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位知道,欧楷法字怎么写
1、自己写,临帖。
关于欧体的临写方法 2010-01-09 18:56
----欧阳中石
按 语:欧阳先生在这里讲的临写“九成宫”的方法,很具体,形象,很多书法爱好者从中学到了“如何临帖,才能写象” 的方法,获益非浅。大家可用这个临帖办法临习“九成宫”,也用此法临习其他法帖,一定会有明显效果。另外,多读帖,认真领会欧体字的艺术特色,切实掌握临习的步骤与要求。这样,效果一定会更好。
现在介绍“九成宫”。写此作品时年龄约七十四,五岁有各方面的追求,是他一生的代表作。我自己临写中,有个认识过程,开始感觉规矩,工整,纤细;再看觉得有粗,有细,粗细相间。结体上,规整,灵活。我看到很多人在临写时有的用墨太浓,要 加水调匀,洇是自然的。笔法听其自然,出来效果就行。
先看“九”字,此字起笔很重,第一笔有弯度,尽量往左靠。因笔画少,故写得重些。运笔勿太快,要看得清楚,把笔画送到,不能蒙。 “观”字,有的笔画很随便,有的很着力。第一笔随便,第二笔往上斜,两个口字写平。“佳”字的撇弯度不大,起笔插在两个口字中间,竖对着第一笔开头,一点写成撇,竖比较粗,第一横稍长,第二横短,第三横稍长,第四横和竖接上。小笔画也要认真对待。“见”字的最后一笔要平着过去,勾要往外。写完第一遍,回头检查,看有几个失败的地方,找出来,再写第二遍,写后再检查,修改,加工,不对的地方描一下,描出来的虽然不算,但可以帮助记忆。拿开再写第三遍,若记不住的地方,再看看。若第三次仍写不好,暂时放下,过些时间再写。
“泉”字,“白”字和“水”字连成一个字,把“白”字伸长,“水”字压扁,“水”字右边的撇,捺是加在白字设旁边和竖上,而不是在水上。“白”字中间的一横写得很小。“白”字的撇没有大按笔,竖让出很大笔锋,横不长,转折后直下。“水”字的竖同“白”连着,撇也一样连住,捺写得很重。若换个写法,把“白”字中间的一横写大,就象闭上了眼睛,写小了就象眼睛睁开,很有精神。
再讲几个字,大家看,好在哪?难在哪?如“鹿”字,最后一笔变成捺,同左撇对称。两个竖笔又不一样,显得精神,第一个竖粗,第二个竖细,而不能相反。“鹿”字上的三个洞,中间一个整的,两边半个,左撇同三个横都不接上,使几个洞排得很匀称。
“养”字,六条横及上面两点和底下的提都构成图案。上面两点纳进来,省地方。三横不一样长。左撇轻,右捺重,重心由左转到右。底下的提不出锋,“良”字的竖垂直,构成平行。
“茨”字也有特殊处理,“欠”字最难处,有个取中问题。两点重,上撇短 折,横短,竖长,撇轻,捺从顶上出。
“持”字,“土”字过分长,克服呆板,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流”字,撇,竖都很随便,这不是潦草,是艺术处理,使之不板。 “凤”字,把一横拉出去,就活了。 “龟”字,用了些隶书。
“效”字,轻重交错,显灵活。欧体字规整,但又用尽了很多随便的地方。
“变”字,上细下粗,形成轻重变化。
“显”也充分利用平行,横,竖,撇,点都平行,但又不一致。 “应”字,三个撇和竖,四个横,平行,最后一竖又和三个竖平行。上半很收缩,底下写个很开阔的心字,并把字正过来。
“茨”字也有特殊处理,“欠”字最难处,有个取中问题。两点重,上撇短 折,横短,竖长,撇轻,捺从顶上出。
“县”字,左边横平行,右边撇平行,下面两个“小”字也平衡。
2、电脑写,可以用word文件打上这些字,然后选定,再在上面功能栏里选择“字体”即可。
如果没有现成的字体,可到字体网站下载中意的字体,然后实现转换。
我想直接给你,但这里提交后显示依旧是简体字。
祝好!
