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怎么写找字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
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
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2.书法的五大系,五种写法
书法主要分为五大系:篆、隶、楷、行、草
而根据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内涵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所以书法的特点因时与人之变而异,不可笼统论定!
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均以楷书著称,却各具风格;
宋四家:苏、黄、米、蔡虽皆以行书盖世,却各不相同……
在此只能简单概括以下有代表性的书体:
(1)篆书: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隶书:
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3)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4)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
(5)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
3.书法都有哪些写法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1)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 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 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从出土的甲兽、玉片、陶片见到尚未曾刻划过的朱、墨笔迹,可以窥见当时毛笔 书写的特色.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具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 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也叫籀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 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籀文秦代称之为大篆,后人也称之为 "故".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 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 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3)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 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 现了繁荣局面,达到了高峰.这种字体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关键. (4)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 (5)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 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 楷体的几家代表: 颜真卿系颜体书法鼻祖,正楷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开创我国书法新风格。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柳公权,字诚悬,他自幼好学,十二岁便可做文章,是中晚唐时期为为出色的大书法家,书法继承颜真卿而取各家之长,独辟蹊径,创立了“柳体“,所以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
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4.诣字的书法写法,如楷书,行书,草书,等等
以下分别为五体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