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怎样写对联
关于学习的对联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天资聪颖慧根尚在;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8、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学如黄鹤习如鹊;勤如羽翼奋如翅。
11、懒惰厌学难成器;勤奋博学出状元。 12、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13、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 14、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16、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8.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怎么写关于学习的对联
立志当怀虎胆; 求知莫畏羊肠. 悠悠书香情,丝丝沁我心; 漫漫学海路,步步催我行. 探胜拾微,扬帆游学海; 攀高揭秘,矢志越书山. 学优才赡凭修练; 海阔天空任展为. 胸怀祖国务实文化基础攀登科学高峰; 放眼全球锤炼思想品德服务人民大众。
打开科学大门,激活创新理念; 掌握学科基础,攀登思辩尖端。学海,让我们游泳。
书林,让我们欣赏。 你的心,在书林中。
我的脑,在学海中。 书中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学海,让我们游泳;书林,让我们欣赏。
4、你之心,在书林里;我的脑,在学海中。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故作轩窗掩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 7、天资聪颖慧根尚在;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8、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学如黄鹤习如鹊;勤如羽翼奋如翅。 11、懒惰厌学难成器;勤奋博学出状元。
12、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13、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
14、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16、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8.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下联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
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如何写好对联,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 一、要注意对联的字数与内容。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
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二、要注意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
3.学习写对联
对联的写法: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4.学习怎样写对联
关于学习的对联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天资聪颖慧根尚在;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8、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学如黄鹤习如鹊;勤如羽翼奋如翅。
11、懒惰厌学难成器;勤奋博学出状元。 12、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13、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 14、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16、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8.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5.关于学习的对联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优才赡凭修练,海阔天空任展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拓展资料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联
6.怎么写关于学习的对联
立志当怀虎胆; 求知莫畏羊肠. 悠悠书香情,丝丝沁我心; 漫漫学海路,步步催我行. 探胜拾微,扬帆游学海; 攀高揭秘,矢志越书山. 学优才赡凭修练; 海阔天空任展为. 胸怀祖国务实文化基础攀登科学高峰; 放眼全球锤炼思想品德服务人民大众。
打开科学大门,激活创新理念; 掌握学科基础,攀登思辩尖端。学海,让我们游泳。
书林,让我们欣赏。 你的心,在书林中。
我的脑,在学海中。 书中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学海,让我们游泳;书林,让我们欣赏。
4、你之心,在书林里;我的脑,在学海中。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故作轩窗掩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 7、天资聪颖慧根尚在;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8、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学如黄鹤习如鹊;勤如羽翼奋如翅。 11、懒惰厌学难成器;勤奋博学出状元。
12、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13、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
14、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16、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8.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下联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
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如何写好对联,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 一、要注意对联的字数与内容。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
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二、要注意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