2.韧字用欧楷怎么写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广义上说,篆书应包括先秦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盟书、简帛文字、玺印文字、钱币文字、石刻文字,秦的小篆、印章文字,汉的篆书碑及碑额、金文,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文字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混乱的六国文字,推行秦的小篆,因此小篆也被称作秦篆。秦篆以《泰山刻石》与《琅邪台刻石》为典范。《泰山刻石》文字结体肃穆严整,《琅邪台刻石》则稍生动而磨泐过甚。《峄山刻石》原石已佚,现拓本为宋代复刻,篆法多唐代李阳冰笔意,不及秦原刻苍厚。《秦诏版》因制作时间紧迫而匆匆凿就,故文字大小错落,笔法瘦劲,甚具跌荡生动之致,汉代之金文、碑额等均是其风之延续,为后世学者开一新境。到了汉代,隶书以其方折简便的写法取代篆书而成为通行文字。但篆书仍在许多场合应用,并留下了对后世影响极大又极丰富而饶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汉之碑刻以《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石阙铭》为代表。《袁安碑》继承秦篆而有所发展,作风圆劲清朗,后世对其评价甚高。《祀三公山碑》许多文字漶漫不清,从可辨文字来看,其篆法是很特殊的。《少室石阙铭》篆法轻松自如。三种石刻字数较多,便于学习者把握其风格。汉碑额作风多样,以《张迁碑》篆额为最有特色,其结体宽扁,布局密集穿插,颇有法无定法之感。汉代金文定要称为[汉金文],以区别于商周金文,文字较多者是新莽时期的《嘉量铭文》,其紧缩中宫而伸长垂笔之文字结体,与清代邓派小篆不谋而合。南北朝至元朝可以说是篆书的衰落时期,通用文字已发展为比隶书实用性更强的楷书与行书。篆书早巳不被一般人所熟悉。虽然唐代出现了大篆书家李阳冰,元代的书画家赵孟頫等亦擅篆书,但毕竟如凤毛麟角,没有大兵团,尖子的水平也不可能与篆书流行的时代抗衡。隶 书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隶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过去记载上说,隶书是秦徒隶用的俗体字,这种俗体字是由秦狱吏程邈所创造。其实各种字体的产生都具有其社会以及政治的根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并非某个人的创造发明。但这一记载却可说明这种俗体字——隶书,在秦时已在徒隶中流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统一度量衡。官方用的书体是篆书,遗存至今的琅琊台刻、秦山刻石就是当时的标准书体。秦始皇时各种量器都刻有诏书,由于书刻时间紧迫,不能拘泥于篆书圆转的笔划、谨严的体势,于是利用了趋向横直方拆、便于写刻的笔划。这种变圆为方,变弧线为直线,在转变处采取折笔,不用篆书的转笔,的确比篆书的写刻要快捷、方便得多。可见当时即使是统治阶级的诏书,在某种情况下,也不得不采用方便、快捷的书法。其实这种新书体早就在民间产生和流行,只是还不曾被最高统治者所承认罢了。汉代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西汉前期,农业经济的逐渐恢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各地交通的发展,都促成文字书写的相应发展。这样,隶书的应用广泛了,逐渐取代篆书的地位。隶书根据社会的需要,不仅体势变圆为方,笔划也简化得多。但严格地说,这还不是典型的隶书,应该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书体。楷 书 楷书自汉末发轫,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而达到了成熟,在书史上形成了高潮。隋结束了南北六朝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历史的使命,使多年的分裂回归到了统一。从大业年间开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书法(主要是楷书)成了取士标准之一。时尚所崇,必然成为世人争相趋求的目标。于是对楷书的学习日益受到重视,怎样为好字,如何才能写得发,就成了研究的课题。李渊建立唐朝仅仅十年之后,唐太宗便开始了贞观之治,偃武修文,励精图治,一切方面都走上了正轨,在用人上承袭了隋的科举制度,并且尽可能地把它完善起来,制定了相当完备、最大限度杜绝弊病的法规章程。在书法艺术上自然也以此为圭臬,便形成了[唐人尚法]的时代风尚。当时最有建树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他们有许多名碑传世,足为法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孔子庙堂碑》、《孟法师碑》、《信行禅师碑》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一直垂范至今而成为法本。其他如殷令名、赵模、敬客、王知敬、李玄植、诸葛思桢、裴守真、王行满、欧阳通、高正臣等皆是一代的名家。而后的殷玄祚、魏栖梧、颜真卿、吕秀岩也都留有许多书迹,其中颜真卿的贡献更为突出。就他所留碑铭来看,在大体风格统一之下,各时期、各碑刻又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可见他追求不已的
/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