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代怎么写能写好看
(代)字可使用行书或者草书。
(行书)给人自由活泼的感觉。
(草书)给人放荡不羁的感觉。
(代)蔡云汉简体行书写法和中国龙新草体写法:
2.笔在古代用什么词形容,比较有诗意,文雅点的
玉管 “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隋•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
翠管 “玉窗抛翠管,清袖掩银鸾。” (唐•李远《观廉女真葬》)
银管 “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 (元•袁桷《薛涛笺》)
象管 “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 (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
筠管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 (唐•韩偓《安贫》)
斑管 “轻轻斑管书心事,细摺银笺写恨词。” (元•白仁甫《阳春曲题情》)
毫管 “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 (唐•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
寸管 “本经史而为词章,盍展长才与寸管。” (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
毫 “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 (宋•王安石《题中书壁》)
紫毫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唐•白居易《紫毫笔》)
兔毫 “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 (唐•罗隐《寄虔州薛大人》)
柔毫 “忆挈柔毫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 (清•姚鼐《过程雨门墓下作》)
弱毫 “物新唯人旧,弱毫多所宜。” (晋•陶渊明《答庞参军》)
秋毫 “转腕摧峰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 (唐•朱逵《怀素草书歌》)
寸毫 “文兮乏寸毫,武也无尺铁。平生所韬蓄,到死不开豁。” (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
霜毫 “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银毫 “挥洒银毫,旧句他知道。”(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中山毫 “隐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 (唐•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
玉兔毫 “锋芒妙夺金鸣距,纤利精分玉兔毫。” (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
秋兔毫 “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宋•黄庭坚《刘晖叔洮河绿石砚》)
毫锥 “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毫颖 “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 (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
翰 “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 (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
毫翰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西晋•左思《咏史》) 弱翰 “岂无弱翰,才不克赡。” (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
寸翰 “骋我迳寸翰,流藻重华芳。” (魏 •曹植《薤露行》)
毛颖 “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 (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霜兔 “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 (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
栗尾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鸡距 “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 (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
诸毛 “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 (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毛锥 “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
退锋郎 “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 (清•陶谷《清异录•文用》)
3.笔在古代有哪些别称,或有哪些美称
一、管:《笺》:“彤管”,笔亦管也。
二、管子:唐《开元遗事》:有一书生,进谒李林甫,称笔为“管子”。
三、毛颖:宋陈渊《墨堂文集》:“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
四、管城子:唐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蒙恬)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五、管城侯:《文房四谱》有此一说。又文嵩《管城侯传》:宣传毛元锐,学文锋,封为管城侯。
六、中书君:《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宋代苏东坡《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即咏此事。
七、毛锥:南宋杨万里《诚斋集》:“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
八、毛锥子:《新五代史弘肇传》:“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
九、毫、毫素:晋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
十、毫锥:《白乐天集》:乐天与元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目为“毫锥”。
