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水浒传中高俅的段落
高俅原名高球,本是东京一个泼皮无赖、市井流氓,连他的父亲都容不得他,忍无可忍之下到官府告了他一状,结果,高俅被“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后来,高俅到淮西投奔了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世权。
不料柳世权不想长期收留这个无赖。经柳世权推荐,高俅回到了东京投奔药商董将仕。董将仕也不愿收留他,便打发他去投奔小苏学士,小苏学士又将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这一次,高俅算是找到了知音,小王都太尉居然待他“如同家人一般”。不久,小王都太尉的小舅端王看中了高俅。自从高俅投奔小王都太尉之后,实际上已露出了发迹的契机,这时的高俅虽然还是一个帮闲者,但无形中已攀上了高枝,平步青云是迟早的事了。《水浒》作者别具匠心地在王都太尉和其舅端王的前面各加了一个“小”字,说明凡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的小人,自然受小人的赏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那个小舅端王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即位的徽宗皇帝。徽宗是个足球迷,恰好,踢球是高俅的长项,所以东京人才称他作“高球”。当然,仅仅踢一脚好球是不够的,高俅自有别的本事。且看他初见徽宗时的表现:先使个“鸳鸯拐”将恰好滚到自己脚边的球踢还徽宗,这一手令徽宗惊叹不已;然后,在回答徽宗问话时连忙“向前跪下”,继而又“叉手跪覆”,并且“拜道”、“再拜道”,恭敬得不得了。徽宗令他踢球,他便“叩头谢罪”,“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
看来,流氓无赖只能在老百姓面前耍无赖,耍威风,在权贵面前是耍不起来的。
再说徽宗皇帝遇到了高球这么个知音,自然欣喜非常。他登基后,半年间便提拔高球为殿帅府太尉。高球发迹了,便将“球”改做“俅”。大概他觉得“毛”字旁有禽兽之嫌,改作单立人,便人模人样的了。
大凡小人得志,第一件事便是公报私仇。高俅发现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正在其分管之下,而王进的父亲曾揍过高俅。所以,高俅要报复王进了,害得武艺高强的王教头连夜携母出逃。当时宋朝边患频仍,正值用人之际,而作为国家有用之才的王进却被逼得走投无路。北宋不亡、徽宗不被金军活捉才怪呢!
《水浒》开篇先写一无赖高俅的发迹史,而只字不提作为全书主角的梁山好汉,寓意甚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直至官逼民反,罪在皇帝和他宠任的贪官污吏。七十年代举国大批《水浒》时,人们都认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其实不然。在帝制时代,施耐庵不得不用曲笔而已。试想,高俅、童贯、蔡京、杨戬之流,又是谁在常识、重用他们呢?没有昏君,何来奸臣?
高俅的发迹史也表明,在封建专制体制下,讨好巴结权贵是升官晋级的一大秘诀。“朝中无人莫做官,朝中有人好做官”,“若要做官,须找靠山;没有靠山,难若登天。”此皆至理名言也。
2.水浒传中描写高俅的片段赏析
话说宋哲宗皇帝在时,东京汴梁宣武军,有一个破落子弟户,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舞枪弄棒,尤其是踢得好脚气球。
京师人不称其为高二,而都叫他“高球”。后来发迹,便将球字去了王旁,添做“立人”,改为高俅。
从名字便可见高俅的球艺不凡。 端王是个聪明俊俏的人物,也喜风流。
对于民间的玩物,无一不晓,无一不会,更无不喜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同;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是不在话下。
这里可见端王的球艺是很不错的,高俅既然能得到他的称赞,可见水平很高。 才踢几脚,端王就大声的喝彩,高俅随即将平生的本事都使出来取悦端王。
说实在话高俅踢球的样子确实好看,那气球仿佛充满粘性似的,在他的身上弹起落下再弹起。端王大喜,哪里肯放高俅回府,留高俅在宫中过了一夜。
次日,安排了个饭局,专请王都尉宫中赴宴。
3.苏轼与高俅的一段佳话
凡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宋徽宗时有个太尉叫高俅,而且知道他是被“小苏学士”推荐给小王都太尉王诜的。而后因为善于踢球,被端王看中。不久端王当了皇帝,高俅跟着发迹。
但是这么一个重要人物,《宋史》中居然没有传。根据史料的零星记载,知道他确实是宋徽宗的“幸臣”,罪名主要是“败坏军政”——因为他主管军事,却没能阻止金兵入侵。但他没有被列入“宣和六贼”中,可能与蔡京、童贯等相比还不算大奸大恶。并且史书上并没说高俅善于踢球。因善于踢球而受宋徽宗知遇的是李邦彦。把高俅说成“善踢球”,有可能是沾了他名字中“俅”的光,经过联想,就把李邦彦的本事移植到他身上了
按三苏排名,“小苏学士”应该指苏轼的弟弟苏辙,但是据南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高俅本东坡小史”的记载看,这个“小苏学士”却是苏轼。
《挥麈后录》中说: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出帅”——实际上是被贬到中山府,曾把高俅推荐给曾布。据学者考证,王明清的外祖父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王明清记载外公家的事情,应该比较可信。不过曾布可能知道高俅的人品,“以使令已多辞之”,谢绝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才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
据王明清说:高俅在苏东坡那里当的是“小史”,也就是仆役的意思。据我看,既然说高俅“笔札颇工”,那就绝不是只管伺候笔墨纸砚的“书童”,很可能是个“书记”,也就是秘书的身份。像苏东坡那样的文豪,即便用不着高俅帮他“起草文书”,大概用他抄抄写写总是免不了的。他推荐高俅也是临走前帮他找个糊口的差事。如此看来,历史上宋徽宗宠信高俅,导致误国,和苏轼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4.高俅干过具体的坏事
俅(1071年—1126年),北宋末年奸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
高俅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 (即徽宗)。高俅官居太尉,没有战功,他恃宠营私,“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导致禁军“纪律废弛”、“军政不修”,以至于金兵来袭之时,禁军一哄而散。金兵南下侵宋之后,高俅、童贯、蔡攸等人,和宋徽宗一路南逃,身为军事高官而不思抵抗。[1]
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功底,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对中国皇帝宋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宋徽宗好名贪功的喜好。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
请采纳回答谢谢aqui te amo。
5.高俅的介绍
高俅 (?—1126)北宋末年人。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 (即徽宗)。宋徽宗即位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宋军政废弛,于靖康初病死。在施耐庵《水浒传》中,高俅作为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蹴鞠技术,被喜爱蹴球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高俅便飞黄腾达,很快官至太尉。
以北宋晚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水浒传》里,朝廷中有一个殿前都太尉(掌管军事的高官)高俅,这是个令人讨厌的反派人物,他逼得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背井离乡,把另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弄得家破人亡。他时时出奸计与梁山好汉作对,最后还陷害宋江等人。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水浒传中,高俅是小苏学士的书童,南宋王明清认为小苏学士是苏轼,实属误读。 由此可见,高俅原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于抄抄写写。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送给曾布,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二人在元佑年间是有所交往的,而且还有着一定的交情。据一些学者考证,《挥麈录》作者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他所记载的曾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可以信赖的。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