国,对“礼”的推崇是随着封建历史发展进程而不断增强的,它从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着手,具体化的同时也更加规范化. 就第二个方面而言,首先,子女应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躯也”"*$.战国末,“孝”德被泛化,认为“孝”体现于一切德行,一切德行又归之于“孝”的思想,其理论出发点正是以子女为父母之“遗躯”.因此,“孝亲”的第一步从保全身体做起:“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成书于汉代的《孝经》干脆明文规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其次,生育后代是延续父母血脉的行为,尽早结婚,养育子孙,对每个子女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传统的孝道观产生于古代的宗法社会,它所要解决的,并不是抽象的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而是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父家长制下的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在宗法制下,使本宗族得以延续并兴旺自然成了头等大事.人类的繁衍,由自然的两情相悦,变为强制的完成任务.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影响而导致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和农业经济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影响,这里的“后”代主要指儿子.第三,子女能够“立身扬名”以“显亲”,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行为.子女始终对父母保持愉悦、顺从、尊敬的情感,令其一生平安,直至终老,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但这还不是“孝亲”的终点.唯有自己出人头地,门庭光耀,给父母带来荣誉,才是对父母“孝”德的最好表达:“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汉儒们发展了这一理念,把对父母的敬爱推广到父母未竟的事业方面,把对父母的秉承落实到继承其遗志方面,如司马迁继承父愿,写下了《史记》. 与墨家“父子相爱则慈孝”的观点不同,儒家学派突现的是对子女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孔子虽指出子女有有限的谏诤权,但孟子以“父子之间不责善”"加以推翻;尽管荀子以为人父应“宽惠而有礼”和为人子应“敬爱而致恭”",的思想企图将两者统一起来,贾谊也提出了“亲爱利子谓之慈”,“子爱利亲谓之孝”的双重规范,乃至东汉民间兴起的道教也把“父慈母爱,子孝兄长”作为应有的伦理道德,但汉代新黄老道家学派以“父。
4.古代的孝和现代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关于“孝”的含义,上自儒家经典,下至当代辞书,解释大同小异。如汉代词书《尔雅》说:“善父母为孝”(《释训》),《辞海》的定义是“善事父母”,《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旧社会以尽心奉养父母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有则幽默笑话说:一座住宅楼起火了,楼里的法国人奋勇从大火中抱出情人,而中国人则拼命从烈焰中背出老母。这是外国人眼中的“孝”。显然,“善事父母”代表了古今中外的人们对“孝”的共识。
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儒学的核心与根本。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对于正确继承祖国传统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本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孝文化对于解决家庭养老与老人的社会保障,处理现代亲子关系,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加强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当代孝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尊老、敬老与养老观念淡化、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弱化以及老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制度、家庭模式、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五四”运动和“**”的冲击。当代孝文化的构建与培育要以感恩、养亲与敬亲为主要内容,以挖掘、整理、创新传统孝文化为前提,以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为载体,以青少年为突破口,以家庭道德建设为基本途径,以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背景。
5.孝字甲骨文和金文怎么写
孝 甲骨文 (甲骨文字库里暂时没有这个字)
孝 金文(大篆):
孝 小篆:
6.孝字的来历
"孝"字最早出现在33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写时把"老"字的下半部取消了,就是现在的"孝"字。"孝"最基本的寓意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上面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这就是"孝"。
《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孝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一个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老字不全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撑持,没有子女撑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说法是,孝字头上是一个土字加上人字,左边一撇意味着一个身体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极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顾。因此,孝道实际上讲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孝道也强调了老年人的未尽事业需要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
另外,孝字的小篆体很像一个躬身驼背的老人用手抚摸着他腰下的一个小孩,而小孩很温顺的接受老人的爱抚。因此,孝道的另一层含义是上辈人要对下辈人关爱,特别是当下辈人未成年的时候要爱护,哺养他们。而下辈人对上辈人要尊重顺从,接受上辈人的哺养,教育和传承。“父慈子孝”、尊老爱老”是对孝道精神的经典总结。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7.“孝”字怎么写
“孝”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一个少年人牵着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走。“孝”字从右上到左下那长长的一撇,便是老人飘荡的胡须。
我们来看孝字怎么写: 上为老,下为子。 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这样解:
上面老的连自己的完整都不顾,把孩子整个的庇护在自己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全力使他们幸福、快乐。
等到孩子大了,上边的“老”字和下边的“子”字,又可以这样解:子字成了老字的全部支撑,“子”字把“老”字整个儿背了起来。也就是说子女要把老人照顾老人,安顿老人的责任承担起来,和老人相依为命、让他们安度晚年。
我们从小就受到了孝的教育,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二十四孝从上古时期舜的孝感动天到清朝的兄弟争孝称颂的都是行孝得福的事。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杀人犯,只要他还知道孝敬父母,就不能说他是丧尽天良。”
父母生养了我们,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让老人们安度晚年,是我们的义务责任,也是为我们的子女树立做人的榜样,让我们明天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有一个广告做的好,妈妈把孩子安顿好了就去给打水给母亲洗脚了,而他的儿子这时候也端了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就是一个好的公益故事,最好的诠释了孝字的两种写法。也诠释了我们怎么去对老的,小的就这么对我们。
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对生育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念恩情的人,更不会对别人好,他们是自私的,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痛苦地祭念逝去的老人的时候,我们不防痛定思痛,为活着的老人做更多的打算了。趁他们还在世的时候多尽一点孝道,多回家看看,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说一说贴心话,以悔子欲孝而亲不在。
又解,“孝顺”两个字中一个是孝,另一个就是顺了。我们即要孝字行在先,又要顺字做在后,相信父母,没有哪个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