十一、秋毫:苏东坡《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十二、健毫、圆锋:《山堂肆考》: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十三、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乘羊毫、狼毛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称谓“笔”之别称。
十四、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龙须”指笔。
十五、兔毫、麟管: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有两个典故。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十六、鸡距、鹿毛、鼠须、麟角:有一对联:“鸡距鹿毛花开五色,鼠须麟角笔扫千军”。上联“鸡距”、“鹿毛”均为古代名笔。前者典出白居易的《鸡距笔赋》:“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本之功。”后者典出《唐书地理志》:蕲州蕲春郡士贡:白纾箪,鹿毛笔。下联“鼠须”、“麟角”亦俱为古名笔。《笔经》云:“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芒。”“麟角”即为“麟角管”。
十七、佩阿、昌化:《致虚阁杂俎》:笔神叫做“佩阿”,又叫做“昌化”。
十八、湖颖:湖笔又称湖颖。湖颖,是湖笔最大的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缝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这是其他笔所没有的。故而称之。
4.笔古代还有什么叫法
1、健毫、圆锋
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2、龙须
唐代柳宗元的《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解释为: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龙须”指笔。
3、中书君
出自唐·韩愈《毛颖传》:“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解释为笔用得比较久了,毛也疏了,就不再使用了。因此,中书君成了古代笔的别称。
4、羊毫、狼毫、兼毫
湖笔的原料由羊毛、黄鼠狼尾巴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称羊毫,黄鼠狼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作为笔的别称。
5、毫锥
出处:唐代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意思是“时与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相顾辄笑,目为毫锥。”
5.古代的笔是怎样来的
古代笔多用竹子和动物毛制成,一般难以保存。
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是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中出土的一套书写工具,其中有毛笔(附笔管)、竹片、青铜刀、小竹筒(盛墨用)。毛笔套在一支小竹管内,笔杆长18.5厘米,直径0.4厘米,细如织毛线的竹针。
据观察,当时的笔毛采用的是上好的兔箭毛,长2.5厘米。其毛笔的制法与现今毛笔制法不同,笔毛没有塞入笔杆内,而是围在笔杆的一端,用细丝线缠住,外面再髹漆,以固定笔毛。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3支秦笔,笔杆由竹子制成,笔杆下端掏空,用以藏纳笔毫,便于系扎。历史上,优质毛笔多出自南方,这可能与产竹子和当地环境有关。
浙江的湖州和安徽的宣州,都是名笔产地。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先后在湖州任太守,他们不仅能书善画,还经常与制笔工匠一起磋商、改进制笔工艺。
宣州紫毫笔用兔毛制成,以笔锋坚挺耐用著称。宣笔到唐代声誉日隆,诗人白居易曾作《紫毫诗》赞美宣笔说:“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贡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生动描述了宣笔制作之精,身价之高。唐代时,毛笔的制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由于当时纸张的普遍使用,笔从刚硬的短锋笋式笔,演变成柔软的长锋毛笔毛笔形体虽小,但制作非常讲究。
制作需经选料、浸皮、发酵、采毛、水盆、分毫、熟毫、胶头、装管、剔修、刻管等数十道工序。制笔首在选料,选料要求严格,以狼毫为例,其标准以冬季捕获的北方黄鼠狼尾为最佳。
它具有粗细均匀,锋嫩毛长,弹性适中的优点,是高档狼毫笔的用料。取得的各种兽皮还要经过浸泡、发酵之后才能选取。
水盆工要在水盆中“千万毫中拣一毫”,淘选出中意的毛料,经过分类,配成毫片并泡制成熟毫。将熟好的毫片,再扎成笔头,如笋尖式、细腰葫芦式、玉兰蕊式等,装置笔管后,还需再进行剔修,剔除掉有碍于书写的杂毫,从而使每支毛笔达到行家们称之为“四德”的标准。
所谓“四德”见明朝屠隆《考余事》记载:“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尖,锋颖尖利而不开叉,有尖不秃;齐,锋毛齐整,顶锋饱满浑厚;圆,丰硕圆润,运转如意,得心应手;健,健劲耐用,固而不败,富有弹性。
“四德”缺一不能,“四德”俱备,才能成为一支好笔。笔杆的质料、轻重、粗细、长短,对于笔的使用影响极大,也是用以装饰的主要部位。
制杆要经过选材、刻字、漆画、镶嵌、加箍、挂绳等多道工序。历史上制笔工匠选来制杆的材料很多,有玉、石、竹、木、牙、骨、瓷、金、银、珐琅等。
而挺直轻便的竹杆,一直是笔杆的主流。毛笔在我国古代文化传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直到20世纪初,西方的原珠笔和钢笔传人中国,由于这些笔书写携带方便,在一般使用中便逐渐取代了毛笔的地位。然而,毛笔并没有就此消失,在书法、国画、正式的题词中,仍旧大有用武之地古代笔多用竹子和动物毛制成,一般难以保存。
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是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中出土的一套书写工具,其中有毛笔(附笔管)、竹片、青铜刀、小竹筒(盛墨用)。毛笔套在一支小竹管内,笔杆长18.5厘米,直径0.4厘米,细如织毛线的竹针。
据观察,当时的笔毛采用的是上好的兔箭毛,长2.5厘米。其毛笔的制法与现今毛笔制法不同,笔毛没有塞入笔杆内,而是围在笔杆的一端,用细丝线缠住,外面再髹漆,以固定笔毛。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3支秦笔,笔杆由竹子制成,笔杆下端掏空,用以藏纳笔毫,便于系扎。历史上,优质毛笔多出自南方,这可能与产竹子和当地环境有关。
浙江的湖州和安徽的宣州,都是名笔产地。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先后在湖州任太守,他们不仅能书善画,还经常与制笔工匠一起磋商、改进制笔工艺。
