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一副对联,怎么写
对联怎么写,说来话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官室 、草木 、飞禽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中有一种形式叫“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上下联意思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趣味性。成名于清末民初人称怪才的何淡如以广州方言俗谚“一头雾水不知宗”对唐诗名句“四面云山谁做主?”就很有特色。
2.写一幅对联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百世岁月当代好 下联: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 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下联: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下联: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 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上联:红梅含苞傲冬雪 下联: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 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上联:春临大地百花艳 下联: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下联: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事事如意大吉祥 下联: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上联: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下联: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 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3.怎么写一副对联
要学习写对联,要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
对联是由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的对偶句组成。例如:
攻千重关攀登科学高峰
读万卷书探求知识海洋
这副对联境界开阔,表达了广大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的无畏精神。
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人民天天翘首望团圆
这副对联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对联有以下几项要求:
1.上下联意义相关(或相对),例如:
亚运会捷报频传,奋战夺魁,中华健儿好身手;
共青团人才辈出,长征接力,革命后代尽英豪。
这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意义相关,都热情地赞扬了青年一代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2.上下联结构对称,例如:
新风——旧俗(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莺歌——燕舞(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迎新春——辞旧岁(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3.上下联词性相当,例如: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千山秀——万木荣(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江山春色如画
祖国前程似锦
这副对联用“画”和“锦”比喻“春色”和“前程”,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望美好的远景。
拟人: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这副对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莲池中一派生机盎然的图景。
双关: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那是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数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十多人。这里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同时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九章》是首次记载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的名著,而且,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团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一语双关,构思巧妙。
重叠: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副对联巧妙地运用叠字,描摹杭州西湖千姿百态的景象。
数字:氷(即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这副对联把数字嵌在联语中,巧妙自然,相映成趣。
对联还要讲究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但是,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不必拘泥于平仄的协调。
练习写对联,好处很多,既可以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审美的能力,又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所以,同学们应拿起笔来试一试,不要害怕写不好。要写好对联,最好先阅读一些有关联语的书籍,收集一些佳联妙语,懂得对联的一些规律。其次,可以练习对词语,培养运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能力。例如“治国安邦”,从结构上看,它是成语,由两个动宾词组组成联合结构,“治”与“安”,“国”与“邦”,又是近义词,这样一分析,可对“清源正本”、“建功立业”、“齐心协力”、“承前启后”等。如果同学们对写对联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互相开展比赛活动,评选佳联,并刊登在黑板报或墙报上,互相观摩、品评,激发大家对写对联的兴趣。“兴趣是人门的向导”,只要有兴趣,入门也就不难了。
4.怎么写一副对联
上联:风雨同舟 十年创刊路 (回顾过去:体现大家之间的感情,和创刊的艰辛) 下联:患难与共 一生携手行 (展望未来:体现大家内心共同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横批:继往开来 你肯定很聪明的,给你举个例子,希望你能自己写出更好的对联来: 1.<<运城日报>>四十年贺联: 四十年春秋,凤展靓羽翔天下; 九十载华诞,龙舞雄姿震五洲。
2.《龙首诗社报》贺联:龙首高昂承继燮均词韵重光北铁; 诗廊迥立回旋尔烈文风再振南辽。 对联讲究: 应对和韵律!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 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宽对,往往 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 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如:甘霖成瑞 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 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 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 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 全失对者, 自然不算是对联, 而部分失对者, 则称之为“病联”。
古今联坛, “失 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 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 如佚名题 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 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 是典型的“失对”。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正 对, 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 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 虽然内容 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 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 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 颠倒,犹如顺流而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
指的是上下 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 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如: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 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
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 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 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其一要“形稳”。
选择句式时, 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 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 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
仄是“不 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其三要“义稳”。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 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 象与具象的相对, 感情浓淡的相对。
一般情况为, 上下联的强弱相当。 其四要“人 稳”。
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2、【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
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 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 春联、寿联、挽联, 分“通用”和“专用”两类, 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 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 提倡。
43、【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 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4、【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
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 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
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 颖,双关巧妙)。 45、【奇】 就是构思奇特, 语言奇巧, 令人拍案叫绝。
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 往往过目不忘。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 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