宣州紫毫笔用兔毛制成,以笔锋坚挺耐用著称。宣笔到唐代声誉日隆,诗人白居易曾作《紫毫诗》赞美宣笔说:“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贡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生动描述了宣笔制作之精,身价之高。唐代时,毛笔的制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由于当时纸张的普遍使用,笔从刚硬的短锋笋式笔,演变成柔软的长锋毛笔毛笔形体虽小,但制作非常讲究。
制作需经选料、浸皮、发酵、采毛、水盆、分毫、熟毫、胶头、装管、剔修、刻管等数十道工序。制笔首在选料,选料要求严格,以狼毫为例,其标准以冬季捕获的北方黄鼠狼尾为最佳。
它具有粗细均匀,锋嫩毛长,弹性适中的优点,是高档狼毫笔的用料。取得的各种兽皮还要经过浸泡、发酵之后才能选取。
水盆工要在水盆中“千万毫中拣一毫”,淘选出中意的毛料,经过分类,配成毫片并泡制成熟毫。将熟好的毫片,再扎成笔头,如笋尖式、细腰葫芦式、玉兰蕊式等,装置笔管后,还需再进行剔修,剔除掉有碍于书写的杂毫,从而使每支毛笔达到行家们称之为“四德”的标准。
所谓“四德”见明朝屠隆《考余事》记载:“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
6.古代的字是怎么写的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主要使用石刀划刻
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主要使用金属铭刻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同时期产生了毛笔,主要使用毛笔书写,之后均主要采用毛笔书写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楷书: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美,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7.笔在古代有哪些别称,或有哪些美称
1、管城子 唐代韩愈曾写《毛颖传》,说毛笔被封在管城,叫“管城子”。
后因为毛笔的代称。亦称“管城君”等。
宋朝大诗人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中有这样两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2、彤管 以管为名,毛笔的称呼也多姿多彩,如“彤管”、“管子文”、“漆管”、“素管”、“越管”等。
《后汉书·皇后纪序》:“女史彤管,记功书过。” 3、中书君 出自唐·韩愈《毛颖传》:“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
解释为古代笔的别称。 4、羊毫、狼毫、兼毫 湖笔的原料由羊毛、黄鼠狼尾巴或两种混合制成。
羊毛笔头称羊毫,黄鼠狼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作为笔的别称。
5、毫锥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意思是“时与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相顾辄笑,目为毫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城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彤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书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毫锥。
8.古代的笔是怎么做出来的
中国毛笔,自然会令人联想到两则流传较广的传说,一是仓咭造字兔夜
哭,一则是蒙恬造笔。头一个传说的历史人物是远古时期皇帝的史官。古时文字尚未产
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只有依靠语言,而远距离的信息传递则无从着手。
于是皇帝令仓咭造字。当这一消息传出之后,便发生了一件有趣而又令闻者神伤的事。
每入夜,人们便会听到山中的野兔惨然的哭泣声。野兔为什么听到仓咭造字的消息便
惨然哭泣呢 ?我想读者心中已有了答案--因为要取它的毛来制笔。如果这则传说可靠
的话,则毛笔距今当有一万年的历史。
第二个传说的历史人物是蒙恬,乃秦朝的将领 、距离今天有2200多年的历史。
然而今之出土文物中,尚有战国时期的毛笔,显然蒙恬始制笔的传说也是不确切的。
但史传蒙恬对毛笔的 制作工艺有过重大的改进,当属可信。
韩愈《毛颖传》:“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焚。
召左右庶长与军慰,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 之获,不
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跌居,独取其髦,简犊是资,天下同出,
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氐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薹宫,
聚其族而加缚焉。秦皇帝使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新宠任事。
韩愈的《毛颖传》乃用拟人之法为毛笔立传,文中“管城子”,“中书令”
乃今毛笔之别称。
文中的“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这里的“封诸管城”乃指将笔头束好后,
纳入竹管之腔(笔头)中。把笔头纳入斗中,固之以漆液,便是蒙恬对笔的制作
工艺的重大改进。而出土的战国笔中,其笔头的豪料是围裹在削尖的树支(或实
心竹)的端头,用丝线缠束,再涂漆液于缠缚处,以期牢固。
从《毛颖传》,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即用兔豪制笔,在秦代已被广泛使
用,文中有上及君臣,下及国人,无不爱重”之语可作左证。传说终不足为证,
而毛笔又因其不便保存和收藏,出土文物中,除有战国时期的毛笔外,更远古
的毛笔实物便无从得到,于是考证家把目光投向了可作左证的"彩陶文化
9.笔字繁体字怎么写
笔的繁体形式为“笔”。
读音【bǐ】
笔,从竹从聿。述事而书之也。
〈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pen]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笔,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文字、符号或图画,也有利用固体笔尖的硬度书写画图用铅笔和炭笔。与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
在中国古代,使用的是毛笔。古希腊、古罗马曾在木板面上涂蜡,然后用铁棒在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从中世纪开始,在欧美,则是使用芦苇笔或鹅毛笔,2012年,由中国人发明的带帽铅笔成为了中国在笔发展史的进程中新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笔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铅笔、毛笔、钢笔、便签笔、荧光笔、圆珠笔、勾线笔、蜡笔、水笔等很多。
现今普遍使用的是中性笔和圆珠笔,绘制艺术底稿和画图则多用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